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抗空肠弯曲菌共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以BA-ELISA法对猪、鸡胴体、脏器及粪便标本中的空肠弯曲菌进行检验。建立的BA-ELISA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在参试的15种其它细菌中,除与幽门弯曲菌出现交叉反应外,与其它细菌均为阴性反应;其敏感性可达3.2×10~4cell/ml。对猪的140份、鸡的142份标本进行了检测,BA-ELISA和常规分离培养法的阳性率分别为38.6%、37.1%和50%、48.6%,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相差不显著,BA-ELISA法可在27小时内报告结果,而常规分离培养法则需5~7天,这为空肠弯曲菌的检验提供了一种快速、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弯曲菌是引起人类腹泻的重要病原菌,约占各类腹泻的95%,为空肠弯曲菌所致。1981年英国报道,从腹泻病例分离9500株空肠弯曲菌,超过痢疾分离数。我市1984年几个医疗单位统计,从380例腹泻患儿中分离出空肠弯曲菌22株。现已证明本菌可在多种动物肠腔内存在,包括禽类、家畜中牛、狗、马、羊、猪、兔。Richardson(1979)在南非调查鸡空肠弯曲菌检出率为86.7%,并证实人的本病感染鸡是传染来源。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弯曲菌肠炎系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本试验对鸡空肠弯曲菌肠炎的病变进行了观察。 (一)材料和方法 选自然感染患有腹泻症状的鸡群病鸡41只,均在300日龄左右,剖杀  相似文献   

3.
空肠弯杆菌属于胚胎弯杆菌空肠亚种。关于从猪、鸡(腹泻患者)等粪便中分离出该菌的报道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从奶牛粪便中分离出该菌的报告。为了解空肠弯杆菌在奶牛体内的带菌情况,作者采集133头奶牛粪便,进行了细菌学调查。 (一)材料与方法 1.样品来源:在长春市及农安县的两个牧场,用无菌棉拭子从奶牛肛门直接采样133份。 2.培养基:①分离培养基: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生产的空肠弯杆菌选择性琼脂为基础,每100ml加5~10%脱纤维羊血,50%卵黄盐水10ml;每100ml上述培养基中加入多粘菌素B250μg、万古霉素1.5mg、磺胺增效剂0.5rug,摇匀后倾注平板。②所用其他培养基均为自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来源的空肠弯曲菌的质粒及其与菌株来源、生物型、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检出大小分别为 1.9、2 .3、2 .6、5 .6、12 .6、33.0、82 .0和 10 8.0kb的 8种CCC型质粒 ,构成 7种质粒谱型。健康鸡源菌的质粒阳性率为 0 ;患病鸡源菌为 1.96 % ;患病猪源菌为 4 5 .8% ;健康羔羊源菌为 0 ;患病人源菌为 0。空肠弯曲菌的质粒用EcoRⅠ酶切后 ,1.9和 2 .3kb质粒的酶切谱随菌株来源的不同而异 ,其他 6种质粒的酶切谱没有差异。统计分析表明 ,空肠弯曲菌质粒的质粒谱型和酶切谱型与菌株来源、Lior生物型、致病性相关 (P <0 .0 0 1) ;也与对链霉素 (P <0 .0 0 1)、萘啶酸 (P <0 .0 5 )的耐药性相关 ;空肠弯曲菌对链霉素的耐药性与 2 .3kb的质粒有关 (P<0 .0 5 )。  相似文献   

5.
空肠弯曲菌是一种人畜共染病原菌,它广泛分布在各种动物肠腔内。据报道,家禽的带菌率很高,是人类空肠弯曲菌肠炎的重要传染源,并能引起部分幼年动物腹泻(如雏鸡),影响生长发育。为了解我省家禽带菌状况,近年来,我们在调查空肠弯曲菌肠炎的同时,组织有代表性的县市进行调查。对部份检出菌进行生物学、血清学和药物敏感等试验。  相似文献   

6.
空肠弯曲菌研究现状分析吴润,赵晋军(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jejuni)是60年代以来广泛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种人兽共同感染的病原菌。本菌自1931年首次发现并命名为空肠弧菌,相继又称之为“相关的弧菌”...  相似文献   

7.
将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用于检测绵羊布氏菌(Brovis)感染并和常规ELISA、R-SAT、R-Coombs进行比较。结果在150份血清标本中Dot-ELISA的检出率为65.3%;ELISA 64.0%;R-SAT 38.6%;R-Coombs52.7%。并用50份S型布氏菌阳性血清和8份TB阳性血清进行了Dot-ELISA试验,结果全部阴性,未发生交叉反应。3次重复试验结果一致。结果证明本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快速,易于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云南省大理、丽江、红河、玉溪、昆明等地区的主要家畜进行了弓形虫抗体检测,共抽查家畜血清1076头份,发现阳性125份,阳性率为11.62%。其中包括,猪血清525份,阳性率为20.19%;马132份,阳性率为1.51%;牛205份,阳性率为1.44%;羊202份,阳性率为6.93%。检测抗体滴度均达到或超过1:64。猪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很可能是云南地区人畜自然感染弓形虫的重要感染源。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鸡源弯曲杆菌的耐药性调查与PFGE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广东省鸡源弯曲杆菌的耐药性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与耐药的相关性,测定了42株空肠弯曲杆菌和33株结肠弯曲杆菌对6类12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并进行了PFGE分型分析。耐药性结果显示,这些弯曲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达100%,其中结肠弯曲杆菌对6大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空肠弯曲杆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克林霉素的耐药性达60%以上,而空肠弯曲杆菌对这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PFGE分型结果显示,弯曲杆菌基因型呈现多态性,大部分空肠弯曲杆菌和结肠弯曲杆菌具有相似的耐药模式,均可分为27个不同的PFGE型,包含6个PFGE基因簇。结果表明,鸡源弯曲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出现了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氟苯尼考等多种耐药菌谱,同型弯曲杆菌菌株与耐药性具备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对鸡肠道菌群的研究,多侧重于需氧菌及弯曲杆菌。本实验中,通过对九类细菌的检查,以了解鸡后肠道正常菌群的一些情况。 材料与方法 (一)标本采取 1983年7~8月,以棉拭法采取鸡新鲜粪便,置无菌试管中,在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检查。鸡为80日龄肉用鸡。又从新宰的3月龄肉用鸡、摘取盲肠,对内容物进行检查。共取粪便标本13份、盲肠内容物标本6份。 (二)培养基 见表1。  相似文献   

11.
比较观察了空肠弯杆菌分离培养中微需氧法、培养时间、采样时机、运送时间、运送培养基、增菌培养法以及噻孢霉素和头孢哌酮钠等因素对该菌检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0 0mL/LCO2 气体环境中微需氧培养比烛缸内培养空肠弯杆菌检出率高 13 .0 % ,即显示 10 0mL/LCO2 法明显优于烛缸法 (P <0 .0 1) ;空肠弯杆菌分离培养时间以 48h即可 ,无须延长培养时间 ;产蛋鸡采样时机为产蛋前 ;检样运送时间、运送培养基和增菌培养后对空肠弯杆菌检出率的影响不明显(P >0 .0 5 ) ,用单一的一种分离培养方法不能反映动物的实际带菌水平 ;噻孢霉素对空肠弯杆菌检出率的影响和抗生素药敏性试验结果表明 ,噻孢霉素不能替代头孢霉素Ⅰ ,而头孢哌酮钠可取代Camp BAP琼脂中的头孢霉素Ⅰ。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观察了在SLB 090-1株Y·e活菌液以不同 途径人工感染后,以及该菌内 毒素和经化学处理菌液接种动物后,它们所致病理变化和体内菌分布。 (一)材料与方法 1.菌株:系本研究组分离自某牧场自然患病羊的生物3型(NB_3)绵羊肠耶新氏菌,菌株代号SLB 090-1。菌种保存于血清马丁琼脂斜面,使用前经羊体传代3代。SLB 090-1株菌对兔、羊的最小致死量(MLD)分别为2亿活菌和10亿活菌(限于条件未作进一步稀释求出LD_(50))。将计量的SLB090-1菌株菌液分为3份,一份作活菌(RD)接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肠弯曲菌介导氟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gyrA基因C-257-T位点突变,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对其检测的可行性。选择gyrA基因已经被测序的菌株NCTC11168和ZP11作为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的标准阴性和阳性菌株,建立评价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方法的阴性和阳性标准。利用该技术对已知氟喹诺酮类耐药表型的55株菌株进行检测,结果45株与耐药表型鉴定结果一致,准确率达到81.81%。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检测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空肠弯曲菌gyrA基因C-257-T位点突变具有简单、快速、无污染等优点,有望成为临床检测筛选高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空肠弯曲菌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空肠弯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于1957年首次指出与肠道疾病有关。由于它在公共卫生上的重要性,促使研究工作者进行了许多阐明其病原学特征及所致疾病的研究。现仅就近年来弯杆菌性肠炎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一)病原菌的性质 空肠弯杆菌在分类上属于螺旋菌科,弯杆菌属。本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多形性,对数期培养物呈弧形或螺旋性杆状,老龄培养物则以圆球形为主。本菌藉助其一或多根两端鞭毛而有迅速移动的运动力。在微需氧环境(5~10%氧,3~10%二氧化碳)中于42℃生长最佳。可在许多基础培养基包括布氏杆菌琼脂和缪勒—亨通琼脂上生长,但欲获得最佳的分离需添加营养补充物,如溶解的全血、硫酸亚铁、次亚硫酸氢钠、丙酮酸钠等。最近,Tenover等(1985)应用一种原来用于培养淋球菌的化学上特定的改良培养基,发现58%的空肠弯杆菌分离物至少对一种氨基酸是营养缺陷型,并且研究出一种可用于空肠弯杆菌流行病学研究的生长定型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已建立的分泌抗弓形虫MCAb杂交瘤细胞株(3C_2)诱导小鼠腹水,在50%(NH_4)_2SO_4溶液中4℃保存二年后,经盐析纯化,致敏戊二醛化鞣化绵羊红细胞制备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反向间接血凝诊断试剂(MCAb-RIHA)检测已纯化的弓形虫可溶性抗原,灵敏度为7.43μg/ml;应用该诊断试剂对甘肃省部分弓形虫流产高发区的绵山羊血清435份(其中天祝县125份、古浪县121份、景泰县189份、高台县种猪场猪血清65份和人工感染羊兔的血清29份进行了弓形虫循环抗原(CAg)检测,共检出CAg阳性血清160份,阳性率30.3%(160/529),同时用IHA和RIHA诊断法对529份血样进行了血清、抗体(Ab)和CAg的检测和比较。结果表明,用以上两法同时检测的529份血样结果:151份Ab阳性,阳性率28.5%(151/529),107份中Ab、Ab均为阳性,占CAg阳性总数66.9%(107/160),占Ab阳性总数70.9%(107/151)。仅检出CAg阳性数53份,仅Ab阳性数44份,各占阳性总数的33.1%(53/160)和29.1%(44/151)。证明受检羊群和猪场同时存在既往感染史(Ab)和现症感染(CAg)。进而证明McAb-RIHA方法对弓形虫病早期诊断、流行病学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DM_(423)(促菌生、止痢灵)是上海松江兽医生物药品厂分厂生产的活菌粉剂(每克含菌5~10亿个)。笔者用DM_(423)对柳州市郊羊角山乡某专业户1月龄左右的1000只病鸭,分为5个组(每组200只)进行治疗试验。结果:DM_(423)组,给药后72小时疗效达100%;而青、链霉素组止痢效果为90.05%;敌菌净组为90.25%,痢特灵组为90.2%;土霉素组为90%。  相似文献   

17.
(一)方法 经口补液就是非经静脉,而是经过内服补给家畜葡萄糖和电解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法的适应症:家畜绝食、腹泻脱水、严重感染、中毒、大失血及幼畜低血糖症等。试用方剂为: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1.8克、蒸馏水1000毫升。用量:马牛2000~3000毫升,猪羊500~800毫升。一般每4~6小时用药一次,每日2~3次。 (二)效果 1.腹泻脱水:家畜腹泻脱水的病症很多,严重而顽固的腹泻经常是一些传染病(如巴氏杆菌病、仔  相似文献   

18.
蜡状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及感染症(蔡妙英等,1985),早已被证实。现已确认该菌为人和动物的致病菌。在家畜,该菌引起猪中毒(魏建功等,1990)及骆驼感染(魏建功等,1990)等已见报道。但在野生经济动物,特别是梅花鹿,由此菌引起的感染尚未见记载。本试验对鹿源蜡状芽胞杆菌分离株的培养生长特性、形态及染色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对实验动物的致病力以及药物敏感谱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是引起人类食源性疾病的重要革兰阴性菌之一,可引起禽、家畜等动物较为严重的感染症状。本研究为了建立肠炎沙门菌感染ICR小鼠模型,标准菌株SE 50336分别以1×10~8、1×10~7、1×0~6、1×10~5、1×10~4CFU/mL的剂量通过口腔灌注方式感染6周龄ICR雌鼠,每组10只,以接种PBS的10只小鼠作为对照组,测定肠炎沙门菌对ICR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将40只ICR雌鼠随机分成两组,以测定的LD_(50)剂量接种肠炎沙门菌,通过临床症状、体重变化、组织病理学、组织中细菌载量以及TNF-α与IL-6表达水平评价肠炎沙门菌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标准菌株SE 50336对ICR小鼠的LD_(50)为1×10~(5.67)CFU/mL。感染后第3天,小鼠出现采食量下降、活动减少、皮毛色泽变暗、畏寒扎堆等症状;感染后第5天,小鼠的平均体重较对照组呈现下降趋势,后期开始恢复。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肝脏出现灶状坏死,形成血栓,出现坏死细胞;脾脏先后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性脾炎,白髓内淋巴细胞减少,呈小空泡状,出现坏死灶。菌落载量分析发现,细菌载量随着感染进程而升高,在脾脏中繁殖速度最快,载量也最高,肝脏次之。定量PCR结果显示,TNF-α表达水平呈升高趋势,而IL-6表达水平降低。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了肠炎沙门菌标准菌株SE50336感染ICR小鼠的模型,为肠炎沙门菌感染与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动物模型,也为表达抗菌肽转基因小鼠抗肠炎沙门菌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肥胖对致死性肺炎全身性免疫反应的影响,将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分为Ⅰ、Ⅱ组,非肥胖小鼠分为Ⅲ、Ⅳ组,Ⅰ、Ⅲ组滴鼻40 L大肠杆菌菌液(4×10~(10) CFU),Ⅱ、Ⅳ组滴鼻40 L生理盐水,检测感染前(第0小时)及感染后第2、6、12、24、48、72、96小时各组小鼠血液白细胞数、血清细胞因子质量浓度及免疫器官指数。结果显示,高脂饲喂8周后,肥胖组小鼠体重,血液WBC、GRA、MID数量,血清TNF-α、IL-6、RETN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05),脾脏和胸腺的质量及指数显著低于非肥胖组(P0.05)。感染后,Ⅰ、Ⅲ组血液WBC、GRA、LYM、MID数量在感染后第2小时略降低,后逐渐升高后又降低,在第48小时达到最小值;与Ⅲ组比较,Ⅰ组的WBC数量在第0~6小时,GRA数量在第0~12小时,MID数量在第0、6小时均显著升高(P0.05),LYM数量在感染后第48小时显著降低(P0.05);Ⅰ、Ⅲ组的TNF-α、IL-6、IL-10、RETN质量浓度迅速升高,且维持在较高水平至第48小时;Ⅰ组的TNF-α质量浓度在第0~6、24小时,IL-6质量浓度在第0~6、96小时,IL-10质量浓度在第2~12、48~96小时及RETN质量浓度在第0~2、24~48小时显著高于Ⅲ组(P0.05);Ⅰ组的体重在感染后第2~96小时,胸腺质量在第6~96小时及胸腺指数在第12、72~96小时显著低于Ⅱ组(P0.05),脾质量和脾指数在感染后第2~96小时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的体重在第0~96小时,脾质量在第2~12、48~96小时,脾指数在第2、12、48小时及胸腺质量在第24小时显著高于Ⅲ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肥胖能通过影响机体脾脏及胸腺的生长发育、白细胞及细胞因子含量,进而影响肺部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强度和免疫调节能力,导致致死性肺炎肥胖小鼠的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