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现在和平建设年代,一般说来生与死的考验已不是主要的了,但干部面临的其他考验多得很,有艰苦环境和风险的考验,有执政的考验,有改革开放的考验,有市场经济的考验,有权力、地位、金钱、美色的考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公与私的考验。"作为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能够经受住公与私的考验。能否经受住公与私的考验,是考察一名领导干部政治上强不强、作风上正不正、党性强不强、德才表现好不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惊心动魄的案例看,问题大都出在公与私的考验上。经受考验了,犯错误的概率就小了;经受不住考验呢,就会出问题,甚至是很大的问题。因此,领导干部要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要为人民谋利益,首先就是要经得起公与私  相似文献   

2.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党的干部的根本要求。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只有真正认清权力的性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增强公仆意识,自觉地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源自哪里?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章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显然,在我国,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是权力的委托者,权力姓“民”名“公”,只能用来为民谋利,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绝不允许成为谋…  相似文献   

3.
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深入实践、艰苦创业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樊篱,摆脱了姓“公”姓“私”的桎梏.经历了由“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嬗  相似文献   

4.
反腐倡廉话官德杨桂成这里说的“官德”,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施政行为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官能否分清公与私,不贪钱财与女色,是对领导干部道德品行良莠的试金石,也是善政与恶政的分水岭。现在,有些为官者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经不住市场经济条件下金...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4,(14):21-22
中国古代有一种哲理: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非“凡夫俗子”所能用。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己、用权于私,则群众怨、声名败、事业损。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年有的领导干部犯错误,恰恰都与乱用权有关。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权者在用权的价值取向上有“为公”和“为私”之分。为公,它是责任的同义词,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为私则“权欲”越重,私欲越膨胀,危害越大,故掌权者必须摒弃“私权”,其内心世界须从五个方面加以深化。首先要明志。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掌权者应将权力看成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职位是为群众服务的岗位,人民既能给予权力,也可收回权力,所以掌权者要时刻保持一种手中权是人民之权的心境,即时刻心有“公权”,摒除“私权”,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会对权力有任何非份之想,也可避…  相似文献   

7.
《理论与当代》2012,(11):59-59
梁衡在8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我长期当记者,深入基层,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了解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办大事。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办大事”,不是做小事,不要作秀,不要庸俗化;二是“公民委托的权力”,你手中的权姓“公”不姓“私”,政治家干的事是公事,不是私事;三是“个人或集团”,就是说再大的事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机构或人来干,可能干好,也可能干坏,因此必须有监督和制约。政治姓“公”不姓“私”。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4,(7)
<正>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公款姓公不徇私,公权为民行大道。一旦公款、公权为私而用,则发生质变,更贻害无穷。对领导干部而言,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公与私如何取舍,更见共产党人的信仰、作风和操守。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打听到国外有种带嘴儿的烟,便委托外交部购买了两打,并想从招待费中报销这笔开支。毛主席得知后严肃地说":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  相似文献   

9.
权力观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思想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影响着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的根本性课题。党员先进性教育,既是一次全党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也是一次对共产党人进行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再教育。一、权力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执政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无正确的权力观,关系到共产党人手中的权力姓“公”还是姓“私”、姓“民”还是姓“官”的重要问题,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对共产党人应有什么样…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思想方法问题李顺周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因盲目陷入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抽象争论。国企改革稍有突破,就被议论为是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因而使不少人对改革心存疑虑。从思想方法来讲,这往往是由于我们思想停留于...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当了领导做什么当了领导做什么?要树立公仆的形象。领导干部权力有大有小,但不论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给的;领导干部分工不同。但不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是人民的公仆。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谋取一丝一毫私利”的观念。当了领导做什么?领导是“领头雁”,是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共产党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一个合格领导干部的标准。把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管住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带头树立好的家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视家风建设,既是领导干部经受新的考验的需要,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树立好的家风,就必须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可把它当作为自己和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手段。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干部和党员,一定要把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弄清楚。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个意义是很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支柱,其言其行,不仅代表党的形象,而且对人民群众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清清白白做“官”,首先必须堂堂正正做人。做人是做“官”的基础,“官品”既来源于人品,领导干部只有首先做好人,才能当个好“官”。首先,当领导必须清正廉洁,慎重用权,处理好做“官”与做事的关系,做到权力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统一。这是对干部做人的基本要求。权力意味着责任,权力意味着义务,权力与责任和义务成正比。没有不负责任的权力,也没有不承担义务的权力。权力本是人民给…  相似文献   

14.
花与刺     
《先锋队》2013,(3):56
画外音:人民群众最为深恶痛绝的腐败就是以权谋私。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对于个人与公家是"彼此不分",合法与非法利益界限模糊,这种混淆公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现象,不仅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更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职守。如果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相似文献   

15.
正"三严三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严以用权",这既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根本要求,又是新的历史阶段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正确为官用权的最现实考验。我认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时刻敲响警钟。牢记"权为民赋",坚持秉公用权。用权为"公"还是为"私",是检验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行使权力、宗旨观念强弱的重要标志。一是用权要出以公心。始终把"公"字摆在首位、挺在前面,时刻铭记权力是服务人民的工具,而不能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二是用权要为民谋利。只有真  相似文献   

16.
张晋卢 《先锋队》2014,(4):15-15
正作风就要用权为公。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在公与私之间,关键要厘清权力的空间和界线。因为权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能终身享用;不是私人定制,更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在用权之时切莫忘本,切莫敷衍,切莫以个人能够得到多少好处来左右用权的公正度。“三公”经费,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组织授权,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作为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也有一些思想理论问题需要搞清楚。诸如:一、关于权力主体问题。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权力主体,社会的主人,各级领导干部则是这个权力主体的代表,是人民的公仆。这个主仆关系的位置不能颠倒。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以“权力主体”自居,而将人民群众视为“治下”即纯粹的权力客体,就是“忘本”,就有可能由“社会公仆”蜕变为“社会主人”。  相似文献   

18.
股份合作企业姓“公”不姓“私”──兼论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改革陈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抓大放小”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大方针。搞好大的,就抓住了国有经济的大头,它虽然数量不多,但无论从经济总量...  相似文献   

19.
《前线》1997,(11)
不要乱扣“私有化”的帽子经济学家杨帆最近在《上海金融报》撰文提出,国企改革必须先摘“私有化”的帽子。他说,我国的渐进式改革一直是绕过国有企业和姓“公”姓“私”的理论争论的。但是国有企业的亏损已成为国家的一个大包袱,使用股份制、破产兼并、产权买卖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所谓权力观,是指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对权力的来源、性质、如何运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指导和实施权力活动的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作为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用来为自己谋私利,要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对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抵御各种风险和考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