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蔡青 《思想战线》2011,(Z1):480-486
南唐后主李煜,其词为五代之冠,由于他将独特的悲欣人生经历引入创作,以降宋为界,词作呈现迥异风采。并以真情美和悲情美的艺术特色深深打动万千读者。同时他开拓性地改变了"诗庄词媚"的偏见,大大阔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其风格多样的开创性语言运用,奠定了他在中国词坛的不朽地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历史上集失败与成功于一身的特殊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及其词作为历代史家词家所评论。五十年代中期学术界开展的对李煜词的集中讨论,可以说是建国以来对李煜词作评价的最高规格,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仍不一致。本文试图结合李煜的生平思  相似文献   

3.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这是一位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总剧性人物,也是一位历经千百年而被人们传颂的不朽词人。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汴京,封“违命侯”。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从此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然而,作为词  相似文献   

4.
李煜与富阳     
<正> 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风向东流。”这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首古词,出自南唐后主李煜之手。提起李煜,大家也不陌生,世称南唐后主,李煜从小聪明,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精音律,天赋多才艺,在位十五年。开宝八年  相似文献   

5.
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辱让后人为之慨叹,并令人同情。而他如果不沉迷于‘声色犬马’、‘书画诗词’中又怎么会有亡国之恨?但是,李煜的亡国也有历史原因,先帝战事败北,留给他的是一个沉重且无法挽回的局面,在这万般无奈之中,他只好躲在后宫,苛且偷安,这是残酷的政治现实为他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妇女缠足问题是个"历史之谜",至今仍难以理解。 现在多数论者都认为缠足始于南唐,因为后主李煜欣赏小脚,所以有的宫嫔便缠足求宠;这风气又传到社会上,沿成习俗。 有人还把这件事与更早历史上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女多饿死"相比;《韩非子·二柄》还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可见楚国的宫廷风气也曾传到社会上。但这两件事其实不大一样。第一,细腰增强曲线,楚灵王对此欣赏并在宫廷内外有一定影响("多饿人"说明不是全部),这犹可说也。缠足使脚变成畸型,只丑不美;特别是脚趾骨折,其紧缩之状非常难看。(…  相似文献   

7.
上官婉儿与初唐宫廷诗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求索》2010,(2):165-167
上官婉儿是初唐独树一帜的宫廷诗人,她既是初唐宫廷诗的发扬光大者同时也是初唐宫廷诗的终结者。她不仅在创作上实现了对宫廷诗的题材、情感表达及格调气度的超越,而且在评判诸臣诗作时,有意识的标榜词气充盈,刚健明朗的诗风,在宫廷诗的内部突破了宫廷诗歌的创作题材与审美趣味,从而为唐代诗歌从初唐宫廷诗到盛唐之音的转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李清照词中“愁”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愁高手李清照,其词中的"愁",有着厚重的文化背景,包孕着深厚的文化内蕴。前期词中的"愁",表达的是封建时代的卓异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化性别约定的重压下,憔悴无奈的生存状态;后期词中的"愁",集中抒写了作为女性自然人对国破家亡的生命体验,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痛苦精神,改变了较为概念化的爱国理念,使家国之思具有了生动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公元975年(开宝八年),金陵沦陷,南唐后主李煜为宋所俘,由一国之主沦为亡国之君。出于对故国深切的怀念,乃使他作此虞美人一  相似文献   

10.
刘畅 《湖北社会科学》2012,(12):187-191
以夷陵版画为代表的民众文化创作活动在与行政权力、文化权力之间相互借重的基础上形成,创作群体在满足地方政府宣传需要的同时亦对创作目标进行重新阐释,对文化精英既倚重也主张自身的独立价值。在与各种权力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创作群体积极利用造型风格这一创作过程中相对可控的自主空间进行自我表达,呈现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存在之家,对人类来说,语言的边缘就是世界的边缘,李煜用其词确定下了其他人可感知但莫可名状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李煜用可说清的语言扩展了人类明晰的世界的边缘。  相似文献   

12.
尚慧萍 《人民论坛》2010,(6):264-265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忧患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哲理古人很早就有所共识。北宋时,欧阳修有一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警语,也阐述了这个道理。纵观历史长河,大多数亡国之君的亡国史,无一不与他们只图安乐享受有关。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李煜,在位15年,不修政事,屈辱苟安,沉醉于  相似文献   

15.
纪晓华 《求索》2011,(1):189-191
元代诗词大家张翥一生经历了元代的盛衰,他的诗词创作有着相通的情感内涵。词集《蜕岩词》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和多元,包含了怀念昔日歌舞宴乐生活的恋旧情结,充溢着绵丽纤婉的情感流露;相对而言,更具价值的是《蜕岩词》精致的语言中包孕着深深的人生迟暮感与浓郁的家国之悲,和看透世情、心归山林的隐逸之思,并于词中灌注了深深的"病"、"酒"情结。《蜕岩词》的整个思想倾向整体上典型地体现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伤乱情怀,反映了元代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元代文人的文化心态,是元代词坛的殿军。  相似文献   

16.
南唐地处繁华的江南,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南唐统治者均喜好诗词,倡导儒风,由此使得南唐诗歌具有丰厚的儒家文化意蕴。由于南唐的士人们大多是失意的,他们的诗中所表现的这种儒家文化意蕴主要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这种特征构成了南唐诗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独有的一个文类,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很多学者都致力于词的翻译。然而,"词"这一术语和"词牌"这一术语的英语译文却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十分不利于"词"这一文类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对"词"和"词牌"的英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分析,对通过何种途径统一译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南唐与吴越之间的战争 ,吴越始终扮演着中原盟友的角色 ,在南唐失国的过程中发挥了牵制、削弱和落井下石的作用。无锡之战后 ,杨吴失却了日后发展的战略基础 ;伐闽之战中吴越驰援福州 ,使南唐从此步入衰降的轨道 ;北周与南唐交兵 ,吴越协同进击 ,使南唐分兵作战 ,损失惨重 ;最后 ,吴越又与宋结盟 ,出兵会攻金陵 ,直接导致了南唐亡国。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李白,名扬中外,妇孺皆知;南唐诗人李白,却鲜为人知,也没有引起研究者的特别注意。当然,根据现有的资料,要圆满地完成这一课题,为时尚早。然南唐诗人李白的的确存在,大概是不成问题的。他写过诗,也填过词,这些诗词是否确实为他所作,尚需进一步充分论证。然研究南唐诗人李白,不仅要使这位长期被埋没了的诗人重新出现在读者面前,并对研究南唐文学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研究盛唐诗人李白,特别是对《李太白集》中一些诗的归属与辨伪不无裨益。因此不避(讠翦)陋,撰成短稿,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农村词的创作心态和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继武 《前沿》2005,(7):222-226
宋代农村词蕴含了词人复杂的文化心态,其雅化和净化的创作取向带来了新的艺术特色,为词坛提供了新的抒情范式,反映了宋人不断变革的词学观念和推尊词体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