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敦红 《学习导报》2012,(12):20-2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资源。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制度,是构成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本要素,对农业社会文明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土地问题始终与江山社稷和人民福祉息息相关,是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和农民革命的关键问题。所以“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尽管在中国断断续续地喊了几千年,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道“千年难题”的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张闻天在 1946年 11月初在东北大学演讲时开门见山谈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要真正解决农民问题,就是分配土地给农民,使他们彻底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束缚,挖断穷根。基于这样的认识,张闻天始终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 坚持“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在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使土地的所有者和劳动者相脱离,极少数的地主垄断了土地所有权,绝大多数的农民只能从地主手里租地耕种,靠当牛做马出卖劳动力勉强为生。没有土地,是农民一切痛苦的根源。获得土地所有权是农民的共同理想。因此,一代代…  相似文献   

3.
李霓 《廉政瞭望》2009,(4):44-44
“三农问题”是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瓶颈。如果农业效率不提高,农民人数不减少,农民收入不上升,中国经济就无法真正走上扩大内需之路。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解决土地问题,只有让土地蜕变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才能解决农民原始积累永远无法完成的重大课题。这就是我国为什么要开展第二次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占绝大多数,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土地的地主阶级占有制既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也是阻碍经济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解决农民问题,推动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必须变革土地制度。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从社会公有到耕地农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土地政策是“社会公有”,这在“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有明确规定。1922年6月15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了“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的主张,但随后召开的“二大”却没有提出土地问题。1923年6月,…  相似文献   

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9):F0003-F0003
福建汀州(又名长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央苏区的摇蓝。它古老而美丽,尤其是特殊的革命历程,为中国留下了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旅游资源,被称为“红军的故乡”“红色的土地”和“红旗不倒”的三红土地。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化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从2006年起,本市在京郊推广包括暖起来、亮起来、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它从基础设施入手,大大改变了京郊农村的面貌。伴随着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三起来”,即: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这是着力解决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资产收益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的重大举措。目前,“新三起来”工程正在京郊稳步推进。阳春三月,本刊记者深入通州区、朝阳区和大兴区,就“新三起来”中的亮点进行挖掘报道。  相似文献   

8.
孙传祝 《唯实》2010,(6):79-81
土地问题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土地制度不完善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总根源。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问题的前提,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平分土地”的政策应当基本肯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分土地”的政策应当基本肯定张永泉在关于中国土地改革的研究中,如何评价《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规定的"平分土地"的政策,是目前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对它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对整个土地改革运动的评价。本文对此提出一些看法。一、对于"平分土地"的政...  相似文献   

10.
《党建文汇》2001,(9):8-11
在旗帜问题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历史性决策。这是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李日升 《发展论坛》2002,(10):48-48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展民营经济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快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使它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助推器”,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要解决“为什么”上的问题。发展民营经济对于推动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转移劳动力。要想农民致富,必须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使余下的农民拥有更多的土地,使土地生财。民营经济点多面广,遍布城乡,且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能够安置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二是可以加快农…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用地需求与土地供应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开展土地整理,对保护耕地、发展现代农业及弥补和解决建设用地需求至关重要。文章探讨了当前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以及在“观念、技术、政策”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外部政策制度环境、提高整理的科技水平、利用利益机制解决资金瓶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3,(2):21-2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最新思想成果,它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次伟大变革。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于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实现城市与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杭州是我国城市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解决杭州的农民工问题必须坚持“两手抓”分类推进.对于“离乡不离土”的农民工实现其在流入地的“安居乐业”;对于“离乡又离土”的农民工,在一定的前提下,则“以土地指标换城镇户籍、换住房、换社保”的方式,享受与流入地城市城镇居民的“同城待遇”,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真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土地问题是我国“三农”工作最为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土地问题渐渐成为各方利益的交结点,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三农”工作因此备受党中央重视,一系列旨在及时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本文是我们针对农业大省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鹿泉市实行的土地托管政策进行实地调研后,撰写的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这一地区的深入研究以小见大,探索我国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解决好“三农”问题,全国,尤其是广大欠发达地区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其出路在于给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深化土地承包制改革,明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关系;改革财政金融体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保证农民的政治权利,让农民成为改革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战略构想。它不仅对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解决国际上类似的问题以及其他国际争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十三大开始,我们党就把,“一国两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愿腔内容。党的十四大再一次确认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坚持“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坚持“接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蓝图能否顺利实现,取决于“三农”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制度性因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土地制度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中国现行的集体所有、分散经营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历史选择的结果。这一制度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固有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并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要把“十六大”给我们精心绘制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必须对现行农村土地…  相似文献   

19.
一、五四时期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社会改造的构想1、通过阶级斗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组织进行“根本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的基本途径。李大钊认为“观察社会现象,以经济现象为最重要”,①社会的变革发展,“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②“社会上发生了种种弊害,都是现在经济组织不良的缘故”,③就中国社会而言,在“经济组织没有改造以前,一切问题,丝毫不能解决。……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的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④显然,李大钊…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土生土长的毛泽东接受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把它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的基础是他对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的深入了解: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他们身受三重压迫和剥削,迫切要求土地的解放:“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53页)。“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中国农民历来视土地为自己的命根子,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探索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