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人格,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如何,亦即个人是否为国际法主体的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争沦。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肤浅探讨。一、只有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说传统国际法认为只有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而是国际法的客体。这一学说最具影响的学者有意大利著名国际法学家安吉诺第、英国的施瓦曾伯格以及意大利的斯佩尔杜蒂和斯里兰卡的平托等。安吉诺第卞张国家是国际法唯一的主体.个人仅是国内法的主体。根据安吉诺第的说法,国际法规可明白地课予个人义务与责任,其实…  相似文献   

2.
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凛 《政法论丛》2010,(1):12-18
随着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国际人权保护领域、国际海洋法领域等出现了个人参与国际活动的现象。但是,无论是从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素、还是从法律的最终目的、国际法的调整对象等方面分析,个人不能取得国际法主体地位,而只能是国际法的保护和惩治对象。不适当地扩大国际法主体的范围,把个人与国家相提并论,超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华 《法学杂志》2005,26(1):89-91
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是国际法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决非是唯一特征。关于个人是否是国际法的主体问题,一直是在争论中的话题。传统的国际法学者认为个人不是国际法的主体,但现代国际法已经承认个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当前,在一些国际性法律中,个人已经成为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国际法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与管辖豁免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文奇 《法学》2006,(9):93-104
管辖豁免是国际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一国行为及其财产不受另一国的司法管辖,其内容当然包括对他国国家元首及外交人员的刑事管辖豁免。然而,通过上个世纪国际法在追究个人刑事责任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刑事实践在近些年来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国际法上也开始强调追究个人刑事责任,主张任何个人(自然人)如果犯有国际法罪行都必须承担个人刑事责任。这对传统国际法上豁免原则势必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展,国际法作为调整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准则规范在各项事务中发挥着愈加不可或缺的作用。明确国际法的主体是国际法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国际交流进一步细化和人权意识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个人能否取得国际法公认的主体资格,对今后国际政治以及民商事交往活动来说至关重要。探讨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应结合现行法律体制及未来发展要求,综合、全面地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赵金金 《法制与社会》2013,(18):286-287
传统国际法认为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法律,因而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只是其调整对象。我国的主流观点也认为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上的主体资格,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对战犯的处断、人权理论的发展,个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承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上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个人是否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问题众说纷纭."否定说"未能适当地界定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件,忽略了造法主体与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区别、权利义务的来源与权利义务状态之间的区别,也忽略了权利的存在、权利的实现与权利救济之间的区别,并且未能适当地解释义务的存在与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序之间的关系,等等.国际法没有明确规定个人的国际法律人格,但个人在特定范围内具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可反证个人在此范围内的国际人格.国内有学者担心承认个人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会削弱国家主权,这种顾虑没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日益关注个人,涉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个人国际罪行的惩治两个方面,个人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人的回归:个人国际法上地位之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志鹏 《法学评论》2006,24(3):56-63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国家崛起而个人消隐的过程。但20世纪以后,个人的地位在国际法的体系内上升,体现在国际法赋予个人权利、施加给个人义务和责任,并使其有机会参与争端解决程序。对于个人是否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学界仍然存在争论。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国际法是否真正关心个人、关注个人,以个人的生存、发展为主要宗旨,以个人的幸福作为其订立法律的基础、执行法律的标准。虽然国家及其主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其目的应当是实现个人的权益。未来的国际法应当更加具有人本主义的精神,在更多考虑普通个人的前提下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流行的几种国际法主体理论,指出传统的以国际关系参加者为要件的国际法主体理论已经难以全面解释所有国际法律现象,应该主要从国际法律关系角度来分析国际法主体问题。既然国家可以协议创造政府间国际组织这种派生的国际法主体,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国家可以通过条约形式直接赋予个人以权利义务从而使个人在此范围内成为部分国际法主体。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的条约实践得出中国倾向于在某些特定范围内赋予个人以直接条约权利义务承认个人为此范围内的国际法主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主体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二、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三、个人可以成为国际法的部分主体。本文主要论述第三种观点的合理性及怎样确保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及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国际法与国内法存在着区别与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处于变化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法也存在着集中化的趋势,但一个“公力救济”的国际社会尚未最终形成。中国目前尚无宪法性法律规定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根据实践,中国在条约的国内生效问题上采用的是纳入的方法。由于缺乏明确规定,条约在国内的适用存在困难。应在宪法性法律中明确规定条约在国内生效的程序、不同性质的条约与相关国内法的等级。  相似文献   

12.
从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内涵入手,可以发现,两种理论概括在对国际法与国内法分析中都陷入了主权国家的思维局限,不能对现今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法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对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应作出一种对立统一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珏 《时代法学》2004,2(4):80-84
本文揭示了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内在联系 ,论述了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及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并提出了我国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The source or basis of the force of international law or 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law is a basic issue in international jurisprudence and the heart of controversy among scholars pro and con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international law, this issue has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along various academic paths.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demonstration on the “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by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cluding the “source of legitimacy”, the acquisition of legitimacy or legalization, and even the “legitimationskrise”, sheds helpful light on further study of the “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law.  相似文献   

15.
The stat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studied from an internal prism, a study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political or Constitutional law; or it has been studied from an external focus, in its relations with other states and 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s; matter that was awarded to International Law. These categories are obsolete. New times coming from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force us to bring epistemological and axiological approaches from both disciplines. This is the reason, purpose and need for this paper, which is formulated from positions close to the criticism. The happiness of human being is the aim of policy and law, both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So, it is necessary adopting different social tools to interpret critically the juridical reality.  相似文献   

16.
The worldwid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firms has generated regulatory battles and workplace conflicts in advanced market economies as well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case of China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global–local relationship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legal profess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constituting the corporate law market.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corporate law market is a process of boundary‐blurring and hybridization, by which local firms become structurally global‐looking and global firms receive localized expertise. Boundary‐blurring occurs in law firms' workplaces, in lawyers' career trajectories, and in state regulatory policies. It has produced a localized expertise that can be diffused conversely from local firms to global firms and has partially changed their relationship from collaboration to competition. Consequently, it becomes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or enforce any substantive policy to clarify the market boundary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law firms.  相似文献   

17.
季金华 《河北法学》2008,26(2):142-147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的世界性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不仅从多方面影响了主权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经济主权,而且通过法律全球化对国家的法律主权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到世界政治组织的构成及其活动方式和范围、对以国家为中心的、分散的主权政治架构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文化全球化推动了全球体系中的文化整合与文化嬗变,影响了人们的主权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模式,改变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形式,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文化主权,对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治理及其宪政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为了推进全球法治进程,必须树立新的主权理念,实现主权要素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林泰  赵学清 《现代法学》2011,33(5):142-150
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传统上属于国内公法的行政法也呈现向域外扩张的趋势,行政法国际化已经不再仅仅流于纯粹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在实践中已经有某些迹象可循。行政法国际化分为两种实现方式,其最终结果就是作为相对独立意义上的国际行政法体系的产生。因为私人主体一方的参与,新兴的国际行政法体系是对传统国际、国内二元对立结构的颠覆。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行政法国际化的进程中去,避免在其中话语权的旁落。新兴的国际行政法必然会催生我国的国际行政法学科产生,至少首先会在行政法学领域产生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我国学界应当对此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郑玲丽 《政法学刊》2007,24(5):56-61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为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和保障基本人权,在现代国际贸易关系领域,力图以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贸易法律规范,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实现其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功能,呈现出以追求全球正义为目标的法治。无庸置疑,国际贸易关系领域的法治是全球化语境下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性抉择。在全球化语境下可以国际贸易关系面临的诸多矛盾与冲突等方面探讨当代国际贸易关系确立法治实现全球治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走向程序法治: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静村 《现代法学》2003,25(4):46-51
刑事程序法治化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原动力之一。由于刑事诉讼法的"涉宪性",进行刑事程序改革必然会牵涉到宪法的修正,触及到宪政体制改革。而宪政制度中法律秩序、司法制度、政治体制等宏观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样将影响刑事程序法治化的进程。只有理顺宪政、法治与刑事程序改革之间的关系,才能为我国刑事程序改革找到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