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铁 《侨园》2013,(5):40-41
<正>《红楼梦》一书开卷就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诗说出了红楼梦作者的心声。《红楼梦》里面有个老先生叫甄士隐,作者到底隐去了哪些真事?还有个当官的叫贾雨村,作者到底存了哪些假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贾家的四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专家说其意味着"原应叹息",那么,作者又在叹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孙大光 《侨园》2015,(1):27-29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历来是人们读之不倦的不朽之作。但几百年来,围绕《红楼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不外乎其作者是谁?小说里讲的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和事?等等。国内以民国胡适为首的"考证派"或"新红学派"的观点一直是国内研究《红楼梦》的主流观点。当然,在研究《红楼梦》的队伍里,也不乏"门派之见",各说各的理。但记者去年12月初,在鞍山采访退休干部俎永湘时,却惊人地发现他研究《红楼梦》几十年的成果,竟然完全"颠覆"了当今中国研究《红楼梦》的权威观点——  相似文献   

3.
时常浩 《侨园》2015,(Z1):66-67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它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有不同说法。但经笔者研究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理想追求阐释得很清楚:即"改天换制"就是《红楼梦》的主题。"改天",就是彻底改变当时的封建社会国朝;"换制",即彻底抛弃当时封建社会的一切国体、政体、政治、经济、文化、法规、婚姻制度……这和过去提出的"政治历史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封建家族衰亡史说、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反封建主义说、贾宝玉叛逆道路说、封建阶级子孙不肖后继无人说、影射  相似文献   

4.
潘光熙 《侨园》2015,(Z1):68-69
当《红楼梦与辽阳》、《再悟红楼》还是初稿时我就有幸拜读了这部力作(上下集),此书正式出版发行,为辽阳增加了喜庆。这部由辽阳市红学会会长刘洪伟先生精心雕琢的作品,充分挖掘了辽阳市与《红楼梦》相关的历史资料,细致入微地剖析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辽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多方位阐述了辽阳文化对曹雪芹先生的影响。是对红学智慧、语言、趣味、博大精深内涵的深刻解读,是奉献给红学爱好者打开《红楼梦》知识宝  相似文献   

5.
李中跃 《各界》2022,(3):59-62
《红楼梦》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除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家族,《红楼梦》也有较多的军事描写,显示了四大家族的军功背景.比如《红楼梦》第七回曹雪芹借尤氏和焦大之口,道出了宁国公的军功背景:"他从小儿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第二十七回贾兰因贾宝玉嗔止他追射小鹿,便以军功风尚给自己解围:"这会子不...  相似文献   

6.
刘洪伟 《侨园》2015,(Z1):95
历史上,毛泽东酷爱《红楼梦》是出了名的。何以见得?请看以下几件事——他经常谈及《红楼梦》可以说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就爱上了《红楼梦》。毛岸青、邵华合著的《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说:"《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爸爸在少年时代就看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毛泽东不但喜欢读《红楼梦》,而且有较高深的认识。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向贺子珍谈  相似文献   

7.
万德华 《侨园》2014,(12):61-61
辽阳县红学会始建于2011年。为什么要建立红学会呢?因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并且作者曹雪芹的祖籍就在辽阳县,这是辽阳县的荣誉。如果辽阳县人不珍惜这个荣誉,不去学习研究《红楼梦》,那确实是一个遗憾的事情。毛泽东曾说过:"不学《红楼梦》不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们不学《红楼梦》何谈中国文化?身边的文化都不过问,何谈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庞晓辉 《学理论》2013,(12):210-211
来自加勒比地区的双子星,沃尔科特和奈保尔,一位多次宣称自己是"加勒比的诗人",一位被誉为"后殖民时代的游牧作家"。两位作者虽活跃在不同的文学领域,但都有着一样的加勒比书写风格。以沃尔科特的《奥美罗斯》和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为例,尝试解析其作品中的加勒比性,并试图对我国的文学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6,(6)
正《红楼梦》第五回,作者借宁荣二公之灵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吾家"指谁家?"国朝"指哪个朝代?"定鼎"即"建都"何处?"百年"是实数还是虚数?笔者对上述四个问题的回答是:"吾家"指"曹家","国朝"指"清朝","定鼎"在北京,由于曹家兴衰均在清朝,因此"百年"可以视为实数。既然回答得一清二楚,那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特别声言"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呢?笔者换个思维角度分析:从洪昇原创《红楼梦》(指前八十回)看,作者在书中何以把"朝代年纪"、"地舆邦国"故意说成"失落无考"便豁然亮堂了:这是作者为将"真事隐"而有意采取的模糊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陪父亲看海     
正序拿到《陪父亲看海》,反复读来,爱不释手,一边品味诗文美妙的词句,一边体会诗文深邃的意境。诗文名曰"看海",但不着力于"看海",而着力于"陪父亲",着力于一个儿子陪伴自己年迈父亲第一次乘船看海的心境与途中的感悟的表达。在我看来,诗文大致以"渴望看海""情深似海""海纳百川"三个篇章展开。一开始,作者用"脚步轻盈得如履薄冰"的诗句描述了作者担心登船行动造成巨轮晃动影响出航的紧张,用"骤然加速的心跳"描述巨航顺利启航  相似文献   

11.
铁岭,这个辽宁北部的城市,看起来和《红楼梦》毫无关系,但留意的人,就会发现铁岭和《红楼梦》有着难解之缘,《红楼梦》续作者、整理者高鹗家在铁岭镇西堡,而长篇小说《曹雪芹》的作者端木蕻良则生于铁岭昌图。 铁岭市曹雪芹研究会副会长安国复说,热心于“红学”、“曹学”的人在铁岭为数众多,研究者既有专家教授,也有党政官员、离退休  相似文献   

12.
时常浩 《侨园》2014,(11):35-35
《红楼梦》一问世,就以它特有的文学价值和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红学"迷。至嘉庆年间就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文风。到20世纪前后,一大批名人、学者对《红楼梦》都做出了特殊评价。王国维称《红楼梦》为"宇宙一大著述";鲁迅称《红楼梦》写出了"真的人";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预言《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周汝昌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1904.6.10~1955.4.01)一生,以她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诗歌、小说、散文的文学创作领域,演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自己的印痕"①。而伴随这些不凡成就的是林徽因独特的家世、有幸走在时代前列又  相似文献   

14.
"共产主义难事"产生于《奥格斯堡报》对《莱茵报》的攻讦,为了回应"攻讦",马克思撰写《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表达了自己对共产主义的初始态度:共产主义是"具有欧洲意义"的问题;不承认"现有形式"的共产主义;需要对法国共产主义进行深入、不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烟画     
《侨园》2017,(7)
正烟画是舶来品。烟画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初,发端于上海,后风行全国,上海人称"香烟牌子",北方人叫"洋片"。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就是个烟画迷。他在《红楼梦烟画》一文中说:"儿时,我缠着父亲,买海盗牌香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小说第一回写甄士隐午间读书情景时,有"手倦抛书"和"手倦拢书"两种版本,均传达出不同的审美趣味,认为后者更契合曹雪芹本意。袭人是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其判词中的"一床破席"之"破"字是作者的春秋笔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0)
《精神现象学》表明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自己构建自己的道路"是一条作为完满体系的、以达成"实体即主体"为旨趣的"科学"道路;并且,"按照这个方式"呈现出来的意识即"绝对知识",是在运动过程中开显自身的那种终极"目的"。而以上所谓"科学"道路的"构建"与意识运动的"呈现",实际上又贯穿着整部《精神现象学》。因此,在从"科学体系"到"绝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达成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总体理解——一种历史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启事     
《理论视野》2012,(11):9
《理论视野》杂志社日前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签署交流与合作协议,本刊授权该合作单位将《理论视野》杂志在此协议签订之日后所出版的各期内容,收录至该中心主办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平台",并构成该平台数据库的一部分。如有作者不同意自己的文章被收入该数据库,请在投  相似文献   

19.
《侨园》2017,(3)
正最近,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是带着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和倾向,以及鲜明的憎爱情感的。他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写和想象,动用了各种比拟、象征、联想、寓意等手法。在《红楼梦》中,花卉多作为背景来表现人物的容貌、性格和命运。尤其他对小说中几位主要女性形象的衬托、渲染,均围绕着"花语皆情语,一  相似文献   

20.
姚春海 《学理论》2010,(25):183-185
曹雪芹钟情于《西厢记》,并将其融入《红楼梦》的描写。通过其中众多人物对《西厢记》的评价,《红楼梦》描写了一段有悖于封建礼教的高贵爱情,刻画了一大批恪守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当前人们主要认为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反封建性格使爱情走向了幻灭。通过与《西厢记》的比较,我们发现《红楼梦》爱情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处的环境中缺少了一个《西厢记》中"红娘"式的爱情"擎天柱"。旨在从《西厢记》的角度,阐述《西厢记》之所以成为喜剧,而《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