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春秋》1996,(3)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时,写的《明志》诗。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早年家贫,在扬州卖画为生,乾隆六年(1742年)即他49岁时被任为山东范县(今属河南)知县,5年后改知潍县,在潍县做了7年官。  相似文献   

2.
倾听民间疾苦声──郑板桥在范县崔金钊被人称为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是清乾隆年间一位杰出有名的诗人。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四十四岁中进士。五十岁时被委为范县县令。郑板桥...  相似文献   

3.
高继宗 《中国减灾》2013,(6X):50-51
<正>郑板桥,乾隆七年春铨选为曹州府范县知县兼署朝城县,十一年调任山东莱州府潍县知县,十七年底辞官。郑板桥辞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重农轻士、乐为农夫;二是不肯与虎狼官吏共事;三是为民造福的夙愿无法实现。重农轻士乐为农夫郑板桥在做官之前,曾写《道情十首》,其中就有不屑为官的豪言壮语:"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首道情儿归山去了。"做官之后,郑板桥更认为做官不如为农。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里说:"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 (1693— 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我国清乾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诗人,做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书画驰名中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我国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不少的珍贵遗产。 综观郑板桥的一生,虽为官时间不久,却廉正爱民,颇有风骨,堪称为官者楷模。 郑板桥出生于书香门弟,一生经历三个帝王。在科举道路上,他经历三个阶段:康熙时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时的进士。 1743年, 50岁的郑板桥进入仕途,出任范县知县。 1745年,潍县发生了水灾、旱灾和虫灾,…  相似文献   

5.
《春秋》2001,(4)
王植,字槐三,今河北省深泽县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初官广东,九历州县,后奉调山东。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任沾化知县,仅一月零两天,即奉檄调任郯城知县。  相似文献   

6.
话说清顺治年间,四十五岁的于成龙与同窗友好钱能受到朝廷的委派,到广西做官,于成龙任罗县(现罗城县)知县,钱能任思恩县(现环江县)知县。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古代,知县是一个品级并不高,但却担负着重要使命的官职。知县因为直接与大多数基层老百姓打交道,且权责所及包罗万象,遍布各行各业,其品行操守、任职作为,影响一个县乃至其周边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人文风貌。谈到中国古代的知县,多数人比较容易想起郑板桥、海瑞这样的人物,想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  相似文献   

8.
位于冀鲁豫三省交会之地的范县,因范水得名,西汉初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境内现存新石器时代丹朱文化遗址、春秋晋大夫范武子墓、孔子弟子闵子墓、明兵部尚书苏佑墓等文化古迹。范县是范姓、顾姓、姚姓、秦姓的起源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五载。范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  相似文献   

9.
胡昌方 《今日浙江》2014,(20):62-62
正"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官员离任时,最能看出其是否清廉。历史上许多清官在离任时给人民留下一个清廉的背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骑着毛驴一身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乾隆年间任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知县,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郑板桥离任时,当地不少富绅和贫民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6,(3)
<正>张岳崧,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农历2月28日出生在琼州府定安县居腰图高林村。张岳崧自小聪明好学,酷爱习武锻炼身体。七岁能认字,平常喜读书;十岁负笈到琼山县拜蔡南昭先生为师,年纪虽然是学生中最幼者,功课却特好。十七岁应考县试时,所作的文章深为当时的杨知县所赞赏,还特意召  相似文献   

11.
画家郭味蕖     
郭味蕖(1908—1971),名忻,字味蕖,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四日出生于潍县城(今潍坊市潍城区)里郭宅街一书香门第。祖上曾是清乾隆间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赵之谦等人书画密友,味蕖夫人陈君绮为清末著名金石研究家、文物收藏家陈介祺的嫡裔。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舒成龙,字御天,号荆南,直隶河间任邱人。乾隆八年至乾隆二十年任湖北荆门直隶州知州此后又在湖南衡州府、甘肃西宁府、革昌府担任过知府,他历官三省,均有循声,其中,他在荆门州的治绩尤为显著。在任荆门州的诸知州中,深得当地士民称颂和怀念的,确实惟有成龙。这表现在:其一, 乾隆十五年,成龙“以卓异推升广西平乐同知时,荆门士民公请保留,才得以留任”。其二,乾隆二十年,舒成龙以保荐特受湖南衡州知府时,“荆门绅士,  相似文献   

13.
杨明 《今日民族》2023,(2):35-36
明代中后期,在西南边疆的云南,诞生了一位杰出的白族学者,他就是李元阳。李元阳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字仁甫,大理府太和县(即今大理市)人。因世居点苍山十八溪之中,故号中溪。李元阳儿时便喜好读书,尤好文史。嘉靖元年(1522年)中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因卷人“大礼议”事件,被贬为江西分宜知县,后又任江苏江阴知县。  相似文献   

14.
清朝著名诗画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在一幅以竹子为题材的画上题了4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15.
蒋元枢(1739年-1781年),字仲升,别号香岩,常熟港口镇(今属张家港市)人,清乾隆年间台湾知府,为加强清廷对台湾的统治、巩固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元枢祖父蒋廷锡是清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明史》总裁,著名花鸟画家。父亲蒋溥是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世称父子宰相。元枢幼承家学,操行严谨,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举,历任福建惠安、仙游、崇安、建阳、晋江等地知县,后升任同知(即知府副职),驻防厦门。厦门为澎、台咽喉,元枢悉心筹划,严加管理往来船舶,屡举便民便商之政,深受福建总督赏识。乾隆四十年(1775年)晋升台湾知府。  相似文献   

16.
周永年是我国清朝乾隆时期著名学者,杰出的藏书家、校勘学家和目录学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进士,在京任官,与著名学者朱筠、纪昀、李文藻、刘统勋相交游,以博学贯通,受到推崇。乾隆四十年(1775年)经刘统勋推荐,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协助纪昀编纂《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7.
崔美华 《创造》2007,(6):118-118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画家郑板桥当知县时,有此感怀.从这诗句,人们感受到的,首先是一个真字,无对百姓的真情,莫说一枝一叶,就是千门万户揭不开锅,也是可以无动于衷的.  相似文献   

18.
北宋宰相、“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在我省鄞县(现为鄞州区)当过三年知县。现略记王安石在鄞县做的一些利民好事,供当今从政者借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庆历七年(1047),27岁的他被调到浙江鄞县任知县。王安石刚到鄞县上任,就遇上大旱。为了抗旱,他风尘仆仆跑遍了县内“东西十有四乡”,作实地考察。他在考察中发现,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沟渠汇川,十百相通。后来,官吏不重视水利,渠川浅塞,夏天十日无雨,众川之水就干涸,所以,今日鄞县之民特别怕天旱。于是,他给上司杜杞写了一个鄞县浚治川渠的报告:《上杜…  相似文献   

19.
《清史稿·循吏三》载:“史绍登,字倬云,江苏溧阳人,大学士贻直之孙。以誊录叙布政司经历,发云南。乾隆六十年,署文水知县。时滇盐归官办,民苦抑配,绍登弛其禁,释逋课者数百人。阅三载,配盐之五十七州县(米心)改商办,以文山为法。”(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1版第43册第13043——13044页)  相似文献   

20.
受用不起有个财主十分霸道,佃户在路上见到他都得叩头、让路。少年郑板桥决心要治治这个财主。他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每天背着财主,给驴鞠一躬,然后把驴打一顿。后来,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这头驴就吓得乱蹦乱跳。这天,郑板桥见财主骑着驴过来,冲着驴就鞠躬,驴子一看是郑板桥鞠躬,就乱蹦乱跳,把财主摔在地上,财主被磕得鼻青脸肿。过了几天,财主又骑驴出门,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驴子被惊得乱蹦,财主急忙下驴,哭笑不得地说:“小板桥,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实在难得。以后,就免了你的礼吧! ”他还对别人说:“郑家这小子,长大后必定大富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