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研究公共管理,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普通公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管理的相通性赋予了公共管理的艺术价值,在工作中讲究并合理运用公共管理艺术是公共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并有助于公共管理者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公共管理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为公共管理形式上的艺术价值,公共管理行为上的艺术价值以及公共管理精神上的艺术价值。要有效地提高公共管理的艺术价值,就要通过变革与创新完善政府的艺术形象,提升公共管理的艺术品质,增强公共管理的艺术魅力,还要不断地提高公共管理者的艺术能力与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管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劲松 《新视野》2003,1(4):36-38
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建立在民主取向、责任取向、正义取向、参与取向和伦理取向基础上的公共管理价值体系初步形成,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的公共管理价值取向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公共管理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我们需要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全方位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基层协商民主被赋予重要的政治地位。然而,实证研究显示,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情况并不良好,在存在结构性执行困境的情况下,探索更多可行的实践路径尤为必要。公共价值管理作为一种新公共管理范式,以生产和创造公共价值为公共部门的使命和宗旨,对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基层协商民主具有体系性的公共价值,公共价值管理的目的是促使政府生产与实现这些公共价值。把基层协商民主纳入公共价值管理体系,通过公共价值管理的方式促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可能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实践路径,有助于基层协商民主的贯彻和执行。  相似文献   

4.
赵东海 《新视野》2005,(4):44-46
由于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的转变,公共管理领域的价值体系相应发生了变化。随着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其价值体系的重新构建已成为该领域必须突破的瓶颈。文章在梳理公共管理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系统地归纳提炼出公共管理领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公共管理学科存在着两个明显的挑战,学科整合度低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2010年以来国际公共管理学界兴起的公共价值理论具有一定的潜能来迎接挑战。公共价值基本含义是公域范畴里具有内在且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和具有外在且拥有关系属性的价值观的总称,具有评价论和义务论双重特征。公共价值观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时间序列、组织结构、管理过程等。公共价值典型特征是其价值观充满冲突,平衡是化解冲突的原则,人民性是最基本出发点,公共性和有效性是驱动的双轮。公共价值的生产在价值链条上,呈现"增值"或"减值"两种状态。公共价值的测量和评估是其走向管理实践的阶梯,文章提出洋葱状的三层测量框架。公共性和有效性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变革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价值取向上的四对主要矛盾,公共利益至上与保护个人利益的矛盾、民主参与和统一管理的矛盾、注重公平与提高效率的矛盾、尊重自由与维护秩序的矛盾,是我们把握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相似文献   

7.
试论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架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卓越 《新视野》2005,(3):42-44
公共绩效可以定义为公共部门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最大化。公共绩效是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架基石,这样一种全新命题,可以放在公共管理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特征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论公共管理中的服务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公共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中,存在着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权力观念、法律观念和服务观念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应当理解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因为,在价值体系中,价值观念之间有着中心与边缘的结构。公共管理中的一切价值因素,都是建立在服务价值的中心之上的,是服务价值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的转变是二者内在相通性基础上的递进性发展。新公共管理范式并不是对官僚制的摈弃,而只是对其弊端和时代缺陷进行修缮。新公共管理与官僚制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我国行政改革的价值定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一定价值的引导,“由一种特定的价值和信仰支撑的人事制度,在公共人事管理的历史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1],而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优劣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率,将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取向是否正确。对此公共人力管理中价值取向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以企业家政府理论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与以公民为中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主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通过对两者的主要观点进行说明和比较,可以得出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实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对立表现在顾客与公民、掌舵与服务、企业家精神与公共利益、效率与公平上;两者的统一表现在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共行政的实践意义与价值意义的统一,强调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做到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之整合统一,在批判地继承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合理内核”基础上,以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理论.  相似文献   

12.
公共管理责任是由行政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三者耦合的复杂的结构体系。从来源上看,这三种责任分别与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以及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在公共管理责任体系中,行政责任与法律责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强调对公共管理责任的道德整合,实质上就是发扬光大道德的张力,弥合行政责任与法律责任之间的缝隙,使得公共管理责任体系真正成为一个水乳交融的有机统一体。只有这样,公共管理人员才有可能经由道德责任的升华从而充分履行公共管理责任,真正做到以服务社会作为组织终极价值和职业终极目标,并真正成为社会的"公仆"。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共管理专业硕士 (MPA)学位教育在中国的开展 ,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了解公共管理这个学科及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新范式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公共管理的实践与理论必须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芮俊良  徐永平 《理论研究》2010,(4):35-36,57
"新公共管理"主张公共管理以顾客为导向,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进行社会化、绩效化运作,以提高管理绩效。"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公共管理社会化改革的启示主要在于:公共管理理念社会化转变;公共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公共管理运作机制社会化变革;借鉴新公共管理社会公共责任至上理念,使公共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采用私人企业的管理方法,加强竞争和市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新公共服务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政府角色等方面能很好地纠正新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重新重视公共性、合法性、公民精神、政府责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资源互融和协调,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希望之所在。这些精神理念对我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实行服务行政的政府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3,(7)
我国参政党在协助执政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联接社会公众利益和政府公权力的重要纽带。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定位模糊、职责不明、办法不多等问题,提升参政党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迫在眉睫。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弘扬责任奉献的公共精神、积聚互信互助的社会资本、提升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推进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是新时期提升参政党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实现新公共管理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改革浪潮的兴起,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成为一种趋势,公民参与对实现公共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公民在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将遇到一些障碍性因素,只有破除这些障碍性因素,才能有效地参与公共管理。在新公共管理实践中,公民参与的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投票选举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公共服务和分配公共物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是行政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而公共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取向是全球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征。本文在介绍了公共管理改革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的改革趋向和市场化内涵,提出了建立我国公共管理体制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公共管理是传统公共行政之公共性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性的结合,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表现 为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职能的公共性以及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如果过多关注公共管理的管理 性,强调其工具取向以及技术理性,就会诱致官僚制的畸形发展、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现象,使得公共管理的 公共性异化和缺失,引发公共部门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应从组织再造、职能转变以及寻租规避等方面予以救 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对加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变革公共管理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进而对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客 观分析和把握公共管理客观规律,创新公共管理基本理论,构建公共管理全新理论体系,就成了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