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月里的哀思──怀念二伯父姚江泠将军姚雪软二伯父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去年8月30日夜晚,二伯父走完他一生87个春秋,永远地离开我们,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去世的噩耗令我如暖如咽,哀痛不已。我匆匆赶往南京他居住的军干所,想最后再见他一面,在他灵前敬奉一束鲜...  相似文献   

2.
孟祥才 《春秋》2013,(5):25-32
田昌五先生(1925——2001)病逝已经十多年了,我早就想写一点回忆他的文字,记述我所知道的他的一些事情。因为我从1964年认识他,到他2001年10月去世,38年中,有28年我们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先是中国科学院历史所,后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同辈人中他属于成就卓著者;作为性情中人,他又属于喜怒形于色,个性特别鲜明有棱角的人物,许多事情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相似文献   

3.
肖杨 《两岸关系》2009,(12):25-26
“我父亲一个人在台上,灯光打在他身上…很孤独…但是那一刻,我真正觉得我的父亲是个巨人。”看着连战疲惫的身影,连胜文开始觉得身为长子的自己,应该为父亲、为国民党做点事情。  相似文献   

4.
杜恒 《黄埔》2009,(2):57-57
我的父亲尤广才年近90。最近,他的喜事接踵而来,先是晏欢先生从潘裕昆将军珍藏的照片中发现了我父母亲的结婚照片,接着潘将军的女婿晏伟权先生又从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发现了我父亲在缅甸西保战役的立功受奖战报,更令人激动的是近期又联系到了父亲在台湾的黄埔军校十六期同学曹英哲老先生。  相似文献   

5.
李云鹏 《台声》2003,(3):38-40
是一个秋日下午的清凉天,我欣得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之子、曾任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张枭先生应诺,在他的客厅,听取他印象中的父亲。张枭先生口中的父亲,除了一身古典式的、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气质,更多的是充满情趣和理趣的生活轶事。张枭说,幼时,父亲已成名,卖画收入应不菲,家中生活却过得非常一般,仅是饱肚而已。“记得小时,我就没穿过什么好衣服。”张枭笑说。张枭还透露:弟兄们告诉他:跟父亲住一起累得很,盖因大千先生太多“兴来之笔”,令家人忙活不息。张枭先生由此谈到富有又相对清贫的父亲;谈到父亲“爱尚与人异”…  相似文献   

6.
丹麦春卷大王范岁九祝裕范岁久先生在工厂。年过八旬的丹麦著名华人实业家、闻名于世界的“春卷大王”范岁九先生于1993年10月来华访问时,笔者拜访了这位健谈的老人。范老首先谈到了他只身闯丹麦的初衷:“我的父亲是律师兼小企业家,他主张实业救国。父亲希望我学...  相似文献   

7.
我父亲高平章先生是一位老工商业者,1949年在重庆南林学院读书期间,他接受了民主进步的爱国思想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业待兴。那时,祖父因为年事已高,便召唤父亲回到内江承袭家业。作为年轻的工商业者,父亲一方面积极参加党举办的政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杨开慧烈士诞辰百周年,缅怀先烈,心潮起伏,一股油然而生的敬意常常绕怀,久不能去。已故的南社诗人,我的父亲肖湘雁先生生前曾几次跟我谈起一段与李淑一先生交往的往事,叙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60年代,湘雁先生居本市东瓜山,终日与一些诗友,吟诗煮酒,郁郁打发时光。忽一日,有湖南师大教授何申甫先生过访,交谈中,提及同窗李淑一不久前跟他谈及其父的遗著,一直未能整理,深为憾事,何申甫先生想到了我父亲,诗学深厚,且闲居在家,便极力推荐,于是,湘雁先生开始了李淑一父亲遗著的整理,和李淑一交上了朋友,为文…  相似文献   

9.
曹景行 《两岸关系》2009,(11):29-30
1956年的7月16日下午四点左右,一辆蓝色的“华沙”牌轿车载着我和父母三人直奔颐和园。邵力子先生和夫人傅学文女士已经在门口等着,他同我父亲曹聚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父亲没有同我们一起回去吃晚饭,他和邵老留在了颐和园。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们的父亲邓宝珊先生诞辰120周年。父亲留下的字画、手札犹在。睹物思人,缅怀过往,他的音容笑貌似乎就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依然响在耳畔。尽管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几十年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独具的人格魅力,依然鼓励着我们前行。值此父亲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追述了他的几个精彩的人生片段,作为我们对他的追思和怀念,也为资政育人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奉献一些点滴素材。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陈泽同与毛泽东周世钊的一段往事追记陈淞我的父亲陈泽同,于1898年生,1989年逝世,湖南长沙人。父亲生前是一名高级建筑工程师。1919年,父亲11岁,在长沙市修业小学读高小。这一年,毛主席与他的同窗好友周世钊先生同在修业小学任教,毛主席教历...  相似文献   

12.
他是一位职业编剧。近几年,他编剧并投拍的两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写父亲的。我问他,是因为父亲情结吗?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怔怔地望着窗外的大街,很重的心事,正透过他的神情向外弥漫。他说,10年前,就是在这条大街上,我把我的父亲弄丢了,一直都没有找回来。他说,母亲来电话告诉我,说父亲的“糊涂病”越来越严重了。我知道父亲惠的是“失智症”,于是,我回了趟家,决定把父亲接到城里,找大医院瞧瞧,看有没有办法缓解病情。他说,那天起了个大早,带着父亲上医院。当时,人很多,公汽很挤,我再三叮嘱父亲,一定跟紧我,但车到站之后,父亲还是不见了。  相似文献   

13.
胡政之先生很有眼光,也善于观察,他曾说,“我只要和某人见个面,谈谈话,就可知此人如何,然后度才量用,随时考验和培养……”(胡济生,《忆我的父亲胡政之》)他对报馆同人的兴趣和能力都了然于胸,也就能针对其特点分配相应的工作,这样,报馆里多能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4.
周琼 《人民公安》2012,(1):16-17
“父亲没有完成好的一些事情,我还是要尽力帮他去做,还有就是照顾母亲。我现在一直用‘天将降大任’那段话安慰自己,管点用。”  相似文献   

15.
在这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70周年将临的日子里,父亲所述他与邓演达先生相识相知、生死相托的往事,不断在我脑中盘桓,心头萦绕,以至夜不能寐。  父亲季方是在邓先生到上海物色黄埔军校教官时认识他的。初见邓先生似乎生活优裕,觉得与“肉食者”谋革命是没有意义的,经先生解释是工作需要,方始释然。到黄埔后,因了解到父亲一无不良嗜好,独嗜“真善美”,邓先生遂留父亲在办公室做他的助手,相知日深。二次北伐时,他俩经常与俄国顾问铁罗尼一起讨论农民与土地问题,就更志同道合了。  邓演达二次出国,在莫斯科与宋庆龄、陈友…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三十五个年头了。去年岁暮,我访问了行知先生在北京从事科技工作的次子晓光。陶晓光已经六十三岁,面容酷似行知先生。他向我谈起了他父亲的往事。“父亲有宏大的抱负。一九一七年,他在由美回国的轮船上就向朋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当时回国的留学生纷纷谈论着他们返回祖国後的计划和理想。父亲曾明确表示:要使全中国的人都能受到教育!”陶晓  相似文献   

17.
马万祺先生是澳门知名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我在与马万祺先生的接触中,感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更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诗人,热爱澳门、热爱祖国,是贯穿他诗歌创作的一根红线,也是他80年人生历程矢志不移的信念。烽火激流望延安马万祺1919年10月21日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5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两年之后,他接管了父亲留下的商务,成为一个大家族的“当家人”。他为人随和,商运通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泾渭分明,坚持原则。马万祺的青少年时代,正值…  相似文献   

18.
我的二伯父王梦兰是辛亥革命河南领导人之一,也是辛亥革命河南11烈士之一。黎明之前二伯父王梦兰,生于1886年考城县马目村,祖籍东明县大王寨村。兄弟7人,伯父行仲。少年时,尚武好学,仰慕英雄豪杰,绿林好汉。青年时,仗义疏财,爱国忧民,专爱打抱不平,善解民间纠纷,又喜欢结纳仁人志士。他生逢清末最腐败、最黑暗之时,民族危难之秋,常愤然说:"是乌可忍?男儿知救国耳,生死胡计为!"他与  相似文献   

19.
江平 《人大论坛》2014,(4):52-52
台湾学者陈长文先生送给我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写的是台湾政界法律人的现象。这本书的序是马英九先生写的,他在序中谈到他当年报考法律其父不同意,要他报考政治,三十多年谁也未说服谁,马英九的父亲认为儿子学了法律后“法治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  相似文献   

20.
《天津政协公报》2014,(8):45-46
<正>马志良,马三立先生最小的儿子,一直和父亲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说他脸上"没买卖",所以不准他说相声。结果,由于父亲的阻止,已经被某部队文工团录取的马志良没能入行。马三立认为,志良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从小里说,是糟踏了马家的相声;往大里说,是糟踏了相声艺术。志良说,"我不怨父亲,他是对的,我能理解。""他太爱相声了!"耿直的父亲在马志良的眼中,父亲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老派、传统、不谙世事,志良说,他甚至有些固执。但是,这也正是志良钦佩父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