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荟萃园     
高放在近期的《宁波党校学报》上撰文:在盛行个人崇拜的年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最高领袖的言论为标准。斯大林发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被剥削的革命群众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总共4句话。当时,大家都认为这个定义既全面又深刻,所以在课堂上和教材中都一直照搬。  相似文献   

2.
从《江泽民文选》来看,江泽民有着关于马克思主义看法的大量论述,集中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两个基本问题的阐述上.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务实而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与中国的实际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实践活动,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作为科学的理论本身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未来之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客观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基本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纲领。这次的《讲话》阐发了许多新意,其中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上取得的新的突破,引起理论界与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公安研究》2009,(6):90-90
徐梦秋、张爱华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国情,获得关于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层含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形成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层含义。这两层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相似文献   

5.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扬弃德国思想界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关于人的科学思想。其内容包括人的自然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和个性特征四个层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相似文献   

6.
袁杰 《前沿》2011,(15):41-44
“05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新论断,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理解: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精神压迫对人类生存构成三重威胁,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性依据;实现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宗旨,它把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实现诉诸实践活动,把人类追求解放与自由的理想目标植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并确立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靠力量、正确路径和科学方法,从而使人类对解放与、自由的理想追求获得了真实的意义,并使之成为一幅明晰的现实图景,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自身的处境和阶级属性,决定了这个阶级的解放与人类解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高举科学理论旗帜走社会发展必由之路──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曹长盛《共产党宣言》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之际,深感《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高举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赵秀娥 《求索》2013,(10):79-82
《保卫马克思》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的成名作,在理论界具有重要影响。《保卫马克思》对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启示在于抓住理论的“总问题”,反对分析目的论,坚持“马克思关于思想发展的理论原则”,从“理论实践”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意识和开放性。把握整体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与中国的实际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实践活动,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作为科学的理论本身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未来之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客观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基本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纲领。这次的《讲话》阐发了许多新意,其中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符永雄 《新东方》2002,(1):47-4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旧唯物主义、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从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但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实际证明,此后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并没有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就自然地超越空想而上升为科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批判了一系列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第一类是“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关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农民阶级远远超过人口半数的国家,例如在法国,那些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反对资产阶级的著作家,自然是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  相似文献   

12.
曹润生 《长白学刊》2001,46(3):42-45
基于唯物史观所确立的现实的人与社会历史内在统一、社会历史起作用人的发展的规律原本一体的科学观念以及唯物史观对人的解放问题的科学解决,唯物史观可以被恰当地确立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所独有的科学的人学。从唯物史观之外去构造所谓马克思主义人学肯定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张银 《传承》2010,(3):48-49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是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古往今来的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潮在其生命进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被误解或扭曲,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从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对它的评说是众说纷纭:神化、丑化、魔化、教条、僵化、怀疑、实用,等等。凡此种种,都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被人误解、歪曲,甚至抛弃。因此,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校政治理论教员的责任。结合教学,笔者今年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简明教程》一书。  相似文献   

15.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句话,被国内不少研究价值问题的文章和专著当做马克思的观点广泛加以引用。《光明日报》1月5日发表郝晓光《对所谓普遍价值定义的否证》一文,对此提出异议,指出这句话表达的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马克思所反对的瓦格纳的观点。2月2日,《光明日报》又发表李连科、刘奔《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的理解问题》一文,不同意《否证》的意见,认为不能把这句话当成瓦格纳的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这一关于价值概念之争,涉及到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这句话是不是马克思的观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它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在商品价值之外,还存在不存在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概念;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等。讨论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价值理论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都将起到推动作用。本刊在此发表两篇文章:《从价值理论的探讨谈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角度,论证商品价值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并由此谈到如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问题;《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的扬弃——论商品价值的哲学意义》,从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的具体剖析中,多层次地论述商品价值的哲学意义,并且认为;商品价值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欢迎广大理论工作者就此继续发表意见,踊跃来稿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我国的实际,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文想从哲学方面,从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问题上,谈一点学习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理论,是党校本科学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下)这门课中,重点应放在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巨著《资本论》(摘编)部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上。为此,对有关重点问题予以概括的解析,以供学习参考。一、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及现实意义商品的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商品具有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揭示了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及其内在矛盾,特别是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阐明了科学的…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及落实举措的相关论述是《共产党宣言》光辉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捷尔吉·卢卡契(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1919年匈牙利革命期间.卢卡契任苏维埃政府教育事务部副人民委员。1956年卷入匈牙利事件,一度被流放。以后专事学术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关于卢卡契的评价,毁誉不一。因《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还被看成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向当代形态转化的代表人物。卢卡奖在晚年希望有可能在社会主义界限内进行不可避免的变革。卢卡契之所以在晚年集中思考社会主义的改革问题,其历史背景缘于斯大林危机的公开化。斯大林危权与苏联面…  相似文献   

20.
纠正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坚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刘日新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分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重大问题上,要分清几个是非界限,首先是要分清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