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天籽  孙佩铭 《求索》2014,(2):10-14
很多研究证实腐败和寻租是导致资源诅咒的主要传导机制,制度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一国和地区是否发生资源诅咒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1987—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重点考察腐败等制度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较高的自然资源丰裕度会降低地区制度质量,从而阻碍地区经济增长,制度弱化是中国地区层面上产生“资源诅咒”的重要原因。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和管理制度、加快所有制制度改革的深化发展、降低政府对地区经济的干预程度、完善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避免自然资源丰裕地区陷入资源诅咒。  相似文献   

2.
齐义军 《前沿》2011,(3):106-109
自Auty提出"资源诅咒"以来,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现阶段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制度领域,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体制和寻租,认为自然资源丰裕地区经济不发达以及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是资源本身问题,而是资源开发及相关制度安排问题,国家应该改善他们的制度质量来防止或根治"资源诅咒"。我国在国家层面上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在省际层面上存在。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内研究。  相似文献   

3.
资源富集区是指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随着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不断枯竭,欠发达后发展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富集的优势随之显现出来,成为各级各部门竞相关注的区域,寄予经济增长的厚望。  相似文献   

4.
覃英学 《桂海论丛》2013,(2):116-120
"资源诅咒"是指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一种负相关关系。目前,居于桂西资源富集区重要地带的河池市具有明显的"资源诅咒"倾向性,建议通过提升理念、发展生态经济、走循环经济之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制度规制等措施进行规避,努力使河池市走出"资源诅咒"的怪圈。  相似文献   

5.
刘宝汉 《求索》2011,(3):18-20
自然资源是福音还是诅咒,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本文研究了国外有关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结合发展中国家特点和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新的理论模型。研究认为,自然资源开发初期,自然资源可以提高经济整体水平,形成资源开发的福音;自然资源开发积累大量资金,可以培育壮大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资源发展的后续福音;但如果一个经济体过度依赖自然资源,随着自然资源枯竭,制造部门不能替代资源部门的增长,将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诅咒现象。  相似文献   

6.
郭珉媛 《前沿》2013,(7):95-97
环渤海区域的"飞地经济"合作已经起步,跨省飞地合作已经提到国家发展层面,但实质性进展缓慢;行政省(市)内部飞地合作相对活跃。整体上看,环渤海区域"飞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发展方式不成熟。要更好地发挥"飞地经济"在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与合作中的作用,应当做好区域性的"飞地经济"共同发展平台建设,借助多个国家级战略联动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飞地经济"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创新相关组织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7.
《时事报告》2012,(1):66-67
发展经济学中有"资源诅咒"的概念,指一些矿产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却非常落后。学者郭宇宽在看到荷兰的风车之后,反观我国,得出"人力资源诅咒"之说。荷兰大兴风车始于300年前。有些风车可以稳定提供6000马力的能量,而且质量很好,有的能一直用到现在。工艺这么复杂的风车,  相似文献   

8.
"资源诅咒"是当前经济学关注的焦点话题,博茨瓦纳则被当作一个规避"资源诅咒"的典型国家。博茨瓦纳的成就与挑战对于我国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矿产资源收益管理是破解"资源诅咒"难题的前提;产业多样化是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是资源型区域转型的保障;冲突治理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实证地分析黄石市摆脱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选择。首先,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法,以包括黄石市在内的20个国内代表性城市为样本,从经济增长效率角度确证了丰裕的矿产资源与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亦即验证"资源诅咒"假说);继而,从三个方面,即资源依赖型发展对工业制造业、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创新所产生的"挤出效应",解释了黄石市"资源诅咒"困境的具体成因;最后,从创新主体系统、创新驱动平台和创新驱动机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黄石市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覃坚谨 《传承》2012,(21):28-31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实施,明确了广西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实施"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至此,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广西发展战略由实施"三大战略、六大突破"演变为实施"两区一带"战略。如今,广西通过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与东盟合作已经成为广西对外开放的突出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1.
单婷婷  史安娜 《求索》2013,(12):233-235
旅游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演化博弈模型为分析框架,论证了区域旅游深度协作中的各种经济效用。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禀赋是影响双方合作最根本的合作因素。区域发展要在旅游合作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深化合作层次、保护博弈劣势一方和防止合作收益差距过大等措施,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应该做好区域经济品牌的营销工作.并努力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塑造区域良好的旅游形象.以获较高的旅游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借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概念,建立了以"空间维"为核心的区域资源环境的经济承载力理论框架:(1)对影响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的各类因子及关联程度的分析;(2)对区际联系产生的区域内部自然资源供给、环境阻力的变化,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能力的分析;(3)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的动态分析模型;(4)区域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的比较优势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3.
崔晨 《北京观察》2011,(6):8-11
"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在这份今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将"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内容写进报告,标志着这已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北京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明确提出:"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的范围与成效,取决于地区之间的能力结构.对于资源禀赋强而能力相对弱的地区例如云南省,以提升能力作为合作战略的目标,并围绕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展开区域合作,将有利于缩小区域能力结构差距,拓展进一步合作的范围,最终促进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赵辉 《长白学刊》2015,(1):89-95
由于资源租金界定不清、资源开发中社会总成本补偿不完全,现有制度安排下存在资源租金和社会成本向要素收入和企业利润转化的问题,使资源部门存在虚增的要素收益,进而形成了资源地区的"资源诅咒"现象。在不合理的要素流动机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会加速资源浪费和消耗,导致资源型地区财富迅速流失,并引发诸多经济问题。为了规避"资源诅咒",应该规范资源收益分配,完善资源税费政策、收取资源耗竭基金,充分保障资源所有者权益,并健全社会总成本补偿措施,校正收益信号,引导要素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6.
李宁 《理论月刊》2014,(5):134-137
本文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现有的交通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和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上可以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合作的政策机制,完善国内省市与中亚、西亚等的海上、陆路和空中绿色通道,在交通、通信和通关便利化、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再规划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合作组织机制,由中亚、西亚等地区和中国物流监管部门与陕、甘、新三省的物流管理部门牵头组成物流区域发展协调机构,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的资源与物流业合理配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合作的信息平台,建立健全"丝绸之路经济带"际物流服务系统,把乌鲁木齐、兰州和西安打造成中国面向我国西部的国际信息交换中心,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商品流通一体化格局,建立功能完善、无障碍流通、覆盖面广、高效合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网络,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共同增长。  相似文献   

17.
王爽 《创造》2010,(8):76-77
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傅春  詹莉群 《理论月刊》2012,(11):5-10,1
中部地区良好的资源禀赋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优势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利用Romer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自然资源纳入生产函数,分别与"资源尾效"模型和"全要素生产"模型相结合,通过回归模拟,分别测算出(1988-2009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带来的"尾效"和"贡献"值;结果表明中部六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自然资源有限性而带来的隐性限制,自然资源尾效普遍存在于中部各省的经济增长中,其中河南和山西省排名前二。在各生产要素中,自然资源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15%,发挥作用次于资本和人力资源;从结构上看六省自然资源生产率要素结构呈现出"能源主打,水土作衬"的特点,其中90%的资源贡献来源于能源资源。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运用VIEWS6.0分析了能源、土地和水资源生产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中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三者的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对GDP贡献最大的第二产业消耗的能源最大,远超过第一、三产业和人民生活能耗。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耕地资源和林地逐年下降,威胁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9.
煤矿资源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煤矿产权制度不科学会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煤企之间、煤企之间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造成官商一体的政治生态和煤矿开采的不当行为。煤矿开采的不当行为又会产生危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灾害、贫富分化、社会冲突等资源诅咒,导致资源型地区陷入难以自拔的治理困境,需要通过产权改革为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提供动力。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企之间的相互博弈及其策略选择空间,探索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这是“海峡西岸”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这意味着福建省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搭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平台”构想得到中央的认同和支持。表明这一战略已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重大提升。这一提升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