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章韦华 《南风窗》2014,(9):50-51
<正>2008年4月的那次事件是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对西方迷信的一次祛魅,这一点还是有意义的;而对政治、社会方面的很多问题当时还都没开始面对,也没开始认真思考。我算是一个"4月青年"。之所以说"算是",是因为这个词跟"80后"联系得更紧密些,我出生于1970年代中,出去留学晚,当年一起奋斗的那些朋友都比我小不少,我在他们面前是老大哥,在组织活动方面是带头的。另外,"4月青年"这个命名是后来才有的,算是社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追认"吧,我过了好久才知道有这么一说,但也乐意接受;最近跟磊子说起"4月青年"这个说法,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磊子就是"80后"了,我们是一起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7)
正我心里始终有一个"乌托邦",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在一条平常化的轨道上,每一个人都对其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自然地释放善意。如果说还有一点情怀,这就是情怀的来源。以前我不时会使用"情怀"这个词,而现在用得少了,因为情怀在公众认知中已被异化了,异化后的样子,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比如用古文写辞职信。以前我的乡下有一种职业—养一头大公猪,每天拿根棍子赶着它去各村各户给母猪配种,我们称为"赶猪人"。赶猪人的职责就  相似文献   

3.
发黄的欠条     
我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学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300元,落款日期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20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20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  相似文献   

4.
童话     
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 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 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 当天午夜,母亲走了.  相似文献   

5.
正母亲来城里小住,非要给我们做春饼。母亲挽起袖子时,我就想到了当年她做春饼的模样来。我的老家在农村,村旁有一处偌大的水湾,祖祖辈辈就在这里生活和度年月。姊妹几个我最小,母亲总宠着我。小时候做春饼时我想拿块面团玩,母亲就是不让。母亲说:"这年月最珍贵的就是粮食,等以后日子好了,随便你怎么玩都行。"话虽这么说,母亲还是揪下一点点面团给我,等我不玩了,母亲就用它做春饼自己吃,干净的留给我们。为了做春饼,母亲总领着我到野地里挖野菜。野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顶针     
正我所收藏的老物件中,有母亲的一枚铜质顶针,黄黄的,它上面布满了深浅、大小和明暗不一的小眼,由于用得多,表面上比较光滑,仿佛被时光打磨过一般。母亲常将它收到一个红漆木质的针线盒里。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大人小孩穿补丁衣裤是常有的事。但过年时,母亲一般在年前会给每人做一身新衣服。一个下雪天,我穿着新裤子在外面玩,被小伙伴推了一把,从一段坡上往下直滑,快到底部时,长裤被横在那里的一截带着短而尖的枝桠给挂破了。这是母亲请裁缝给我缝的过年新裤,由于旧长裤太烂,补都没办法补了,母亲才叫我提前穿新裤,还叮嘱我千万不要挂破了。不料,偏偏被挂了个大口子!看到挂开的口子,我当时就哇哇地哭了。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背影     
正"妈,快回去吧,天气太冷了","没事儿,车开我再走,你路上注意安全"。这些年我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每次离家几乎都要上演这一幕"离别的车站",我怕母亲看到我脸上不争气的泪水,故意低下头,假装整理着手上的东西,我用余光瞟向窗外,只见母亲在站台上踮着脚,头朝着车厢方向不时张望,时间仿佛凝固了,短短的两三分钟,我却感觉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嘀嘀嘀",随着车门关闭的警报声响起,火车开动了,我赶忙偷偷擦拭下泪水,使劲朝母亲挥手,示意她离去。母亲红着眼圈,终于  相似文献   

8.
正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身为友谊宾馆备战拉练支队的连长,在军代表的领导下,与百名职工走进了门头沟山区拉练。这张照片是军代表照的,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这可是准军队的行军方式啊,每人都背着被子、衣物,炊事员还背着锅。每天行军约七十里地,经常还进行演习。记得有一次凌晨5点的演习中,一些职工真以为打仗遭到了空袭,丢三落四地跑到集合地点。想起我在1947年身为解放军战士参加河南安阳的一次战役中的急行军,的确与职工拉练有太大的不同。军队里都是清一色的小伙子,可我们的拉练队伍中上了岁数的人和妇女都有。门头沟的山路崎岖,每到坡陡时,我们都要帮助体弱的人前行。整整40年过去了,今天的生活非常安宁。没有谁再担心什么空袭的事情会发生。尽管我的生活同样舒适,但时常还会想起我这大半  相似文献   

9.
累人的礼节 在非洲布基纳法索国的最主要的土语--摩西语当中,我们这群皮肤颜色比较淡的外国人都被叫做NASALA,其实这就相当于台湾人从前叫外国人都一律称呼"阿斗仔"的意思一样.每当我在路上行走或骑自行车时,途中遇到的小朋友只要老远见到我,一定会冲上前来,对着我喊:"阿斗仔,你好!",即便是距离遥远,来不及冲到我面前来,也会隔着遥远的距离挥手对着我如此大声叫喊,所以出门一趟,就得要沿路不停地挥手说"你好、你好"地一个个回应过去,说实在地,这样子一路喊下来还真的是很累人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的春节到了,随着21世纪社会的变化,"过年"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比如"回家过年"。几天前听朋友讲,一个年逾60的女儿在接了年逾80的母亲一个电话后,决定今年不回母亲家过年了。不仅不回去过年,她还决定,按照母亲在电话里说的,"她死了不会通知我。当然,她的遗产我也不会要。"朋友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表现得还算平静,我听了后不禁心里一惊!  相似文献   

11.
高文欢 《南风窗》2008,(1):82-84
"英文里有句谚语,热爱你的母亲,但即使母亲说的话,也要去核实,我希望你们多去浏览我们的网站,观看我们的节目,去求证这一切是否属实。"半岛英文台的王牌主持马拉什对自己的节目颇为自信。  相似文献   

12.
石破 《南风窗》2012,(4):62-65
"西北哪里还能找到自然环境?植被是农作物,森林是人工林,地下水系人工化了,地表水已经流不到自然河道了,就连土壤都是人工的!"大批天然植被死亡,有机自然的时代过去了。  相似文献   

13.
马云 《法制博览》2011,(10):58-59
一个多月以前我去台湾,在一个餐桌上,有一批年纪很大的企业家,头发都很白了,每个人都大谈创新,怎么创新?边上有个人跟我讲,台湾有希望,我想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在创新。后来我说台湾没希望了。假如七八十岁的人还在创新,我们问题就大了,他们不相信年轻人比他们更会创新,其实他们应该是尽全力去努力帮助年轻人去创新,建个平台扶持他们创新、帮助他们创新。所以我们认为比年轻人更聪明,那灾难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14.
正在美国生活十几年了,有了自己的家,逐渐一切都习惯了,心里头就很少想家了。唯有放不下的就是家乡的老母亲。记得十几年前的一天,决定要到美国定居了,我心里很高兴,但又怕母亲担忧阻拦,就没敢告诉她老人家实情。回到家里我只告诉母亲这次要去很远的地方,母亲听后笑着说:"去吧!去吧!飞得越远越好。一路注意安全,过年就回家,妈给你做好吃的等你!"在我背着行囊准备出家门时,我再次告诉母亲:"这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16,(15)
正在建党95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既"老"又"普通"的党员,还是有很多感触。我想,除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我们还需要回到对人的怀念。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对老百姓而言,正是从一个个党员的所作所为,来直接理解和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一个政党的主张和一个政党的品格。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个理性人假设。这是学术研究,但不等于在价  相似文献   

16.
《南风窗》2016,(13)
正写这篇短文是因为我有一个伟大的抱负,那就是无情地证明:一个人,只要出卖自我,践踏人性,无论得到多少好处,他这一生已经被败坏,绝无可能幸福。在本刊过去的文章里,我曾经分析过为什么"好人没好报"—这是社会和心理机制带来的,并不是善良的错。善良绝不能单打独斗,它最好还能够得到一些武装。不知道我的分析,是否让很多已经感到绝  相似文献   

17.
《南风窗》2016,(24)
正我对过去的乡村生活从无任何浪漫化的想象,恰恰相反,我认为那是中国社会最具丛林属性的一面,不值得去怀念。从两个傻子的故事开始说吧。第一个故事我隐约知道,但最近才听到完整版。1990年代初,南方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傻子。傻子长到了十几岁,一直照顾他的母亲终于去世了,于是他成了两个哥哥明显的累赘。这个累赘必须甩脱,否则两个哥哥将长期陷溺于乡村社会的价值底层,无法翻身。他们曾把这个傻弟弟带到县城扔下,但连基本的语言能力都不具备的傻子居然自己摸回了家。这说明遗弃的半径太短,于是,下一站是省城,离家300公里,而且那里的人都说不同的方言。很快,傻子在车水马龙的省城道路上被车撞死了,哥哥们看到了电视新闻,急吼吼地再次赶了过去,准备要求赔偿。由于在回答"他是怎么来到省城的"这个问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2,(19):68-69
我希望所呈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一架时光机,多年之后观众再看,还能感受到上世纪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个导演眼中的变化中国。我是一个在山西汾阳县城长大的孩子,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被称为"一位来自民间的导演"。我的父亲原来在县城里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被下放回老家,在农村教了很长时间的语文。很多亲戚到现在都还住在乡下——这样一种农业社会的背景,带给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一直愿意承认并珍视这一点。后来很多人问我,是怎样的机缘,让我这样一个来自"基层"的人,想要去当一名导演?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复杂。如果非要有一个直接的契机,那就是1990年,20岁的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黄土地》。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5,(25)
<正>经常看到有人发布"放生"信息,挺高大上的。我注意到,放生大咖的名单里,不仅有一些"正能量"的人,还有这个法师那个法师——放生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身份上,都与佛教有关。很惭愧,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观摩放生大咖们的放生。不过我曾经一度疑惑,居住在城市中心的他们,从哪弄那么多动物,一大帮人仪式股的去放生呢?媒体同行提供了答案:放生背后有一个产业链在支撑。有的人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很职业化地把动物捉来,卖给放生大咖们,然后,大咖们就可以进行放生作业了。在有的地方,情景还挺有  相似文献   

20.
母亲     
王少宏 《工会博览》2006,(12):38-38
我的母亲很平凡,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生都在辛勤地操持着家,为丈夫、为儿女默默地忙碌着。母亲是十五岁嫁到我们王家的,十七岁生了我大哥,后来又先后生育了八个孩子,但只活了我们兄妹六个。记得生小弟的时候正是秋季,农活特别忙,母亲挺着大肚子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晚上回来还要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