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冲锋陷阵陶小桃在成都南郊的一幢公寓里,住着一位年届耄耋的老人,他看似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有着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四川省文史馆特约馆员舒国藩是个与多位伟人、名人打过交道,经历过“大革命”熏染,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位90高龄的老人虽已须...  相似文献   

2.
志在高远     
王芳同志离开我们转眼已经一年,总觉得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位可敬的功勋老人。按年龄算,王芳同志早我两代,是一位传奇式的革命前辈。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岁月里,他长期工作在隐蔽战线、公安战线,是我国公安政法战线杰出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3.
在江西省赣州市解放街道办事处,民政办的同志向我们介绍了办事处在拥军优属工作中是如何帮助军属曹小英解决工作和生活等困难的事例。为此,我们实地采访了曾小英这位军人妻子。曹小英正在车间工作,听了我们的来愈后高兴地说:“办事处的领导和民政办的问志真好啊,为我安排了工作,解决了户口、住房和子女卜学困难,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她还向我们道出了原委;“‘我的丈夫现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某部服役.1988年我从农村随军到了内蒙古,因不适应那里的气候,1991年将户口转回到赣州市,户籍落在解放街道办事处.但却在离办事处较远的一…  相似文献   

4.
子荷 《中国减灾》2009,(12):38-39
白芳礼,一位有着不平凡事迹的平凡老人,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车的老人白芳礼,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相似文献   

5.
2006年8月31日,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告别厅里哀乐低回,上百人怀着敬重的心情前来对一位85岁老人作最后的告别。追悼会一开完,老人81岁的妻子就带领6个子女,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将老人的遗体全部捐献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位已经离世的老人就是上海百联集团离休干部杨玉凤。虽然杨老去世已经快一年了,他无私助人的感人事迹还在社区里传颂,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人们依然在无尽地怀念着这位老人。  相似文献   

6.
悠悠东平湖上,晨海的帷幕尚未拉开,县城东郊党校门前一条普通的街道上,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已在扫街,飞扬灼尘土弥漫在他高大的身躯旁。飞逝的岁月却清晰地告诉每位过路人,他十几年如一日,甘当义务清洁工,把这里的春夏秋冬打扫得干干净净。扫完大街.他又扛起扫帚鲜嫩利率付所本清p附子.打扫厕所。他说:军休所穷,请人打扫每年要支付700多元钱,这钱省卜干啥不好!炎热的夏天,还是这位72岁的老人,骑着一辆“老金鹿”,去军休所生产经营基地。十多里路程,沟沟坎坎,老人对军体所所长说:“别派车,派车我就不去!”他就是山东东平…  相似文献   

7.
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老人,今年已102岁。一双浑浊、无光的眼珠迟缓地转动,头上一蓬稀疏的白发已经枯涩,失去亮泽。百年岁月的沧桑,骨肉高敬的悲痛,盼儿回归的焦虑,已将这位活了一个世纪的老人侵蚀得满目推怀。可就是这么一位风烛残年、灯油将尽的老人,一旦打开存封半个多世纪记忆闸门的时候,思维却异常活跃。虽说言辞已经含糊木构,但表情却慢慢生动了起来……这位出生于1897年的老太太名叫姚春梯,是安徽黄山市破县城关区渔梁街人。早年嫁给本街一位叫程聚福的男青年。夫妻俩共生养12个子女,但是却因家境贫寒、缺医少药,先后有11…  相似文献   

8.
他不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却喜欢扶贫济困,热心公益;他不是一位真正的老师,却经常捐资助学、关心教育;他只是胶南市藏南镇下洼村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20多年来,崔焕明老人用自己的爱心编织了一个个动人的人生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台胞亲属的感人情怀。  相似文献   

9.
礼节     
有位医生朋友对我说了一个故事。他为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做了一个胆囊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几小时后,他去探望老人术后情况,老人已从麻醉中清醒过来。看到他进来,从病床上挣扎着想坐起来。老人的女儿连忙按住老人:“爸,你现在不能动。”老人喃喃地说:“给我做手术的医生来了,我得鞠个躬啊,感谢他呀!”病友们都觉好笑,劝他躺着不要动。只见老人伸出两只瘦骨嶙峋的手,合在一起,努力抱了个拳,说:“谢谢医生了。”我的这位医生朋友当场就愣在那里,他真的被感动了。他从医整整二十年,不知为多少病人动过手术,但那个老人的这个抱拳,差点让他掉泪。不想讨论医患关系,也许来讨论这位老人身上所传承下来的传统礼节要有意思得多。  相似文献   

10.
一位患有智力残疾的六旬老人,因为说不清自己来自何方、家有何人,甚至连“我是谁”都语焉不详,孤身在外漂泊流浪了13年,却依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困窘不堪的时候,一位恪尽职守的公安民警走进了他的世界。这位民警不畏艰辛,历经波折,用闪耀着使命与担当的警徽,照亮了老人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1.
某单位有位领导口口声声说自己“为官清廉”,但认识他的人却都不以为然。其实,大家也没抓住什么真凭实据,只是有笔账怎么也算不明白。说起来这位领导每月收入不足千元,除养活老婆孩子外,还得赡养两位老人,这些开销足以让他捉襟见肘。然而,这位领导还有一个抽烟的嗜好,每天至少得抽掉两盒多,而且他抽的烟基本上保持“云烟”、“红塔山”这样的高水准。光抽烟,一月没有四五百元拿不下来。钱从何来?大家不能不有所怀疑。时下,老百姓有顺口溜说:“(领导干部)屁股坐着‘一座小洋楼’,嘴上叼着‘一瓶小磨香油’,一顿饭吃掉‘一头…  相似文献   

12.
秘方传奇     
8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在辽宁抚顺,一名身怀绝技而又饱经磨难的老人就要与世长辞了,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双手将一张黄玉帛交给了长子高崇才,上面记载着祖传专治骨科疾病的骨刺消秘方,并口授了熬制方法这位老人叫高海清,他保存的这张秘方是当年在宫中任御医的高氏祖先首创  相似文献   

13.
薄一波同志是位十分亲切、谦和的老人。这位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身处高位,却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对人和善。他在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那些年里,也十分关心新闻工作,对我们这些当新闻记者的,给予了许许多多的帮助,关心和支持。他在中顾委和整党指导委员会中担任常务副主任,主持两委的日常工作,我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请示,而他总是那样亲切地支持我们的工作。有时候,我们请示完了有关的报道工作,或者审完了新闻稿,他还同我们聊一聊。总之,我们这些记者都乐于同薄老打交道,觉得他是位慈祥长辈,而薄老,也乐于与我们接触,还熟记我们的姓名,时间长了不见面,他老人家有时还打听我们。  相似文献   

14.
10月31日下午16:30,飞机在美丽的壮乡首府南宁国际机场徐徐降落。一会儿,一位面带慈祥和自信笑容的老人,携夫人从机场的贵宾通道走进贵宾室。自治区侨联主席李汉金、副主席王永朗、韦穗奇笑迎着这对从千岛之国来的贵客。在贵宾室,这位老人深情地道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回家了”。他,就是中国侨联顾问、印尼著名华人企业家、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总会长、拿督斯里黄双安先生。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后的第二年,一位姓林的老人远渡重洋,从日本来到中国。这位76岁的老人叫林重行,是台湾杯性望族成员。此行的一个突出的目的,就是辗转北京和上海,弄清楚让他魂牵梦绕回国20年的两个女儿为什么这么多年间不给他写一封信,同时动员她们跟他一起重返日本。谁知,刚在祖国大陆落脚,周恩来总理就派人盛情而隆重地接待林重行老先生,并感谢他培养了这样两位爱国至上的女儿。诚恳的对话,热情的接待,使老人深受感动。他打消了忧虑,理解了女儿们的做法。临行前,他嘱咐坚定地留在祖国的大女儿说:“共产党讲理,好,你…  相似文献   

16.
《上海机关动态》2001,(10):26-26
一位回族银发老人与“东方红”三姐妹的动人故事传颂在巴蜀大地、秦淮河两岸。这位八旬老人就是共产党员、原宁夏沪办主任、离休干部马琅同志。  相似文献   

17.
商都县政协委员、自治区劳动模范李文同志,坚持植树造林,十几年如一日,为山区战胜贫困和荒漠播撒了绿色希望。  李文同志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商都县大南坊子乡索玉明地村的一位普通农民,80年代初,农村经济改革的春风,使李文一家在全村率先解决了温饱。但他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探索着致富的门路,他先后贩过木材,养过鱼,因缺乏经验和技术,不仅没赚到钱,而且还赔了2000多元本钱。失败面前他并没灰心,在党的富民政策鼓励下,他的致富梦变得更加现实。1984年,村里搞造林任务承包,村民们思想认识不上去,不愿承包,李文同志…  相似文献   

18.
在莆田仙游县度尾镇中峰村,有一位87岁的老人特别受人敬重。这位老人膝下已是儿孙满堂,本可以安享晚年,但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现在仍在当地一家食品企业打工赚钱,并且在5年多的时间里,共捐资近十二万元,受助学生和群众达四百多人。这位老人叫黄文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还乐观地表示,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他想一直打工到90岁,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青年陈力安在委内瑞拉不幸遇难,他的委内瑞拉妻子强忍悲痛前来中国,讨要寄居在公婆身边的儿子。岂料,两位中国老人却誓死不放走孙子,并带着孙子失踪了。悲伤中.这位外国媳妇留在了中国,一边打工一边苦觅儿子踪迹,外国妈妈的母爱感动了委内瑞拉驻中国大使馆的所有工作人员,也感动了受理此案的中国法官,最终也感动了中国的公婆……  相似文献   

20.
此刻,老人正坐在一家粥店里喝粥,面前放着一碟锅贴,一份肉馅饼。他认真地喝着,旁边的凳子上搭着他出门时穿着的黑色的短昵子外套,圆顶的蓝昵子礼帽,由于前阵子脚崴了,他拄的棕色拐杖就立在旁边。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位老人竟是一位院士。他的那双脚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大小山川。半个多世纪来,他用自己的热情谱写了~个地质工作者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