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鑫 《学理论》2014,(5):49-50
人性是向善的还是向恶的?将这个问题具体化,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人性问题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儒、道、墨、法等皆提出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看法。而儒家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的人性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需进行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3.
《慈善》2019,(1):2-2
《慈善》杂志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道德教育、普撒爱心、净化人性、引人向善,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办刊宗旨,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舆论阵地,中华慈善总会对外宣传的明亮窗口。2019年《慈善》杂志的征订工作全年皆可进行,期盼大家继续踊跃订阅《慈善》杂志,并转告您相识的那些关爱慈善事业的好心人。  相似文献   

4.
人性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述,并认为善有仁、义、礼、智四端,但人的本心如不加以重视就会很容易丢失。因此孟子对此提出了通过反求诸己、立乎其大以及养浩然正气的道德修养方法保存自己善的本心。且孟子的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事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现代道德教育深厚的伦理文化资源,其思想精髓和精神要旨对于启示我们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突出主体性,凸显重要性,强化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等,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留下许多影响时代的思想道德成果,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孟子以性本善为基础和以仁义为主的道德教育理念,对于当代道德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重视诚信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的德性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倡人们进行德性践履,获得德性。因此,德性践履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进行内在的精神活动过程,即求的过程。求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存心养性和外在的德性践履。孟子的视野里,人不仅是践履的主体,而且还是践履的客体。人自身特别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主体重要的践履对象。在把主体作为践履客体时,又把践履的重心集中在道德上,使践履与精神在德性塑造中统一起来了。由此可见,德性践履的过程就是通过道德教育展现道德主体原有的德性的过程。孟子的德性践履思想对当代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天人关系"是孟、荀共同关心的话题,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至善的,为"人性善"的终极担保;荀子提出了"天人之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力主"天"指自然界,并不关涉人性之善恶。孟、荀共同关注的重点是"人",孟子从内在超越和可能性视角认为人性可能为善;荀子则从现实性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人"之恶与伪进行了逻辑推演。孟、荀对"天"和"人"的互补性诠释,丰富完善了儒家人性观。  相似文献   

9.
正孟子是比肩孔子的儒家圣人,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孟子的仁政学说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孟子的性善论、尽心说、浩然之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孔子的政治思想重心侧重于统治阶层的道德教育,由统治阶层带领人民。在早期的儒家文献里面,没有一种文献谈到要解决民生疾苦。主要是致力于建立礼仪,强调君子修身。但是,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紧迫的现实情况,就是老百姓的生存与温饱已经面临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8,(10)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论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两种人性论看似相互对立而不合,实则不然。孟子和荀子在对人性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根本分歧,因而形成不同的人性观。虽然两者思想的逻辑起点相异,但其最终归宿都回归到培养"贤人""圣人"这一目的上。并在实现这一最终归宿的过程中,孟子、荀子都意识到了人性平等,主张通过教化来扩而充之,使人性朝着有德行、有修养的共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将孔子倡导的仁智勇具体落实到他的"大丈夫"人格理论中,强化了理想人格现实的操作规范。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仁智勇为精神内涵,呈现出强劲的阳刚之气,通过居仁由义,持志养气的培养途径得以实现。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显于当世影响延至当代。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0,(8)
之所以人性善恶不易破解,皆因通常都局限于个人看人性。而人性之人首先指代乃人类而非个人,人性所指也应是人类特有之属性。虽然孟子"性善说"已发现人性善之真相,但对其内在机理却未能充分阐明,这使得近代以来西方之个人主义思想对以其为主流之中华文化产生重大冲击。当摆脱通过个人利己或利他看人性的思维定势,以跨越利己和利他之利人类来认识人性,便可通过人类利益的认识,看清人性善的本质,从而为复兴中华文化找到足够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钦英  姚丹 《学理论》2009,(18):146-147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将孔子倡导的仁智勇具体落实到他的“大丈夫”人格理论中,强化了理想人格现实的操作规范。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以人性善为理论基础,以仁智勇为精神内涵,呈现出强劲的阳刚之气,通过居仁由义,持志养气的培养途径得以实现。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显于当世影响延至当代。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0)
先秦儒学以"仁"为核心,"仁学"即"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界说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良之心,这也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道德的萌芽,孟子以此来区分人与禽兽;在人的价值方面,孟子提出"天爵"与"良贵"之说;在人格修养方面,孟子提出"大丈夫"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的人学思想,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角度,对当代的道德教育仍有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
王阳明"致良知"论,是其心学的最高概括,蕴涵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良知"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是维护人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致良知"论充溢着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对当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康德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主观选择与道德法则之关联来展开人性的探讨,但这一关联仅揭示了人性的形式层面,要想求得人性之整体还需要把质料层面纳入进来,这就从人学走向了神学。这是外在超出的思路。孟子也以人为出发点,但人内在地包含天道,人只需"反身而诚",求其本心即可,因为反观本心即可达至吾心即是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的境地。与康德不同,这一逻辑的展开是内在超越的思路。探讨康德与孟子的人性思想,以此揭示两种不同的哲学实现路径,有助于在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对中西哲学进行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物义论"的盛行导致了道德教育实践环境的变异,也使得道德行为习惯指向的道德实践极端功利化,从而逐步走向式微.面对道德教育实践的困境,道德教育必须进行实践的转向,关注个体的主体性,培养人的道德价值自觉应当成为主体性道德教育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李华 《学理论》2013,(15):29-30
自孔子始,先秦儒家都有着"反求诸己"的情愫,他们恪守着君子的道德准则和修身方法,着意于探讨孟子"反求诸己"的意涵。以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名家注孟、解孟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反求诸己"与"薄责于人"的比较,而后落归于孟子的"心性论"的理论架构。最后探讨了"反求诸己"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20,(2)
"知言养气章"是《孟子》一书的重要章节,此章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北宋理学创建者张载对此章有独到的诠释,他将"知言"理解为"以心知言",将"养气"理解为"以德御气"。张载诠释"知言养气章"的意义在于,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心性论规模,使儒家心性论思想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20.
韩非"因人情"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人性"好利恶害",不可改变,只能"因"之的基础上.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主张以铁腕的手段强力矫正人性自觉向善.针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教育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强度不够的问题,韩非"因人情"和强治教育的思想要求把握重点,增强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分类别、分层次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强化教育,健全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