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王微之 《法制博览》2008,(22):26-26
宋朝宰相寇准有这样一件逸事,一日寇准和参政丁渭在一起吃饭时,寇准喝汤时有汤洒在胡子上。丁渭连忙起来轻轻地为寇准抹去胡子上的汤。寇准笑着说:“参政是国家大臣,怎能为上司抹胡须。”后来当寇准被贬时,丁渭也没跑了,一同被贬。看人家丁渭这“须”“溜”的。  相似文献   

2.
王鼎钧先生的散文集《情人眼》,百读不厌。其中有一篇《诗》,说到他的一位朋友,在择偶上极为挑剔,他把太太分为三种:诗,散文,应用文。他认为,所选的对象,该是一本诗。有一次,他作了“最大的让步”:即使是应用文,也应该是一本《秋水轩尺牍》。  相似文献   

3.
优伶旧事     
侍读学士纪晓岚有次大概喝了二两酒,看到乾隆一次又一次下江南烧钱“画圈”,就壮着胆子想做“忠臣”:“江南财力竭矣,上当思所以救济之。”领导要到祖国大好河山去,你都饶舌?乾隆就大怒:“朕当汝以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馆,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老纪吓得脑门都冒细细汗了,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相似文献   

4.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10,(9):F0002-F0002
关盼盼是唐代歌伎,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有史料记载她精通诗文,尤善歌舞。以歌咏《长恨歌》和霓裳羽衣舞名动一时。有关她的传说很多,但语多不实——好在我们有想像的自由。周作人说过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话:“她(息夫人)以倾国倾城的容貌,做了两任王后,她替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可是没有对楚王说一句话。喜欢和死了的古代美人吊膀子的中国文人于是大做特做其诗,  相似文献   

5.
寇准出生在关中道渭河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他17岁时父亲就死了,自幼跟着母亲饱受人世间的艰辛。19岁那年,寇准赶赴开封参加宋太宗亲自主持的全国会试。在殿试大堂下,年轻的寇准面对太宗的提问,对答如流,显示了卓越的才华。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识和刚直的性格,便破格录取了他,那时他还不足20岁。  相似文献   

6.
侯虹斌 《法制博览》2009,(21):74-75
薛涛出身书香门第,幼时即显出过人天赋,后来,薛涛因为父亲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她只得沦为乐伎。唐德宗年间,统领西南、能诗善文的儒雅官员韦皋,听说薛涛诗才出众,且是官宦之后,便破格将乐伎身份的她召到帅府侍宴赋诗。  相似文献   

7.
艾君 《工会博览》2023,(23):37-40
<正>有人曾问齐白石:“您是如何从一位木匠转身为画坛巨匠的?”齐白石则回答:“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可见,涵养静气不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一种自我跨越的过程。而在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就有一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的通俗读物,它就是明代思想家、学者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有人说,这是一本人生智典,蕴含了中华五千年处世智慧,是一本能开阔思想、安顿身心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8.
打折的狷狭     
晚清的李慈铭以诗古文词而名著同光年间,他出身进士,却曾花了一笔大钱“补缺”买官,位至御史。 他当御史,也是量才录用吧。他天生一副反骨,敢骂人,更善骂人,更自律特严,曾给自己约法七章:一日不答外官,二日不交翰林。三日不礼名士,四日不齿富人,五日不认天下同年,六日不拜房荐科举之师,七日不与婚寿庆贺。  相似文献   

9.
《法制博览》2010,(15):59-59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华语圈中家喻户晓。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至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在中国古代,曾有个专门的称谓叫“慈母”,对于这个“慈母”来说,“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相似文献   

10.
徐世平 《法制博览》2008,(21):14-15
夜读方孝孺,心情是沉痛的,也是复杂的。几百年来,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我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