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敏 《瞭望》2004,(29)
收容遣送改为救助后,痴呆傻、精神病人成了最头疼的救助对象,也是救助站最感困惑的事情。 国务院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代之以《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流浪人员的管理方式和生活状态。 重庆市万州区救助管理站站长黄仲清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新政策出台后,各地的收容遣送站都更名为救助管理站,强制收容遣送职能变成个人自愿求助、政府无偿援助。这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来说,  相似文献   

2.
6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并将废止实施长达21年之久的《收容遣送办法》。这意咪着收容遣送制度即将从法律文本上寿终正寝。本届政府这种高效负责、依法行政的做法,令国人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3.
孙志刚事件     
《瞭望》2003,(46)
3月17日,就职于广州一服装公司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逛街时因“未携带身份证件”,被广州市黄村派出所带回讯问并以“三无人员”身份被转送到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在收容站内被毒打致死。事件披露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6月20日,国务院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自8月1日  相似文献   

4.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是政府的良心工程,然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目前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存在救助对象范围不明确身份难甄别、权利义务失衡违规违法行为增多、救助经费短缺导致日常工作难维持、后续安置滞后引起循环救助、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对10个"救助站"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在分类管理、责罚落实、绩效拨款、服务提升、流浪儿童的重点救助等方面着力,从而将这项良心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年来,近半数美国城市对流浪乞讨行为进行了相当严厉的立法管制。管制措施包括设置"禁讨区"、禁止"侵犯性乞讨"以及禁止占用城市的公共场所等。但关于是否应对流浪乞讨行为进行立法管制,美国国内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本文分析了美国城市限制流浪乞讨行为的举措及其对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流浪乞讨救助发展史是救助理念的演进史,是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的改革史。随着流浪乞讨形成原因和群体特征的变化,“关爱型”救助理念与体系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出现救助对象界定不清、救助主体赋权不足、救助标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将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救助标准、推进社会化进程及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着力构建“权益型”救助治理体系,推动流浪乞讨救助工作向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3年确立的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至今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立法忽视了法理学中"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原则"在救助制度中的适用。根据该项原则,在行政救助法律关系中,不能片面强调救助主体的职责履行而漠视救助主体的权力享有,不能片面强调受助对象的权利享有而忽视了受助对象义务的履行,应增设救助主体必要的管理权力以及受助对象违反义务规定的法律责任和被救助主体权利被侵犯后的司法救济权利,以此平衡各方权利(权力)和义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良性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3年确立的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至今暴露出诸多问题,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立法忽视了法理学中"权利(权力)和义务的平衡原则"在救助制度中的适用.根据该项原则,在行政救助法律关系中,不能片面强调救助主体的职责履行而漠视救助主体的权力享有,不能片面强调受助对象的权利享有而忽视了受助对象义务的履行,应增设救助主体必要的管理权力以及受助对象违反义务规定的法律责任和被救助主体权利被侵犯后的司法救济权利,以此平衡各方权利(权力)和义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良性运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大量涌现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外化和表现形式。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我国流浪乞讨救助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厘清并确立我国救助管理的价值准则;注重并引导救助对象的主体建设;培育并推广社会的慈善救助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青年报》5月16日报道:3名北京大学毕业的法学博士,依照《立法法》规定,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向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递交一份建议,要求对现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他们认为,该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它赋予了行政部门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这和我国  相似文献   

11.
李敏 《理论探索》2004,(6):125-126
流浪乞讨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用法律加以规制实属必要。但是 ,目前出台的有关法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缺陷 ,在理论上没有充分考量权利冲突及权利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而已颁布的救助管理办法在实践上还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 ,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吴丹梅  郭普璞 《学理论》2008,(20):68-69
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  相似文献   

13.
建立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贫富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是在现代社会救助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性社会救助为主体,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重点,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有机统一体。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造一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就必须重构社会救助的现代价值理念,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快社会救助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健全社会救助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衔接。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2)
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整体上迅速推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而伴随日益增多的外出务工和城乡流动出现的大量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给我国的救助管理机构带来了诸多困境与挑战。立足当前苏州市救助站的现实,探求我国救助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一是制定详细实施细则;二是扩大救助对象;三是发挥志愿服务力量;四是推广社会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不能让流浪乞讨儿童成为违法犯罪后备军“直到现在,一看到穿制服的人,我还有拔腿就跑的冲动”,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李玉平,六七岁时曾有过三次乞讨经历,那时留下的心理阴影,到现在也没有消除。更多没有李玉平那样幸运的流浪乞讨儿童,散布在我国各个城市的角落里。《瞭望》新闻周刊最近调查发现,许多流浪乞讨儿童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基本价值观破碎,精神上有趋于不健康的倾向:不诚实守信,缺乏爱心和同情心,没有法制观念。专家认为,如果不及早对流浪乞讨儿童进行社会干预、心理干预,这些“问题儿童”长大后,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相似文献   

16.
收容遣送作为一项治安行政强制措施,对流入城市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济、教育和安置,加强城市管理,维护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改进和完善收容遣送制度,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流浪精神病人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同时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政策法律不完善、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救助经费不足、预防及出口无法落实等。针对救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提出相关看法如下:从国家层面,完善法律政策,将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从社会层面,建立权责明晰的社会救助体系;从医院层面,加强救助管理能力建设,重视住院流浪精神病人管理工作;坚持源头治理和彻底治理,创新流浪精神病人救助管理新思路,重点解决好流浪精神病人的预防和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陕西省19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将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对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乞讨严重的地区下达督查通知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此举为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流浪儿童乞讨这个老大难问  相似文献   

19.
乔新生 《团结》2003,(3):21-22
近日,一些媒体相继披露了我国一些地方在收容审查中致人死亡的事件。2001年8月27日的《中国青年报》称,在广州从事装修工作的广西人张森,在路经广州市白云区松州地段时,因没有随身携带暂住证而被送到广州收容站,待张的家人赶往收容站后,张已在医院死亡。在殡仪馆,张的胸部呈紫黑色,下阴处肿胀,惨不忍睹。在其他地方,收容站被当作摇钱树,不法之徒与管理人员勾结,做起了倒卖人的生意,一些待遣送人员被卖作妓女。面对种种不法行为,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收容审查?我国这一制度建立的宪法依据是什么? 1982年,国务院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发布了《城市流浪  相似文献   

20.
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与回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是产生流浪少年儿童的主要根源之一,加强对农村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指导与管理,认真实施《义务教育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救助流浪少年儿童。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类家庭”,也可以为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融入主流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