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在考察政治与自然的关系时,没有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自然正当就是城邦生活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这一观点的基础在于,他认为人按照其自然本性是政治动物,他们必须生活在一种政治共同体之中,"人生而是政治动物"。人作为政治动物就意味着,人类有义务根据自然正当来实现善的城邦,这种善是自然正当理论的最终使命。  相似文献   

2.
乔新娥 《学理论》2023,(5):45-49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大事件,围绕城邦的政治、哲学、宗教关系,引发西方文化观念的内部纷争。雅典城邦是苏格拉底生活其中的公共权威,城邦之神是团结民众的公共信仰;苏格拉底坚守哲学之神的个人信仰,被民主派指责威胁城邦之神,两种神的对立体现为哲学与政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苏格拉底作为公民有责任维护城邦的公共权威,服从城邦的法律审判,支持城邦的公共信仰;作为哲学家苏格拉底坚守心中哲学之神,捍卫个人的独立理性也是其内在追求。面对雅典城邦民主派的攻击,苏格拉底接受死刑判罚,完成对于城邦忠诚与哲学信仰的双重殉道。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人一直坚持着关于正义的信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阐述了正义是理想国家的总体原则的思想,并建构了所谓正义城邦。正义城邦从一开始就具有虚幻性,注定要走向破灭,正义城邦理想的幻灭,与现实城邦的解体同步。对正义的神圣幻化和极端化,是对国家和政府的否定;而国家和政府的过分世俗化,是对正义的否定,同样将导致正义城邦理想的破灭。世界帝国、永恒正义、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正义城邦幻化与破灭的具体认识路径。美好公平正义社会理想不同于虚幻的正义国家梦想,应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4.
因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我是谁"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历史哲学之迷。马克思把未来社会人的本质界定为在没有阶级、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上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消除阶级对立的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平等,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本质是人的人生价值平等。只有人的价值平等,才能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5.
1971年,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罗尔斯发表了其传世之作<正义论>.在<正义论>中,罗尔斯认为家庭属于正义原则的范围,并肯定了家庭在培养正义道德中的作用,但是,当将正义原则运用于具体制度时,罗尔斯认为家庭不应该属于正义的领域,女性主义认为,这是政治理论传统中割裂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结果,只有克服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对立,才能实现社会的正义.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题是城邦的目的—人的好生活及其实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人的好生活是城邦内在必然的现实。人的好生活,无论从其产生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是一个伦理目的,是好与善的合一。中道和正义作为实现城邦目的的途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原则在其政治学中的运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目的中蕴涵的伦理内涵,反映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自治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0)
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邦位于东西方国家交界地区这一敏感地带,与近东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加之与希腊本土城邦具有特殊血缘关系,这一切赋予了小亚细亚城邦特殊的战略地位。他们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在希腊本土城邦与波斯这两大势力之间,采取了灵活的策略。这也使得小亚细亚城邦与波斯、希腊本土城邦的政治关系复杂化,为希波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因。  相似文献   

8.
《理想国》以对话的文体形式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关于城邦的极致想象,以某种正义观念为基础,建立一种和谐的城邦政制。最佳城邦的建立需要最好的个人类型,那么这种类型的人柏拉图认为就是哲人。大多数人认为乌托邦是"理想国"的别称,哲人实现统治的难度很大,但柏拉图认为这非不可能之事,从而使我们重新思考"哲人王"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一书对戴尔波伊神托的叙述可知,希罗多德既有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又有对宗教思想的置疑。从家庭与城邦祭祀等方面来看,希罗多德的宗教迷信思想具有合理性;从希腊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当时希腊世界的神灵已受到怀疑,希罗多德具有初步的人本思想。希罗多德是古希腊把历史等同于神话传说到把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的过渡式人物。  相似文献   

10.
文明断裂之谜。一个楼兰是3800年前的文明,它的典型代表是太阳、墓地、楼兰美女,以及后来发现的小河墓地;另一个楼兰是汉晋时期的楼兰城邦文明。两个文明相隔着1600年的大鸿沟,人们无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延续与过渡,3800年前的楼兰文明,显然不是后来发现的楼兰城邦文明,没有证据表明后一个楼兰的人是前一个楼兰人繁衍而来。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1,(18):23-23
文明断裂之谜。一个楼兰是3800年前的文明,它的典型代表是太阳、墓地、楼兰美女,以及后来发现的小河墓地:另一个楼兰是汉晋时期的楼兰城邦文明。两个文明相隔着1600年的大鸿沟,人们无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延续与过渡,3800年前的楼兰文明,显然不是后来发现的楼兰城邦文明,没有证据表明后一个楼兰的人是前一个楼兰人繁衍而来。  相似文献   

12.
古风时代,希腊人在地中海世界和黑海地区进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运动。北非的昔兰尼是希腊人建立的重要殖民城邦之一,因其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状况异于其他殖民城邦。试图根据品达的《皮西亚第四颂歌》和希罗多德的《历史》,对昔兰尼的殖民运动做出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1,(11)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国家形式——城邦,古希腊人在城邦治理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类早期较为完整的国家治理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人类历史发展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古希腊人提出正义和幸福是国家治理的最崇高追求,进而在实践中开创了法治与民主两个实现国家崇高目标的途径。在法治建设中古希腊人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注重在遵从均法原则基础上立法、守法;在城邦民主构建中关注法律在实现民主中的作用,在一定的排他性基础上注重提升和扩大公民的参与权和监督体制建设。作为人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既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不足之处,也有些积极因素,但其终究作为人类的实践成果而存在,并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法律文化的意义上考察,宪政源于古希腊人对城邦国家制度的热爱,他们认为参与城邦的政治就是最大的幸福,宪政则提供了实现幸福的途径。在近代西方国家,基于对自然法理念的执著和社会契约论的解说,启蒙思想家始终致力于探求维护人的“天赋权利”,实现自由、平等、公...  相似文献   

15.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和根本使命。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为主体,社会发展应该以人为本,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应该和谐一致,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极其尖锐、不可调和的,只有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实现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9)
家庭、学校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教育,相互之间无可替代;同时家庭与学校之间又因为各自的角色、利益、目的的不同,导致双方不可能完全步调一致,甚至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对立与冲突。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矛盾以相辅相成,和谐以共生共长,矛盾着的事物只有通过和谐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在处理家校关系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各界》2011,(12):F0003-F0003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礼部试,  相似文献   

18.
澄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大认识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学界与政界常用的一个说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宣传普及灌输给大众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所掌握的过程。本文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大认识误区。会导致少数人(精英)与多数人(大众)的对立,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性、深刻性与具体性、通俗性的对立以及让人民群众被动地接受理论与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创新理论等四大对立。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选择从城邦的起源出发探寻城邦正义的路径,寻求构筑城邦正义的伦理基础,然后通过阶层正义的有机结合来践行理想的城邦正义,凸显出其鲜明独特的正义品性,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什么是正义、怎样实现正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戴廉 《瞭望》2005,(46)
一个人口爆炸、工业污染加剧的现代社会里,一个现代人如何才能找到王维诗中的感觉?“诗已经完全没有用,可我为什么从中获益最多?”十多年前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诗人”,这个80年代曾令无数人景仰的称谓,到了90年代,有时竟被人当作是“精神病”的代名词。及至今天,人们在谈论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