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型时期的农民工住房问题——一种政策过程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政策过程的视角论述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国家政策层面的可行性,可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提供政策方向。本文从杜布林冲突的系统分析模型出发,建构“黑匣子”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模型,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政府分权理论等,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检验政策方案。通过政策输入过程分析,识别形成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实质因素,并分析农民工住房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实践约束条件。通过对政策执行约束条件的分析得出:农民工住房政策的逻辑起点不是农民工住房质量,而是附加在户籍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研究认为农民工住房问题本身无法作为良好的政策问题纳入中央政府决策范围。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并允许农民工有条件地享受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或直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都不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最优政策,但前者作为渐进的决策途径,还是有助于缓解社会转型矛盾的;政府应当制定改革户籍制的长远目标,并在此框架下坚持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潘燕 《瞭望》2007,(24)
近十年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实践,使政府对自身所承载的住房责任日渐明晰:一是提供一个供求基本平衡的住房市场体系,二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建立一个“居者有其屋”的保障体系。如果说在市场体系中政府还主要扮演间接调控角色的话,那么在住房保障领域,政府则是不折不扣的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也因此,政府自身的施政伦理和制度建设,成为住房保障政策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低收入群体是人民大众的主体,他们的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基于住房的保障性和商品性,住房问题完全由市场供给或政府保障都存在不足,必须实行“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建构完善的政策扶持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社会监督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是实现中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的重要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充分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提供保障性住房是保障民生的焦点所在。政府行为的优化是完善保障性住房体制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政府全方位公共服务改革举措如下: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体系;制定长远整体性战略政策规划;建立专门管理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健全政府运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中厘清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敏 《瞭望》2007,(24)
政府介入住房问题,除了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防止市场房价大起大落外,还要根据国情制定住房政策并进行相应监管近日,建设部召集专家学者商讨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问题,内容包括廉租房的资金来源、供应方式、供应对象,经济适用住房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等。据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60年城镇住房保障发展的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洁 《理论导刊》2012,(2):29-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以改革作为转折点,大体可分为传统住房保障阶段和住房保障的改革与发展阶段。中间经历了低租金、实物配给式、具有福利性质的住房分配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后的补贴出售、优惠出售、提租补贴、公积金制度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的演变过程。回顾60年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外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研究——回顾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为基础,对国外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包括住房问题的产生、公共住房与住房福利、住房政策的比较和划分以及住房问题的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国外文献回顾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住房问题和住房政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当中国必须面对和住房问题相关的危机和困境时,一方面需要以全球视角不断借鉴国外解决住房问题以及制定和执行住房政策的经验,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认清国内外形式,选择属于自己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奋飞 《学理论》2013,(16):136-137
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近年来,商品房市场持续升温、价格暴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低收入者住有所居,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十七大明确要求,要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着重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稳定、多元的公共住房保障,从而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住房保障制度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所作出的制度安排。保障住房是由政府提供的适合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它在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公民住房权、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着管理效益低下、供给不足、受益主体错位等问题,必须在拓展房源渠道、完善分配制度、健全退出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政府对中等收入者的住房责任,锁定"帮助"后仍问号多多对于中等收入者是否也要纳入政府的住房保障范围,近年来各方意见不一。支持者认为中等收入阶层处于住房"夹心层",特别是在一些房价飞涨的大城市,政府必须介入;反对者则认为政府的财力和行政能力不足以解决中等收入者住房问题。按照通常的测算,我国的富裕阶层占人口的20%,中等收入阶层占人口的60%,低收入者占人口的20%,若保障性住房涵盖中等收入者,则意味着政府需  相似文献   

11.
公共住房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涉及面广、难度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年)》已经提出,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政府住房保障体系,要实现这一规划目标,除了要解决好现存的问题,更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到将要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确定评估主体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要保障评估的效度和信度,就必须保证评估主体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住房保障政府绩效评估多元主体模式,体现了公民与第三方意志的整合与表达,融合了合作政府的理念以及政府责任意识。在住房保障政府绩效评估中,构建和谐、稳定的多元评估主体关系,既能确保评估过程的公正客观,又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从而能够准确全面地评价政府住房保障工作的绩效,促进住房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田军 《党政论坛》2012,(10):36-38
近几年来,在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下,各级政府都在下大力气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租赁住房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完善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创新实践,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突破。完善公共租赁房制度与政策,确保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住房年”。目前,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人口还没有解决住房问题,即使在象美国这样一些发达国家中,仍有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或生活在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很差的贫民窟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住房问题更为尖锐,成为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联合国发起住房年活动,其宗旨在于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重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规划,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解决住房问题的措施也不尽相同,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长期努力的目标。我国政府对解决人民住房问题十分关注。在“六五”计划期间,城乡共建造住宅三十八亿多平方米,近二亿居民住进了新居。我国计划到二○○○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八平方米,农村居民每户有一所适用、卫生、紧凑的宅院。我国经济还不发达,而人口众多,要根本解决我国的住房问题,还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作出很大的努力。但愿通过“国际住房年”的活动,能推动各国更加重视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逐步解决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廉租房:货币化补贴方式更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伟 《团结》2007,(2):38-39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差距增大,流动人口增加,居民的住房问题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6.
市场机制配置住房资源失灵有碍社会公平,现有住房保障体系无法完全涵盖住房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已成为政府和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公租房制度是政府服务行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重要尝试,是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该制度的准入机制关系到申请人能否公平获得住房保障机会,以及权力寻租的防范,通过分析目前各地立法文本中保障范围、准入条件和准入程序等内容的利弊有利于下一步公租房制度的完善,以提高准入环节的工作效率,保证准入结果的公正,达到“应保尽保”制度预设目标,从而改善和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17.
解决住房问题关键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主要有完全自发的市场均衡、完全的政府管制、市场自发决定后的政府管制、政府间接调控下的住房市场均衡等几种方式.住房政策在广义上是以三方面影响住房的供求和产出市场:影响需求主体,刺激供给主体,实行价格管制.在选择和制定住房补贴政策时,应在评价其适用性与局限性的基础上,以"效率第一,兼顾公平"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住房供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了10余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并提出了在建设和分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在质疑声中不但没有消弱,而且越来越得到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广大学者和社会公众的认同。未来发展,保障房将是占社会大多数群体的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途径。文中还指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制度障碍。最后,在行政管理制度、供应制度、资金投入制度、准入审查制度、轮候制度、退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惩罚制度建设方面,概括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框架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田军 《党政论坛》2012,(19):36-38
近几年来,在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涮控下,各级政府都在下大力气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租赁住房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完善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创新实践,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突破。完善公共租赁房制度与政策,确保公共租赁房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使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众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相似文献   

20.
东京专电 日本于一九四五年战败后,开始了和平建设,在经济复兴中,居民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几十年来,各级政府和民间机构为解决住房严重短缺并逐步提高住房标准作出了很大努力。现在,这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而经济高度发达的岛国的住房数量,已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要求。 据日本政府一九八六年发表的住宅调查,一九八三年全国包括单身男女在内的三千三百多万户共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