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前活跃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却难以实现从"民工"到"产业工人"城市职业融入的特殊群体。相对于其父辈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更多实现职业融入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但仍面临诸多障碍性因素的困扰。只有构建一个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突破重围的多元支撑体系,依靠政府引导、与企业的互动、主体自身的努力、工会的积极协调、社会的充分包容等五种合力的共同作用,才能不断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职业融入。  相似文献   

2.
甄月桥  钟承志 《学理论》2011,(25):65-67
新生代农民工在自我身份认知上,一方面表现出对融入城市的期盼;另一方面,出现自我对身份认知迷茫、困惑,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个人认知失调及行为的选择性差异。其群体内部日趋显著的分化也逐渐引起社会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分化所产生的个体对身份认知的不同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究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知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马梦琦  王萧  金瑶 《学理论》2013,(22):97-98
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兴庞大群体,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在众多方面与城市生活存在巨大分歧,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过程遇到一系列障碍。如何推动农民工继续社会化,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农民工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会排斥视域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农民工群体开始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镇农民工的核心群体。但是他们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严重影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全面的反社会排斥对策,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状态,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在对合肥市48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数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小,网络构成同质化的特征依然明显.除社会环境因素之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也是导致其现有社会支持网络格局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政府部门、社区、社会组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多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4)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群体,作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性群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意识与其父辈农民工相比是非常强烈的。而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必然会实现市民化,但目前在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困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本文得出如下几个结论:心理资本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有正向影响;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受他们感知到的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资本水平对其感知到的社会距离具有负向影响,社会距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有负向影响。提高心理资本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社会的有效手段;缩小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柯仲甲  桂晓书 《学理论》2012,(11):73-75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由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群体。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该群体的学术研究也趋向多样化和专业化。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该群体融入城市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描述,对近年来相关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应当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力.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以及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伴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壮大,社会保障的缺失情况也愈加严峻,这严重影响到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成为了当前学界的一个焦点.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从民生层面土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相应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引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不仅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步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还较为匮乏,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体验单一,文化自卑心理严重,文化价值观盲从,文化实践被动.引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需要积极引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价值观念,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期待,充分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切实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动因及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挤压与农村的推力双重作用下,返乡置业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新现象。在打工城市受住房制度上的排斥和与内地城市买房政策吸引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的制度动因;乡土情结及家乡亲情的羁绊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置业的文化动因。由此也给家乡政府带来了社会管理上的机遇与挑战,使他们顺利融入城市,让他们有条件地放弃农村利益,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政府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也是学术界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7)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成为中国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城市融入却是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接替他们的祖辈父辈进入到城市打工,他们与老一辈在成为城市市民的道路上有着相同或不同的困境。作者尝试从农民工自我形塑的视角入手,比较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代际特征,深入剖析其身份建构的过程,进而探索影响其与城市市民融入的因素,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行为不仅是个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关系到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现阶段,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由"生存型择业"逐步转化为"发展型择业"必须从四方面入手: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能力,拓展新生代农民工择业的社会支持网络,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他们融入城市的梦想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大发展为新生代农民工中国梦的实现培植了公平的土壤:移动互联网发展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了解世界的窗口、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权益、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提供平台、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结构、参照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2010年的CGSS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在社会层次的不公平感上,新生代农民工是体验最为强烈的群体;但在个人层次的不公平感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没有显著差别。在社会结构方面,其受雇佣的地位使其收入不公平感显著增强,而他们当中的高收入(相对高收入)者则体验了更多的不平等,从而产生更强烈的社会层面的不公平感。社会比较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公平感的影响反映的是其参照群体的选择,他们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双重隧道中,这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仍然是沉默的群体,但其中的一部分高收入者在追求平等享有城市资源和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了更为强烈的不公平感。  相似文献   

16.
来稿摘登     
<正>新生代农民工『五大困惑』孙瑞灼(福建省总工会职工法律援助律师):1.壁垒之"惑"。许多城市在农民工融入城市上设置壁垒。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将农民工购房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不少省会城市要求落户农民工具有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工自身共同努力。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逐步得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民工步入城市,其带来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成为新型城市文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就是在新型城市文化以及其他居民构成的外部环境中,新生代农民工随着经验积累调整自身行为以获取更高适应度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有效的互动渠道、相互协调的文化适应策略以及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度的关键问题。打破个人资本积累恶性循环、正确对待乡村文化、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等,有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度。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式选择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在面对与传统乡村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迥异的“城市性”时,选择的适应模式大致有两种——“融入式”的适应和“在城市中重建乡村社会”的适应,后者是目前农民工城市适应模式的主要选择。本文从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城市排斥力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导致该群体选择“重建乡村社会"这一独特城市适应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入城市既是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同时也是城镇化的最终目的。而现阶段城乡隔离二元社会体制的"社会屏蔽"机制与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过程的"社会性防御"策略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居民相互隔离,形成了"一座城市、两个生活圈子"的现象,进而在城市中形成了"二元社区"。因此有必要在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以社区这一"共存空间"为依托,开展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的"社区行动",进而引导其在"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中实现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