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春梅 《学理论》2013,(3):153-154
狄更斯以熟稔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丰满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生机勃勃、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鲜活地留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通过对狄更斯的前后期两部作品《奥立佛·退斯特》和《大卫·科波菲尔》的比较,对其笔下的"小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展现出"小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人性色彩和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2.
雷蒙德·卡佛是美国当代文坛一位颇有声誉的作家,其短篇小说名扬世界。作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短篇小说复兴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卡佛的作品和创作风格沿着其人生发展轨迹,由前期简约主义中呈现的残酷现实感逐渐转变为后期闪现的人性光芒。通过叙述策略的分析来解读其代表作《大教堂》中的不可靠叙述及反映出来的隐含作者,可以探讨其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玥 《学理论》2012,(25):129-130
"新移民文学"指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移居海外的作家用华文创作的作品。之所以冠以"新"字,主要是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与早期移民作家不一样的文学风格。在新世纪新移民作家中,有一批作家关注小人物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烦恼、欲望,生存的艰难和个人的孤独、无助,展现处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4.
宁悦彤 《学理论》2013,(18):186-187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狗心》是作家创作历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作家怪诞讽刺创作风格的一部代表作。在简要叙述作家创作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狗心》这部作品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5.
单宝凤 《学理论》2010,(10):158-159
中国的《水浒传》和英国的《侠盗罗宾汉》两部作品都是描写绿林英雄从被迫起义到接受招安直至最后灭亡的小说,这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地域、民族以及文化的不同,决定了这两部作品的思想意识和创作方面等方面的不同。为了另辟蹊径,本文从叙事时序方面谈一下这两部作品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马妍  许颖 《学理论》2013,(15):178-179
阿瑟·米勒的作品是现实主义手法的悲剧作品,对于戏剧的理解鲜明而具有个性,他将普通人推向戏剧的主角,用平凡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情人生来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小人物不能主宰世界,他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不断挣扎,往往陷入痛苦的泥沼。阿瑟.米勒用独到的视角去审视小人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他对"人的生态意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陈伟伟 《学理论》2012,(6):99-100
《越过云层的晴朗》以一条大黄狗的视角展现几个小人物的命运。通过这一特殊视角,作者迟子建表现了对自然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性的颂扬,使小说充满了一股感人的力量。试图从作者对自然、人性的关注、作者自身的经历三个层面,解析小说透露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学言语的表达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文学语言是作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外化形态。文学语言的品级,决定于作家心理世界审美意象运动的品级。品评一部作品语言的妍媸,要看它是否圆满地完成了作家构想,是否使笔下的艺术世界动心感人,有无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周梅  盛玉同 《学理论》2013,(6):155-156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自幼受中西文化的双重熏陶,华裔女性的身份背景,中西文化在她身上的交汇使得她的处女作《女勇士》成为一部十分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将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从而帮助理解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0.
赵轩 《学理论》2012,(18):118-119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创作中意识流手法运用得较为纯熟和圆润的一部作品,它较为成功地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文学构想,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了使作品能够清晰地表现人类的主观情感世界,传达对人类心灵的关注与追问,作家采纳了不同于传统物理时间的心理时间体系来建构作品情节与内容框架,即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本文通过分析此时间结构在作品中的体现,从中发掘出作家深植于作品中的主题内涵--对生命岁月的追寻,通过记忆来挽回失去的韶华,贮存生命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米兰·昆德拉是享誉全球的法籍捷裔作家,他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其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在中国拥有最多读者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遭遇,管窥昆德拉对存在的诗意之思.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文坛出现了许多的优秀作家,其中就包括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和着力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生活的女作家威拉·凯瑟.这两位作家对当时的女性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其中分别体现在他们的<菊花>和<啊,拓荒者!>这两部作品中.所以拟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探讨这两位作家对女性形象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并揭示20世纪中期女性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矛盾、渴望、追求和身体力行的实践,进而展现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29)
《红尘》是霍达继《穆斯林葬礼》之后的又一部优秀中篇小说。与《穆葬》不同的是,《红尘》隐去了史诗性和民族性的特质,将视角切换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表现了大杂院内几个小人物平凡而琐屑的人生故事。小说《红尘》蕴藉着作家细腻的情感,渗透了她对于人性透辟的认识。霍达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描摹了人生百态,演绎着世间的沧海桑田。  相似文献   

14.
于丹丹  魏冬 《学理论》2010,(3):85-87
80后作家作品倍受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捧,本文以阀卷调查的方式,从分析研究对大学生影响深远的80后作家作品入手,通过当下大学生对80后作家作品的消费状况、阅读心理和阅读效果的调查,探究当下80后作家作品对大学生情商养成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祥军 《学理论》2013,(17):215-216
《白兔记》被誉为宋元四大南戏之一,该剧中刘知远、李三娘等人物向为论者所重视,多有论述,而该剧中的小人物李洪一的形象则未见有论及者。剧中的李洪一不但是该剧剧情发展和戏剧冲突的重要推动力量,还具有非同寻常的典型性,他既是一个集众丑众恶于一身的反面典型,也是一个在农本社会意识形态压迫下的悲剧人物典型。  相似文献   

16.
崔伟 《瞭望》1994,(41)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南阳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一批有较高品格的作品。一些论者称此为“南阳作家群现象”。 据南阳地区文联统计,南阳现有中国作协会员5人,省作协会员50多人,地区作协会员250多人,仅在全国知名和有相当影响的作家就有十数人。去年一年,南阳作家就出版长篇小说近十部。  相似文献   

17.
赵理直 《学理论》2010,(24):180-181
王士祯的“神韵说”是影响有清一代的著名诗歌理论,包含作家、作品和读者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本文从美学理论入手,通过对王士祯诗话资料的分析,解读王士祯“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即诗歌应有禅味,“清远”至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中,迟子建营构出了较为独特的文学世界。温情书写、塑造畸异人物与回归自然是三个核心因素,从不同侧面把她的价值立场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超越精神角度反思了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价值局限,指出可能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19.
"笔名"源自古希腊语,是作家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实姓名所署的别名。介绍俄罗斯作家笔名的由来,旨在了解这些作家笔名的文化内涵,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俄罗斯的文化。18-19世纪的俄国作家开始使用笔名发表作品,并且笔名比其真名更为人们所熟知。  相似文献   

20.
法国有两位伟大的作家,各自写了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伟大作品,他们就是雨果(1802—1885)和托克维尔(1805—1859),雨果的《九三年》、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均是作家生前最后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和各自代表作(《悲参世界》与《论美国的民主》)相比,篇幅和知名度都要小,但都是被低估的巨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