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图对南洋华人(东南亚华族)研究现状作一粗略的考察。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战前的研究,第二部分论述战后的研究。出于有关这一课题的现存文献颇多,故本文仪限于讨论“亚西安”(东盟)国家。一、战前的研究对南洋华人的研究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最早的作者是西方的汉学家,殖民官员或传教士,随后也有一些当地的华人作家。而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者只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才开始注意南洋华人的研究。很显然,“华侨”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此时才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是菲律宾华人社会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一个慈善型华人社团。在菲华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国内学界尚无专文加以研究。一些专著虽有提及,却往往语焉不详,间或还有各种疏误。笔者于1991-1992年在菲律宾作有关华人社团的实地调查期间,曾数次访问该组织,并收集部分有关文献资科。以此为基础,本文拟对菲华社会善举公所的产生与发展,管理制度与社会功能等方面作一探讨。一、菲华善举公所的产生与发展菲华善举公所创立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据文献资料所载,18世纪末,西班牙总督在菲律宾华…  相似文献   

3.
评战后日本对华侨华人问题的若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华侨、华人社会华侨、华人社会是日本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华侨社会结构、华侨团体、帮派、华侨人口变迁、华人社区、唐人街、华人的家庭与婚姻、华人宗教信仰、华人风俗习惯、华侨秘密会社等等。战后在日本出版的研究华侨社会的著述,择其重要者可以举出下列数种:内田直作的《日本华侨社会研究》(1950年),吴主惠的《华侨本质的分析──华侨的社会学研究》(1961年),河部利夫的《东南亚华侨社会变动论)(1972年),中村孝志编《东南亚华侨社会》(1972年),戴国辉编《东南亚华人社会的研究》(1972年),…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战后海外华人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十年时间里,对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有显著的进展,并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本文拟就我国的战后华人问题研究作一简论。一、迅速兴起的战后华人研究我国的华侨问题研究始于本世纪初。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是一个重要拓展时期,当时的许多专著和史籍至今仍为华侨问题研究的史料宝库。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经历了起步、停滞和发展的复杂曲折过程。建国之后,我国的华侨华人问题研究迅速发展,得到应有的重视。1956年成立的厦  相似文献   

5.
中外学者有关华侨华人的论著卷帙浩繁,然而我国学术界的研究多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并偏重于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而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的社会学研究却显得非常薄弱。近年,厦门大学历史系的陈衍德先生对菲律宾的华人社会作了长期的考察,不仅采访了当地各阶层人士,走访了许多华人团体,而且还查阅了大量为外人所未见的文献资料,对菲律宾的华人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终于完成《现代中的传统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作者独辟蹊径,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用新的资料,把菲律宾华侨华人史的整体研究与重要问题的个案分…  相似文献   

6.
华人研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人们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文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对其进行研究。笔者自攻读研究生以来,一直致力于华人社会的研究,并通过与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的交流,认为在华人社会研究中,地理学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研究课题应是关于华人群落(唐人街、华人村落等)的研究及各地华人社会的地区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华侨华人的增长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几年来,华侨华人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已经形成的新华侨华人群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发展速度日新月异[1]在人数上,新华侨华人的增长势头能否保持下去?是研究新华侨华人发展的重要问题,必将引人注目。各种新闻媒介对该问题的报道,一些论著对该问题的论述,常有浮光掠影或各取所需的现象,这就难免失之偏颇,误导视听。因此很有必要综合分析,认真探讨。中国和新华侨华人移入国以及国际间的各种变化,均有可能影响海外移民的推力和拉力,影响新华侨华人的增减。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阻碍新华侨华人增长的因素。一、推力和拉力的逆转…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是我国第二大侨乡,闽籍海外华人约8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近年来,伴随着东南亚经济的起飞,东南亚闽籍华人企业集团迅速兴起。这些颇具规模的华人企业集团,已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并逐步向海外扩展。因此,研究和探讨东南亚闽籍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状况,对我省吸引东南亚华人资本的投资,加快闽东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闽籍华人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东南亚闽籍华人企业集团在70年代形成,而其资本规模和经济实力的迅速扩大则是在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东南亚,闽籍华人企业集团主要集中…  相似文献   

9.
我院李国梁(郭梁)教授著《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已出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按照东南亚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顺序考察了华侨华人资本在当地积累和发展的曲折过程,第一次系统地论还了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析、探讨了华侨华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从根本上否定了歪曲和排斥华侨华人经济的谬论和流行观点,并对国内外近年来研究华侨华人经济的学术动态作了评介。对于华侨、华人经济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海外华人经济实力增长的估计、华人经济地位与当地民族主义的矛盾、海外华人与中国…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海外华人在经济和科技上获得较大的成功,华人作为移民或移民后裔的群体,也在近50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仅就华人族群及其赖以存在的华人文化的承传变异及其原因作一简要分析,籍以探讨华人族群的发展趋势。一严格地说,“华人”这一概念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指的是“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华文化、中国人血缘的非中国公民。”为了与中国本土人民区别,在大陆习惯上常在华人前面冠以“海外”。近20年来,“华族”一词的使用频率较高,与其相关的“华人文化”或“华族文化”亦成为关注的热点。只有对这些概念作明确界定,才能对其所反映的…  相似文献   

11.
刘稚 《东南亚》2005,(3):62-64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们共同体,华侨华人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研究更是硕果累累,渐成“显学”。然而纵览现有相关成果,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缺憾:这些成果大都是对汉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而对构成华侨华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却显得十分薄弱。虽有一些论文、报告和专著涉及到这一问题,但仅限于某个民族或某一地区,鲜有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论著。而广西社会科学院赵和曼研究员的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正是一部在这一领域勇于探索、多有创见,具…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东南亚约有2000多万华侨华人,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0%。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东南亚地区形势以及华侨华人自身的不断发展,未来华侨华人在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 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都相继建立和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东南亚各国也对其华侨华人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一是改变以往对华侨华人强制性的同化政策,普遍采取较温和、宽松的政策对待华侨华人。例如:在入籍问题上,允许华侨自愿选择当地国籍。二是改变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是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必经之地。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十九世纪末已形成一个独特的华人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马来西亚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华人认同观念的转变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对战后马来西亚华人认同观念转变的诸因素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战前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观念战前,马来西亚的绝大部分华人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一样,把中国看作是自己的国家,关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到马来西亚只是为了谋生,最初并不打算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起 最近十几年来,有关华人(包括华侨,下同)的研究呈现出雨后春笋、汗牛充栋的景象。人们对华人经济(包括经营,下同)领域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笔者不顾才疏学浅,也斗胆设定了这一标题。因为笔者平时总感到华人经济研究在问题的发生和研究的意义、意图及研究的观点和方法等、总的说来是华人经济研究的课  相似文献   

15.
建设和发展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有利于促进华侨华人学科的完善,拓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推动当今华侨华人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现实意义。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学科属性是探索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演变和影响的规律的学科;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侨乡历史地理,移民历史地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地理,华侨华人历史自然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实地考察法、新技术手段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赵和曼教授所著的《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一书,于1996年8月由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是八桂桥史研究的又一新硕果,是对前人相关研究的继承、总结与发扬,也为我国的侨史、侨情研究增添了新篇章。广西是我国仅次于广东、福建的主要侨乡。广西籍华侨华人有300万人,散布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根据80年代末统计的数据,越南北方有110万人,南方20万,马来西亚60万,泰国10多万,这些都是桂籍华侨华人人数颇众的国家。70、80年代随着印支难民潮的出现,欧美地区挂籍华侨华人入数激增,迄今竟至3…  相似文献   

17.
广西是全国第三大传统侨乡。这是就广西华侨华人人数及其海外分布和影响整体上低于粤、闽两省而言。但是,广西华侨华人史上也涌现过一批在全国特别是在八桂大地上广有影响的海外精英。他们身上既有一般海外华人所常见的优秀品格,也闪现着广西人特有的气质。今天,加强对这一部分人士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地海外乡亲的整个群体,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整体的华侨华人史。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英国华人参与2010年下议院选举为中心,分析英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政治参与。本文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讨论近20年来英国华人社会的结构及其特征,指出尽管华人人数迅速增加,但华人社会内部的多元化和碎片化的特征明显存在,这对华人社会内部凝聚力的形成和对英国国家认同感的建立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近来这一情形有所改变。第二部分围绕参加2010年选举的8位华裔候选人的政纲、组织、策略和选举结果,具体分析英国华人参政的成就与问题。结语部分探讨英国华人社会融合和参政的未来道路以及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被世人誉为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人的出国,中医中药也逐渐由华侨传播到海外,并在海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二战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海外掀起一个研究与发展中医药业的热潮。本文选择华侨、华人社会较为典型的美国为研究对象,就华侨、华人在美国发展与传播中医药的历程作一回顾,并就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前景作一分析,以期读者就这一问题有一较完整的了解。一、中医药业在美国的早期发展中医药业在美国的发展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努力。19世纪晚期…  相似文献   

20.
十六、十七世纪大量华人移民到东南亚,掀起了中华文明在东南亚的一次传播高潮,关于随华人移民输入东南亚的中国商业文明和生产技术的传播,本人已在“明末清初南洋华人移民与中国商业文明的传播”和“十六、十七世纪南洋华人移民与生产技术的传播”两文中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本文拟就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移民对东南亚语言及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