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彬 《求索》2012,(1):207-209
摹仿是镜像式的再现,与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原则不谋而合;戏仿借用,修改,超越原物,其严肃性,批判性和对个体风格的张扬展示现代主义审美原则;伪戏仿被认为是消解了批判性的中性戏仿,是自恋式的文本游戏,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对形式和热衷语言试验的精神。摹仿、戏仿、伪戏仿作为非裔美国文学的三种创作范式,见证了非裔美国文学从初始的稚嫩到慢慢成熟,从最初的寄生到后来的自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文学的形而上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春雨 《求索》2012,(2):179-181
文学的形而上精神是人的本性需求,也是衡量文学本身的价值尺度,更是它超越时空、穿越历史而魅力永恒的原因。这种精神表现出"超越性"与"超验性",内在地包含了道德超越维度、宗教超越维度以及两者辩证统一所形成的审美超越维度。要超越"物欲横流"去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文学的形而上精神要处理好"超越性"所产生的"张力结构"以及形成这种"张力结构"的层级差异,要从构成"超越性"关系的二元范畴中把握文学的三种维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文学形而上精神的真正内涵,从而实现文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2,(1):93-95
一、当今文学缺失什么? 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文学,在迈入21世纪之时,如何面对新的世纪提出的挑战。我们刚刚走过20世纪。在20世纪里,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变革,中国文学也发生了伟大的变革,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1919年的“五四”运动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给中国文学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学精神,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承续“五四”传统的中国文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天,文学在摆脱了“四人帮”的桎梏之后,呈现出多元的、繁荣的、蓬勃发展的态势。 谢维强…  相似文献   

4.
邵子华 《求索》2007,(2):170-172
文学文本阐释中的三重超越是指文本超越、时代超越和心灵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追求主体精神的建设从而再造另一世界。这三重超越是实现文本价值必须经过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5.
鲁若迪基是从小凉山走出来的,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诗人、一名政府官员。对他而言,在人生角色的转换与文学道路的转移过程中,他走过了一段“离去、归来与超越”的轨迹。这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历程当中,即在离去、归来之后,更侧重于一种超越性的取向。民族意识不仅是他诗歌创作中的使命,也是他文学思想的生命力所在,是始终贯穿他文学道路的一条红线。  相似文献   

6.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长期以来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笔者依据相关文献认为,不仅如此,而且中国先秦至两汉时期把现代所称的文学、史学、哲学或其著作统称为"文学"。这一探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深入了解早期汉族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以便更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聂茂 《求索》2014,(7):128-132
欧美自然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香樟年记》展示一个生活在中国当下都市中的亲历者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可以视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中国书写,这种书写回归传统价值,唤起人们对于自然应有的珍爱和尊重,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文学现象。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中国悠久的文学传统,视如敝履,却将西方现代派文学奉若神灵,顶礼膜拜,并竭力效仿。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过时,未来的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传统,理应在当代文学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而这一点集中表现就是当代文学的文化重构。五四“文学革命”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是五四新文化精神,它应该概括为: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加上一个“社会主义”呢?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在中国封建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激烈冲突中,所作的文化选择。先进的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选择的是  相似文献   

11.
李卫华 《前沿》2010,(6):191-194
生态文学是20世纪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生态恶化而催生的绿色文学。作为后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支,生态文学解构反人类中心主义,深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行为,倡导人类改变对自然价值所持的陈旧观念,回归自然,树立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推广生态伦理、培养生态审美观、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等现代理念。生态文学从关怀自然和人类的双重视角进行价值重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自然和人类双赢的、生态和心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表现在铁路,就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文学因素。 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反映,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画廊中,许多优秀作品以其健康向上的主题,生动感人的形象,优美贴切的语言反映了人类最真最美的感情,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人类社会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精神财富。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必须辅  相似文献   

13.
王敏 《青年论坛》2002,(5):92-93
拉美文学的成功震撼了世界文坛。这一成功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学格局 ,展示了拉美文学的巨大优势 ,人们不再认为拉美文学是模仿外国文学 ,相反 ,拉美文学开始被外国所模仿 ,其文学价值不断被世界各国所推崇。虽然拉美地区依然是弱小的国家区域 ,那里依然有着贫穷和动荡 ,但拉美文学却成功地走向了世界。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反腐文学热潮席卷当下文坛,适时回首反腐文学的俱时勃兴,冷静分析反腐文学的先天不足,客观探求反腐文学的深化途径,有助于反腐文学的持续繁荣,有助于社会的进步文明。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1949年以后的当代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统一的作家组织和带有极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文学体制,以及“有计划、按比例”的文学生产与消费方式,文学开始接受统一的意识形态规范,遵从统一的理论原则,奉行统一的创作方法,追求统一的时代风格等等。正因为这一阶段的文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性,所以有必要对它发生的思想温床进行一番深入探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阐释,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表现为对一些具体的文学对象和文学史现象的现代性阐释,更重要的是,当代文…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文学终结论的提出,论述电子图象时代文学的独立品格:文学与影视艺术居于不同的层面,因欣赏主体的不同,文学有独自的生存空间.在反映物象上,文学虽然没有影视艺术那样直观,但文学有独特的手段--审美意象,可以赋予客观物象以丰富的人文蕴涵.  相似文献   

17.
公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革”中遭到压制,改革开放后获得复苏和发展。伴随着社会环境及文学环境的变迁,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体性也呈现多样性发展。五十年代公安文学作品中主体单一,多为“高大全”的人民警察形象。八十年代后,警察形象的构成走向多元与多向,时常表现为带有人性弱点的英雄形象。进入九十年代,公安文学的主体范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警察形象在公安文学作品中的比重减小,另一方面,与案件相关的各色人物,包括灰色人物和犯罪嫌疑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多样性不仅是社会与历史交汇碰撞下的公安文学特殊性质的合理展现,同时也体现出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利用率。从高校图书馆人制定科学的采购原则、提高高校图书馆人的素质、提高读者信息素质、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提高读者服务工作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一产生开始,公共服务始终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公共服务的内涵、提供和实践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作了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Procrastination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academic settings. It has been studied from many different theoretical angles, and a variety of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have been suggested. Recent studies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can be seen from a situational perspective and as a failure in learning self-regulation. It suggests that interventions should address situational as well as deficits in self-regulation to help students overcome their procrastinating tendencies. The present review examined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the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of academic 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Findings of this review strengthen the need to further study the topic of academic interventions for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to develop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At the end of this review,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interventions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