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曹润宇 《求索》2011,(11):113-115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从语言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迥然有别的阶段。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通过分机他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总结出其前期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对应的,可以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理想语言,以语言的逻辑形式构造整个世界的图式的观点;和后期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强调语言的依赖性、约定性和语言使用的语境性的特征,最后指出这种思想转变对语言哲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继华  秦玮远 《求索》2012,(3):96-97,166
"逻辑图像论"是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著的给人以天书之感的《逻辑哲学论》的中心论题。自其提出以后,学界对此多有诠释加注者,但未必尽合维氏之意。维氏就曾认为他的思想甚至被那些自称为他的信奉者的人所误解。于是,文章从其提出的背景、其主旨何以可能以及其必然导致的结果等方面对此作了再度审视以期不断地接近维氏之意(要完完全全复制维氏之意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邓小琴 《前沿》2010,(24):181-184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不仅成功促使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同时也对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合作原则""语用关联"等核心理论根植于维特根斯坦对"使用中的语言"的执着思考;社会语言学的"交际互动""言语变异"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大灵魂: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的启发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范畴观"的变革为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注入思想的生命活力,并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游戏概念古已有之,康德和席勒将物质性的游戏提升为精神性的游戏。但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分别创制了语言游戏和艺术游戏的概念。他们将游戏与日常语言运用和艺术真理(意义)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治疗"了哲学和美学;伽达默尔则通过艺术游戏"理解"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美学新篇章。他们的游戏观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考索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根生 《前沿》2014,(5):72-73
本文主讨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概念。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重点阐述了日常语言中的“语法”概念,即从日常语言的各种各样复杂使用角度出发分析语法概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哲学语法研究为中心的语言逻辑思想。该思想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重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一如果说 ,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都曾经为哲学的发展指出全新的方向 ,那么 ,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可当之无愧地承受这一称号。前者的批判哲学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宇宙本体论向理性认识论的过渡 ,实现理性为自然立法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后者更是两次为现代西方哲学开辟道路 ,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对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 ;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 ,成为英国日常语言学派的主要思想源泉。康德、维特根斯坦分别是十八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两位哲学巨人 ,他们的哲学理论在基本思路、观点…  相似文献   

8.
朱玉茹 《前沿》2013,(22):43-44
维特根斯坦早期与后期的哲学观有很大差异,在代表其早期思想的专著《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从语言与逻辑的界限中将传统哲学归入沉默.  相似文献   

9.
陈红 《求索》2014,(5):75-79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从理解语言的机制来思考世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则是从形式语言学向哲学延伸,前者从语言的视角探索哲学,后者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语言,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区别,通过维特根斯坦与乔姆斯基的"语法观"比较以及对相关语法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语法的普遍性"、"语言的创造性"和"语法的内在与外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乌云高娃 《前沿》2006,(12):46-48
真的概念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逻辑对真的研究是围绕语言和形式化问题展开的,并产生了不同的真的理论。针对塔斯基语义论是否表达了符合论的问题哲学家们进行了争论。本文认为塔斯基真之理论是古典亚里士多德真理符合论的现代形式。  相似文献   

11.
董高伟  王克喜 《求索》2008,(10):95-97
贾可·辛提卡是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他创建了博弈理论语义学,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刻画命题理解,从而判定命题的真值。博弈理论语义学对命题的真值判断标准是符合论的,这与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图象论”如出一辙,而这种符合关系的建立则直接源自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通过语义博弈建构图象与世界图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哲学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哲学意义观的译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镇源 《求索》2008,(1):138-140
解构主义在打破形而上学意义观的同时也带给翻译研究无尽的迷惘。意义的消解使翻译面临本体缺失的危险。如何重构意义?如何实现翻译本体论上的回归?这成为译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的哲学意义观为立足点探讨翻译中意义的相对确定性,归纳出一条把握相对意义的线索:把语言投入实际交际—在游戏规则规约性与可驾驭性的张力间定位意义—用实践检验意义。文章试图从维特根斯坦重实用、重交际的语言观出发来探讨翻译中意义的重构。  相似文献   

13.
薛俊强 《前沿》2011,(7):72-75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标志着"个人""群体"和"社会"和谐共生之社会整合视域的基本形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体现在其独有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集中体现在:对古典经济学研究起点和方法的批判,即抽象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之经济哲学批判的实质和核心:在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以重塑"个人""群体"和"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为理论旨趣而展开对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所引申出来的对其研究对象的人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批判路径折射出马克思试图寻求"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的社会整合思路,而这一整合思路为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刘丽锋 《前沿》2012,(3):79-80
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语言哲学上的独特见解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前期着重从逻辑学角度对哲学作出解释,后期则关注日常语言,回归到生活世界。同他的语言哲学观的巨大影响一样,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与生命的独特姿态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在黑格尔之后,为了进一步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经典代表。在解释学的意义上,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批判,构建了语言存在论。正是以语言存在论为基础,伽达默尔开创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16.
黄根生 《前沿》2014,(3):204-205
维特根斯坦的“含义”“用法”“语言游戏”诸概念,是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钥匙。本文着力澄清以上三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并揭示其内在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读者进一步阅读、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开启一扇有益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意义分析是元伦理学澄清伦理语言使用混乱的主要途径。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为伦理语言的意义分析指出了语用研究的方向,他后期哲学的意义理论则为伦理语言的意义分析从语形、语义向语用过渡提供了理论根据。情感主义伦理学主要代表斯蒂文森的二元意义理论最终确立了伦理语言的语用立场。他们二人的意义理论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伦理语言从语形、语义向语用过渡,并最终确立语用立场的过程。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始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继承和发展了其以数理逻辑为工具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想及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阐释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确立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正是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并对语言本质的论述及其语言观的阐述才使得这一"语言转向"更深入和彻底,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一生创立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但这两种哲学并非毫不相关的,都属于科学主义语言哲学的范围,而且集中反映了科学主义在20世纪由理性实证化向理性历史化转折的趋势。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及其语言哲学的精神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夏丽莉 《前沿》2013,(21):54-55
人类语言观念大致经历了原始语言崇拜、语言工具论、语言本体论三个阶段。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展开,传统的语言工具论被语言本体论的观念所取代。语言本体论强调语言的二重性,强调语言对人的思维、认识的局限性;强调语言与人的本质和文化本质的特殊关联性;强调语言对人类生活的本体性意义,使西方现代哲学呈现“语言学转向”,更新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