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卢梭表达了一种与理性主义不同的语言观,认为语言起源于情感而非需要,并且语言的发展是退行性的,语言的发展是一种退化。卢梭的情感主义思想倾向必然导致他对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的区分,他的语言观是他对人类社会进行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划分的必然结果,而其语言观本身也包含着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区分,这是他情感主义思想的体现,也是他浪漫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自然状态"范畴,作为其全部政治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一直为学界广泛关注与讨论,对于卢梭"自然状态"指的是何种状态、"纯粹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自然状态"范畴是否是对文明社会的否定等问题争论较多。通过对卢梭相关著述的考论,可以发现作者的"自然状态"并非仅指最初的原始状态,其中"纯粹自然状态"是作者的一种历史假设,应辩证地看待作者对于文明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在著作《爱弥儿》中论述了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他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并在教育过程中顺应自然,遵循人的天性,努力做到正确地看待和善待儿童,以达到"归于自然"最终目的。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是:遵循自然,顺应天性;尊重个性,善待儿童;崇尚自由,反对体罚;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对自然状态的探讨是其所有理论的核心。卢梭认为自然人与野兽相似,不同的是自然人是自由的施动者,自然人缺乏理性,自爱与怜悯这两种天然的情感支配其行为,因而自然状态是和平的状态。而卢梭所论述的自然状态只是理论假设还是历史事实至今仍没有定论。对自然状态的推崇以及对社会状态的无情批驳并不是卢梭对理性的反叛,而是通过自然状态的论述修正理性,从而最终实现启蒙理想。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的"爱的宗教"与传统的宗教有本质区别,是费尔巴哈作为一个无神论唯物主义哲学家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试图建立"新宗教"取代旧宗教,实质上是要建立新的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他反对神学宗教,但不放弃追求理性信仰.他提出的"爱的宗教"表达了他对"人类之爱"的终极理想追求,不仅是当时思想界的一次大解放,也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始终存在着"市民"和"公民"二重身份的紧张.卢梭第一个对这一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他的新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围绕人的"公民性"与"市民性"即布尔乔亚的二元对立而展开.卢梭认为市民的财富世界与公民的美德世界的对立使得现代性与道德之间出现一种排斥,他进而得出结论,近代以来公民已经消失.人处于异化状态.他希望通过小共同体美德政治模式使人参与到公共领域中来,从而克服布尔乔亚,唤醒公民性,扬弃人的异化.卢梭的现代性批判对我们具有启发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沈贤元 《学理论》2013,(22):70-72,75
伯林的一个著名解释,是将卢梭的自由概念归类为积极自由。在这个归类中,伯林的一个重要依赖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的"迫使他自由"这一主张。但是,卢梭所谓的"迫使他自由"的语境与主要意图,与伯林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时所依赖的区分标准,并不吻合;卢梭对自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平等的坚持。  相似文献   

8.
《爱弥儿》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品。在书中,卢梭以其设想的人物爱弥儿为教育对象阐释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试图从自然教育的内蕴出发,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对《爱弥儿》中蕴含的教育思想进行梳理,同时结合我国现今的教育状况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9)
陈独秀将儒家思想理解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伦常思想,他站在近代民主国家的立场上否定了这种礼乐秩序。然而,他是在撇开"仁"的教化的情况下来理解"礼乐"秩序的,离开孔子仁爱之根本而空谈礼乐秩序,自然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把握本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11)
自由理论作为卢梭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由理论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其自由的内涵是: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卢梭以"公意"理论为基础,以极具辩驳性的语言,阐述了自由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的自然自由,到产生社会状态后人的自由权利的丧失,最后发展到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归复的梯级发展过程。但在他的自由思想中却蕴含着一些自身无法消解的困惑,即个人自由的困惑、公意的困惑、自由思想在实践上的困惑,正是由于这些困惑,才让卢梭的自由理论在现代社会甚至出现了悖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7)
卢梭关于人的属性的论说,是其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他对"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认识也是源于其对人类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质变过程的一整套看法和认识,他的理论基点就放在本能的"自我保存"和天赋的"自我完善"这样两个支点上,对这两点的探讨则更是触动了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深层解析。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9)
卢梭在思考社会契约形成前的自然状态时,提出了推导原始人生存状态的不同原则,形成了迥异于霍布斯、洛克等思想家的独特观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政治学说。本文将阐述卢梭的这一不同原则,描述其笔下自然状态初级阶段原始人的生存状况及其原因,并说明上述这些观点对于卢梭政治思想构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坎 《学理论》2012,(32):49-50
"人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这个词所代表的、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之为人的善恶,往往还会成为整个社会赖以建立的运转的基础。卢梭和马克思分别作为18世纪和19世纪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有着相同的思想脉络。他们都主张将"人性"定义为人的自然"初性",从而与人的"本性"区别开来,形成各自的关于"人性"的思想并由此构建各自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4.
贾梦宇  杨君 《学理论》2013,(23):72-73
作为古典三大社会学家之一的涂尔干,是唯实论最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其基本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秩序何以可能,或者说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他一生关注的重点。这不仅体现在《社会学方法论准则》实证的研究方法,也体现在著作《自杀论》、《社会分工论》中。在《宗教生活基本形式》中,涂尔干试图为道德社会的构建寻求来源,并从图腾、氏族、宗教等知识范畴来探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构建提供思想的铺垫。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他在早期比较倾向于宗教批判,但不是无分寸的盲目批判.后来,马克思更多是在中性甚至是一定的积极意义上讨论宗教,从而大体形成了一生比较完整的宗教思想,其中包括:关于宗教的根本属性--"掌握方式"说;关于宗教的存在形态--"文化传统"说;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功能--"社会黏合剂"说和"人民鸦片"说;关于宗教政策--"个人权利"说、以及关于宗教的未来--"自然消亡"说.虽然这一思想不及他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论述得丰富完整,但也显示了其独特的探索性和思想魅力.这与马克思特殊的宗教经历、时代处境与思想革命有直接关系,而且宗教观念对马克思的一生及学说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7)
"公意"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概念,他试图通过代表人民公共利益的"公意"来建立理想的政府。但是他对"公意"概念的阐述很含混,所以引起了很多争议。本文主要通过对"公意"来源的脉络梳理和"公意"的文本分析两个方面入手,比较客观地对"公意"思想进行描述。虽然卢梭的"公意"理想政府不一定真的存在或者实现,但其作为对人类自由和平等向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书中所谈及的"自由平等、人民国家主权者、人民主权不可转让"等给法国《人权宣言》带来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卢梭和其他思想家一样追溯了远古的自然状态,并叙述了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的过度,即从自然权利到政治权利的发展;另一方面认为自然权利不是真正的政治权利,只有转变成政治权利才能得到行使和保障。如果没有实现转换政治权利就不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18.
社会契约论是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基石,卢梭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虽然他没有定义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但他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出发理解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贺麟的宗教观既不同于"五四"时期反宗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也不像其他新儒家人物那样主张以道德或哲学去取代宗教.他的宗教观所关注的不是对人格神的信仰,而是宗教精神特别是基督教精神的文化价值,目的在于会通中西文化,谋求"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之体,研究和借鉴西方文化必须以理性的态度转化和吸收基督教精神的精华,认识其与西方的科学、民主、工业化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以便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叶青 《学理论》2013,(20):215-217
《爱弥儿》一书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爱弥儿的分阶段教育,卢梭论证了其自然教育理论。在此教育专著中,卢梭曾多次提到17世纪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在书中有对其观点的继承也有批判。卢梭继承了洛克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其差异是宗教观不同,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