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维护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公民享有依法生育的权利,同时应当依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其生育行为应当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综合措施,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避孕节育服务等经常性工作,使本行政区域内公民的生育行为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第三条不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 5 7号  现公布《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自 2 0 0 2年 9月 1日起施行。总 理 朱基二○○二年八月二日第一条 为了规范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管理 ,维护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以下简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 ,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公民享有依法生育的权利 ,同时应当依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其生育行为应当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采…  相似文献   

3.
一人从自然属性的进化向社会属性发展的转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和社会形成的重要基元。虽然至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自然进化和自然力仍客观存在,并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还面对着由此使然的困惑,即在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繁荣过程中,依然能够看到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观念和行为,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社会人口未开发前的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过程和对生育的无选择性(非  相似文献   

4.
陈岱云  武卫华 《求索》2008,(11):58-62
人口的观念取决于社会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反作用于人的意识观念。人口生育观念是生育文化的一部分。人口的生育观念正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在变化、提升。从而使人口的生育由自然到理性的控制,使人口的发展由无计划到有计划以至于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人口生育观念在嬗变过程中,是随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自觉的变化,这就是人口生育观念的“诱导性自发转变”内生型的理论;但是有的是在社会、政府施加一定影响力的情况下而理性的克服自己的思想障碍而不情愿的变化,这就是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的外生型“政策性转变理论”或“超前型(超经济发展)的诱导转变”。中国人口的生育观念的嬗变主要的是属于后者,中国的人口转变就是在后一种情况下而实现的。所以说,中国的人口转变的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新的生育观念的稳固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对策,因此,当今中国人口转变之后要适时研究调整人口政策,适应促进新时期的人口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实现零增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它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伴随着重庆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在现有低水平经济发展制约下,人口老龄化将会对重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随着对人口发展规律的逐渐认识,人口生育行为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实现了人口的平稳发展.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在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其劳动生产率,从而优化第三产业和整个产业的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6.
王鹏  张群 《前沿》2023,(1):112-121
政策是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积极生育政策背景下内蒙古人口增长呈现出中心城市人口聚集以及边境人口空心化的趋势。本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城市妊娠妇女为调查对象,通过重点抽样获取研究样本。研究表明:妊娠妇女生育行为会对其再生育意愿产生影响,这一生育实践过程具有生育时间性、生育照顾伦理空间性以及伴随生育风险意识等特征。本研究建议:完善生育时间支持、婴幼儿照顾支持、生育心理支持等措施,保障育龄妇女的生育权利,支持鼓励家庭人口再生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前进论坛》2021,(4):53-53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少子化与老龄化成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虽然我国近年来逐步出台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措施,但政策整体效能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碎片化突出,协同性不够。生育支持政策涉及面向个人和家庭的生育假期、托育服务、福利津贴、教育保障、税收优待、住房保障、就业支持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试论农村集体化经济对我国农村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急剧变更,农村家庭私有经济迅速转化为集体公有制经济。前所未有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促成了农村家庭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新的分化与组合。这种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导致农村家庭经济职能缺损,生产职能外化为社会职能。本文关切的要点是:农村生产关系及由其牵动的整个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是否动摇了我国农村传统生育文化的社会根基?是否淡化了传统的生育文化和抑制了传统的生育行为?上述问题的回答对诠释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社会成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人口生育“回潮”、“反弹”等人口现象及今后所面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口运行机制的变化趋势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变迁历程,对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影响其立场的生育率测算在人口学界的争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最后得出结论:基于目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及人口现实,全面放开计划生育、使生育决策回归家庭已是大势所趋;即使生育自主,人口状况仍不容乐观,需要警惕"低生育陷阱",并在必要时实施鼓励生育及配套的社会政策,使中国人口更加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崔应令 《理论月刊》2023,(8):110-119
探索一种支持生育的有效路径是解决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必须。有效支持生育的路径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必须保障女性权利,促进家庭发展,这是生育支持政策的两个面向,也是根本;二是政策要兼顾系统性和实践性,既要宏观—微观纵向统筹,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也要各部门通盘协作,互相配合,形成政府、社会力量和民众三种主体的共同体,打造生育友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这是关键;三是改变有关生育的观念和思想,直面经济理性论、个体主义等理念对生育意愿的思想制约,培养超越理性计算的以人为本理念、超越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重视女性主义内部对家庭的积极意义、关怀—关系性的女性特点的探索,重建愿婚愿育的价值感和心理,这是核心。生育支持的制度和观念建设推动重塑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育文化: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性别文化,尊重并鼓励个体自主,积极践行性别平等理念,也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中将家庭作为社会的核心与基础的传统;另一方面,要用中国文化医治极端个体主义带来的弊病,用性别平等、尊重个体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改变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在中西互鉴、古今互映中推动实现人口均衡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近期,国家明确提出实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但政策仍属于探索期,政策细节仍需补充完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家庭政策体系、解决晚婚和低生育问题,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障。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在人口结构、社会性别分工文化等方面与中国更加相似,日本经验或为我国家庭政策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文章基于日本的结婚和生育调查数据,分析了日本家庭政策对青年群体结婚和生育意愿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日本家庭政策对中产阶层青年结婚、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生育成本较高,日本家庭政策只能提高青年群体的结婚意愿,却无法提高生育意愿。其次,在“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文化的背景下,日本中产阶层女性的结婚意愿更容易受到家庭政策的影响而提高。这证明了中产阶层女性是家庭政策的重点关注人群。本文对我国家庭政策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一定的应用对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构建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标的方向指引和重要举措。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内涵和外延之分,需要平衡好婚育行为与观念、不同孩次政策对象、个体与家庭生命周期、公域与私域、不同主体利益等关系。为此,构建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需要将诸多因素纳入考量范围,特别是融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宏观结构,评估规范性要素、规制性要素、文化—认知性要素等中观过程,客观看待育龄夫妇双方、多代际家庭的微观博弈,使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同向发力,共同形塑一个韧性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孩政策下的低生育形势以及人口政策未来走向,不仅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和家庭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研究基于宏观计划与微观个体并重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三孩政策下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面临的诸多困境及可能出路。人口形势方面,中国实现低生育水平已近30年,目前已进入极低生育率阶段。而低生育的人口形势背后反映的是民众普遍的低生育意愿,经济社会发展、限制性人口政策、东亚国家的家庭和制度安排是形塑民众低生育意愿的主要力量。在中国以往低生育进程中,有关低生育水平下该实行何种人口政策由于人口理念的不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不过,在当前超低生育率面前,学者和民众需要暂时搁置人口理念分歧,共同应对日趋严峻的低生育形势。鉴于三孩政策下民众生育意愿很可能继续下行,三孩政策的生育率提升效果也可能较为有限,因此需要尽早考虑完全取消生育限制并择机实行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4.
生育是人类赖以延续后代的方式,对一个国家来说,生育不仅仅是每个家庭传宗接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因此,生育保障应该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育保障制度应该纳人国家的立法体系。《妇女权益保障法》是一部和妇女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生育又是和女性息息相关的行为,将生育保障制度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既保证了生育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也完善和丰富了《妇女权益保障法》。一、生育保障制度的概念界定生育保障制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育保障制度仅指生育保险制度,它是国家针对女性生育行为、生育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3,(6):54-55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聚集且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各类设施。现阶段,城市化己成为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共同选择,其高速发展的进程不仅迅速改变了城市区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而且由于人类自身某些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环境灾害和人为技术灾害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16.
视点链接     
生育第二胎需要什么条件?计划生育法将有新规定6月26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光宝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汇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草案)》修改情况时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依法合理安排一对夫妻生育第二个子女。胡光宝说,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对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草案)》建议指出,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对于依法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的问题,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规定。(摘自6月27日中国新闻网)发包…  相似文献   

17.
杨舸 《半月谈》2022,(1):81-82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已有20多个省(区、市)着手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构建生育友好的制度环境,提高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其中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发放生育津贴等内容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政策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2010年7月,人口学界首次提出建设“三型”社会理念,即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还应该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人口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生育政策与生育意愿的均衡、生育率下降的性别均衡等。  相似文献   

19.
控制人口增长与加速现代化建设,这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两项带根本性的措施。本文着重从人口控制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相互关系作一些分析,以阐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客观要求,同时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人口与经济矛盾概况把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生产纳入社会生产之内;社会生产(广义的讲)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增殖)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时并存,人类自身的生产始终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并与物质生产相适应,也就是说,人口状况与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20.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环境生存和发展。但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又是能动的,人具有社会性。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能动性和人类社会生产劳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可分性,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具有二重性。人口的增长不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限制,因此,我们对人口增长突破环境人口容量即地球承载能力的后果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认识中国人口增长的环境容量限制,促进中国资源环境的人口超负荷承载量向适度人口规模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