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友》2010,(5):28-29
1972年,我出生在夷陵区分乡镇金竹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靠着双手勤劳地耕作,我也不例外。20多岁的时候,我办过作坊式酿酒厂、米面加工厂,还开拖拉机、跑过运输,常常是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只能挣到几个油盐钱,不论多么勤奋,都不能真正地富裕起来,我也曾为此而苦恼。  相似文献   

2.
胡三林 《工友》2009,(6):4-6
仅有的一只眼睛也被击伤了 去年儿月5日,武汉船舶公司到劳务市场招聘打磨工,人事主管一眼就认出了我。原来,早在去年7月5日,船舶公司到劳务市场招聘工人赴宁波青林大桥施工时,我因为拥有打磨技术,被船舶公司顺利应聘。在宁波干活期间,凡经我打磨过的焊巴光滑平整,一次性检验合格,每遇加班,我都主动干,带班的方海洋和同班的工友都说我干事卖力、踏实,是个好劳力。  相似文献   

3.
爷爷的恩情     
爷爷不在了。但我对爷爷的依恋与怀念堆积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种痕迹。 我小的时候跟着爷爷奶奶过,整片天地好像都是我的,我是无疆的野马,放任自如,因为在他们心中我是宝贝。他们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留给我吃,惹他们生气时,也只会说“小鬼精灵”什么的。外出时我总是尽兴地玩闹着,走累了就要爷爷背着睡一下,心里甜滋滋的。  相似文献   

4.
阿福 《农村青年》2009,(4):32-35
每个成功者背后,都付出过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磨难,小沈阳也不例外。他曾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果没有父母倾尽心血支持和鼓励,我不可能走上今天的星光大道。  相似文献   

5.
忘我     
宋世海 《工友》2009,(12):36-36
有人做过统计,在所有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就是“我”。由此可见,“我”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重要。但人生在世,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许多时候都需要把这个“我”抛开,真正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江湖之善     
网站上有人评出了“十大哭片”,有《红楼梦》、《妈妈再爱我一次》、《搭错车》、《卖花姑娘》等等。我基本上都看过,中间记忆最深的是《卖花姑娘》,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看电影的时候,我哭了,不只是我哭,放电影的广场上,一大片一大片的眼泪在飞。过了10年,日本有一部电视剧叫《血凝》来到中国,又一次调动了中国观众的眼泪。又过了七八年,中国的一部叫《渴望》的电视剧,再度催落了中国观众的眼泪。三个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在不同时期拍摄的三部影视作品,都点中了中国观众的良心泪泉。按照现在的“鼓舞人、教育…  相似文献   

7.
西遇尘 《工友》2011,(3):56-56
我这个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喜欢叫别人帮忙,怕欠人情。我喝酒过敏,所以滴酒不沾。同事请客、朋友聚会,我很少参加。不能喝酒,陪着他们,我觉得累,更何况,我怕欠人情。因为,同事朋友请客,我不好不回请。我曾回请过几次,可我不喝酒,大家就客随主便,喝酒也不尽兴,弄得没了意趣。  相似文献   

8.
雷茂盛 《工友》2011,(9):44-44
我上大学时,憧憬着毕业以后干一番大事业。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进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学校附近找一份兼职。大学4年,我都过着边学习边打工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许绍庆 《工友》2011,(7):33-33
2006年6月,通过层层笔试、面试,我以优异的成绩竞聘上荆门市东宝区工会协理员的岗位。掐指一算,五年有余,酸甜苦辣,啥滋味都尝过。  相似文献   

10.
沉重的孝道     
王成均 《农村青年》2013,(12):46-46
屈指算来,再过一个月母亲就该过八十九岁的生日了:九十岁,无论怎么算,都无法算出母亲走过的路有多长,吃过的苦有多重,付出的爱有多浓。这长短、轻重、浓淡在过往的岁月里曾无数次地拷问着我的良心,人言养儿防老,扪心自问:母亲养儿防老了吗?作为人子,自己又尽了几何孝道?  相似文献   

11.
热热闹闹的新年刚过,一天晚饭后父亲忽然对我们弟兄三个说:“今晚都别出去串门,有事要说哩。”大哥、二哥和我相互望望,彼此眼里闪着猜测。  相似文献   

12.
思悟 《工友》2009,(8):11-11
我工作的那家私企是一个家族企业,我的很多手下都是与老板沾亲带故的人,所以很多明明很简单的亨,处理的时候却总是让我感到头疼。一次,由于QC检测员阿楷的疏忽,把一批不合格产品包装了,好在那天我抽检时查了出来,才没有出厂造成更大的失误。按道理我应该记阿楷的过,但我知道他是老板的亲外甥,我怕得罪了他,最终还是放了他一马。可是这样一来,其他人都对我有意见了,我的工作越来越被动,被上司批评的次数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3.
开心一刻     
《农村青年》2010,(2):60-60
从头开始 小丽终于谈了男朋友。一天,她给在城里务工的姐姐打电话说:“快寄些钱来,我要买衣服。我和小黄已经有过6次约会,所有衣服都穿过了。下个周末我又要和他约会,所以必须再准备一套衣服。”姐姐回答她:“另外找一个男朋友,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14.
小平和工人心连心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康永和邓小平同志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对中国工人阶级运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关心。我自己曾亲身跟邓小平同志接触过4次,每一次接触都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小平同志对工人阶级的关心和爱护。我第一次见到...  相似文献   

15.
县长干过啥     
林华玉  傅显渝 《工友》2013,(1):63-63
县长张大山上任第一天,就去了靠山村视察秋收工作,随行的还有电视台记者张强。 张县长向村民们进行了饱含深情的讲话…… 乡亲们,我的老家也在农村,我也当过农民,我也插过秧、耕过地、播过种,所以我最知道农民的心声,最知道农民不易!……  相似文献   

16.
赵星 《工友》2014,(7):44-45
正每次面试应届毕业生的时候,我都会先让这些应聘者做个自我介绍。这时候,我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是××学校的,我在××实习过,我是××社团社长、学生会主席,我的GPA是3.8。""我是××学校的,在××实习过,还在××实习过,现在去了××,我希望公司能××。""我正在××实习,我还投了A、B、C、D公司,我的理想是找一个月薪超过7000元的工作。"几乎90%的回答都千篇一律,这样的结果并不难解释:上大学前,所有的家人,上至爷爷奶  相似文献   

17.
周明 《时代风采》2011,(2):9-10
我叫李建,今年25岁,老家在昆明禄劝县的山里,父母都是务农的,因为还有2个弟弟在上学,16岁念完初中我就跟着同村大人出来打工了,当时去过广东和上海,大城市我是见过了,但那终究是别人的家。2008年我回了昆明,四处碰壁后来到一家环卫公司上班,主要负责清扫区内的街道,虽说辛苦,收入也不高,但总比我那些在工地上千活的兄弟好多了,毕竟在这儿干活没那么危险,也不会被拖欠工资。  相似文献   

18.
邱刚 《农村青年》2007,(6):33-34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当年离家是同样的年龄。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那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想起这么多年来一个人走过的路,很坚定地拒绝了。我说,一个男孩子,如果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青年》创刊三十周年,我爱了它十七年。为什么还有十三年没有爱上,是因为我没有接触它。没有接触,就没有相识。没有相识,就没有相知。如果每年的报刊订阅目录,能见到《农村青年》这样一句广告词:如果你是农村青年,或者你曾经有过农村青年的经历,你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精神的抚慰,获得精神的重生……我敢断定,它的订阅量一定大增。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生日     
林琼 《时代风采》2006,(6):30-30
今夜星空灿烂,我倚窗而立,一天的奔忙让我疲惫不堪,但温馨简朴的家,低调简单快乐的生日,却让我彻夜难眠。从上学起到工作后,甚至当我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时,父母都从未忘记过我的生日。孩提时,每逢生日,我都会津津有味地吃到囫囵鸡蛋。稍大些了,我便吵着要生日蛋糕。后来,吃生日蛋糕就成了我过生日的固定模式,二十多年都未曾改变过。父亲节,我无意间看到大多数年轻人无法准确说出父母生日的电视节目,心中平添了几分歉疚,已经成家的我,在新参加工作的同事眼中已是“大姐”的我,从未记起过父母的生日,更别说为父母订生日蛋糕,摆生日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