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管理薄弱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涉地利益协调的低效是其源头诱因,社会保障的缺失触及了失地农民"生存伦理",失地农民的原子化是此类事件的社会组织管理原因,户籍的阻隔导致失地农民游民化,刚性维稳体制造成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悖论,失地农民心理关怀缺失是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心理管理根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成为许多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中国农村征地制度亟须改革。  相似文献   

3.
祝天智 《团结》2013,(3):34-36,47
农村征地冲突作为极为复杂的跨界性社会问题,其直接和表层原因在于征地制度的缺陷,而其间接和深层原因则在于离散型的社会管理方式的缺陷。单纯改革征地制度只能缓解征地冲突或起治标之效,唯有在加快征地制度改革的同时,构建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征地冲突协同治理机制,才是有效预防与化解农村征地冲突的治本之策。一、社会管理改革滞后是农村征地冲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广东 《学理论》2012,(30):5-7
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是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矛盾升级的一个突出反映,科学地分析转型期的社会矛盾,理性地应对由社会矛盾升级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各种应对机制来达到从容应对、科学决策、信息权威、处置果断、降低成本、社会和谐的目的。应急管理机制包括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决策机制、新闻发布机制、控制处理机制、善后处理与评估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二是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三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针对这三个原因,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6.
建立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浙江省衢州市积极探索建立了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专案管理机制.该机制主要由排查机制、研判机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化解机制和责任分工与追究机制组成.其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以预防而非治疗为主的治理,顾客导向型而非政府本位型的治理,民主协商式而非权威压制式的治理,确定型而非不确定型的治理,集约式而非粗放式的治理.  相似文献   

7.
谣言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农业税的取消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向农村的推进,改变了土地与乡村各主体的价值关系,导致农村土地博弈激增。农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的缺陷致使激增的土地博弈呈现无序化趋势,由此所产生的矛盾无法有效地、制度化地解决,致使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由于此类群体性事件中各主体所追求的合法利益与非法利益相互缠绕,所使用的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相互混合,决定其处置难度更大。治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根本之策在于通过乡村综合改革使土地博弈走向有序化。  相似文献   

9.
吴月丹 《学理论》2013,(19):55-57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应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试图通过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含义、性质、特征,找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构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加剧,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态势,而作为处置主体之一的警察组织,其公共关系策略的应用关系到事件处置的成败。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警察公关策略存在着意识薄弱、对媒体信息管理不到位、"官本位"思想、方法处置不当等问题;在完善警察公关策略方面需增强公共关系意识、加强舆情传播的管理和提高警方的公共关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有效应对新时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和现实难题.提高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治理能力的现实选择在于:构建服务型基层政府,加快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优化公共治理结构,构建基层政府与群众合作共治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的维权机构,引导农民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各类自愿合作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设,促进基层治理由管制型、参与型模式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村民自治模式转变;加快建立与完善群体性事件治理的联动机制,构建跨区域的府际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给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挑战。如何治理群体性事件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群体性事件起因于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冲突,农民抗议和上访是为了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免受基层政府不规范行为的侵犯。因此,治理群体性事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规范基层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3.
康德颜 《学理论》2010,(8):87-88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传统现实社会结合的产物。由于它传播快、波及广、容易被激化等特点,对社会稳定形成冲击。然而,网络群体性事件又是疏导民众情绪,是倾听民意的窗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平台。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政府要予以重视,加强管理,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建立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因势利导使其发挥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农村群体性事件亦频频发生,并且呈现出"起因多为经济利益诉求事件、性质多为正常维权活动、矛头指向多为基层政府"等特点。探求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可以发现,基层政府的理念滞后、体制障碍以及行为失范正是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实现基层政府的转型:增强对话意识,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适当下移行政管理权力重心,放权基层;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升基层政府行政能力。构建"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事件折射出的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和表达机制的缺陷,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构建和完善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应从保障和完善农民的知情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功能、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谭术魁  齐睿 《团结》2013,(3):41-43
近年来频繁暴发的征地冲突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目前,中国的征地冲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覆盖面广,除西藏外,我国内地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都有发生;二是频率高,近5年有报道的征地冲突每年都超200次,而且数量急剧增长,而一些省份的内部统计资料显示,实际发生的征地冲突数量还远超此数;三是后果严重,屡屡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郑显涛 《学理论》2013,(15):19-20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农村社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针对其成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编者按]:"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及其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下产生的新问题,使"农村社会治理"一直备受政府决策层和学术界的关注。《公共管理学报》一直鼓励深度接触农村实际问题的学者和实践者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切实的探讨,为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繁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本期专题选择了三篇有关文章,沿着由微观到宏观、由特殊到一般的线索解读了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第一篇文章探讨了目前农村社会的现实焦点问题"征地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及其治理",第二篇文章分析了一种常见的"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  相似文献   

19.
徐柯 《学理论》2012,(23):55-56
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以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往往不能第一时间有所行动,充分反映出公安机关预警机制不全的问题。因此,健全公安情报预警机制,对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通过法律制度化的建设,完善社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预防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从法治视角研究群体性事件,界定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分类及特征,分析其成因.在法治的框架内高效及时地处置、防治群体性事件,是现代法治理念对一个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才能探索出一条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