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政府信用,不但是一个观念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制度层面的问题。培植政府信用,是兴业安邦之基,也是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一项基础工程。要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制度意识、信用意识;建立政府信用的评价、监督、调控的机制,实现政府信用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营造出不能失信和不敢失信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
失信惩戒制度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项制度创新,将从制度保障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信用监督机制.失信惩戒制度应体现直接惩罚和间接惩罚相结合的原则;要完善产权制度,强化信用基础建设;要注意运用不同等级的失信惩戒手段;对提供虚假信息的法人和自然人要进行惩处;要改变基层法院的属地经费拨款体制和人事垂直管理体制,打破地方保护壁垒.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河北省提出建立旅游信用信息"红黑榜"制度。一方面,及时发布诚信经营先进典型"红榜",对信用良好的旅游经营企业予以褒奖和重点扶持;另一方面,适时公布违规不守信的反面案例"黑榜",对旅游市场违规失信行为和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和惩戒,增强市场主体守法的自觉性。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持续火爆,但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也  相似文献   

4.
陈玉光 《桂海论丛》2002,18(4):38-40
信用危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陷阱,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上的缺位、信用观念的弱化和信用体系的残缺、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及我们对各种严重失信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所造成的.欲使中国经济走出信用危机的陷阱,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重建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二要加强对企业或法人经济行为的道德监察和监督;三要尽快建立起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约束失信行为;四要健全立法,严肃执法,强化对各种经济败德行为的经济和法律制裁.  相似文献   

5.
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改娥 《前沿》2004,(8):41-42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社会普遍失信的原因很多 ,但政府的信用缺失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因此 ,要建立诚信社会 ,必须先建立诚信政府 ,从增进政府公务人员的信用观念入手 ,建立公务人员的信用档案 ,加强政府诚信的法律和制度建设 ,使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诚信的定心盘 ,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信用的经济价值与我国失信惩罚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项突出问题,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完善的惩戒机制是保证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借鉴美国失信惩戒机制建设的经验,当下我国需要在六个方面制定和推行使"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收益"的惩治制度,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信息窗     
《北京观察》2002,(1):63-64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建立健全国民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已经20多年了,现代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国民信用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经济生活中失信失范的行为越来越广泛,情节越来越恶劣,严重影响着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去年以来,关于信用建设的呼声特别高,整顿市场秩序,讨论诚信,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于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和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的渴望。建立健全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国民信用体系已成当务之急。中国改革基金会樊纲指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证券市场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券投资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证券市场由于信用缺失的产生,不仅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克服证券市场信用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概括了我国证券市场失信行为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信用危机的危害、内在伦理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在信息不对称和有限博弈条件下,信用建设往往陷入"囚徒困境"之中.在现阶段,要走出信用建设困境,改变我国信用缺失状况,必须按"重复博弈"的要求对信用建设进行新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白鹤祥 《当代广西》2006,(19):16-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诚信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要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才能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当前,企业、…  相似文献   

11.
正宁政发[2016]7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精神,推进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就我区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工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的  相似文献   

12.
张恪理 《当代广西》2006,(23):59-59
征信工作意义重大在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信用缺失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层出不穷的失信行为,给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因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人为的损失,与社会缺失有效的征信机制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我们具备健全的信用法规制度,建立起守信奖励与失信惩戒的有效的社会征信机制,失信行为在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就会无所遁形。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信用…  相似文献   

13.
程文浩 《小康》2006,(10):37-37
诚信社会不可能自发实现,必须借助政府的强力推动。政府在诚信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两重作用:一是建规立制,严格执行,二是以身作则,为民表率。前者是指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奖励诚信行为,惩罚失信行为。后者则是指政府本身首先要诚实守信,成为  相似文献   

14.
失信惩戒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抓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失信惩戒措施有被滥用的趋势。信用有边界、失信惩戒制度的适用也有边界。为此,应将失信惩戒进一步法治化,通过立法、司法、执法活动厘清其制度边界,有效遏制信用惩戒泛化的乱象,使失信惩戒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肖小飞 《湖湘论坛》2005,18(2):50-51
信息不对称是资本市场的最大障碍 ,影响公司直接融资方式的实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要建立起声誉机制 ,使其制度化 ;二要完善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松州》2007,(3)
从近几年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看,县域金融普遍存在运行质量不高,银行"存差"逐年扩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银行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项目对接难,中小贷款难,担保难,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失信违约行为时有发生等问题,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呈弱化趋势,"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孙晋  蔡倩梦 《学习与实践》2023,(10):51-59+2
当前,我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外部监督成效,自我审查模式动力不足,且责任设置畸轻,共同掣肘了该项制度的推进。为了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实施成效,应以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枢纽的信息公开为外部监管提供可能,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中的多方主体予以激励,弥补自我审查模式的固有弊端;立足于政务失信惩戒机制,重新审视政策制定机关的责任设置。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组织失信黑名单制度正处在探索阶段,发展很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暴露出较多问题,主要有:法律依据不充分;对黑名单制度内容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联合惩戒机制没有建立。解决的思路:一是加快立法;二是完善黑名单制度体系;三是构建统一的信用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一、为政以信:社会信用的基石 信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个人失信,害在数人;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而政府缺乏信用,则德治难行,权威不立.因此,打造"信用政府"则是构建信用中国的关键.政府失信,对整个社会信用问题的负面影响极大.现今的信用危机与一些政府行为的失范有密切关系,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要从政府做起.  相似文献   

20.
正7月29日,在吉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吉林省社会信用条例(草案)》正式进入一审。"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营商环境,制定信用条例十分必要。"常委会委员赵暘认为,虽然近年来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信息采集和使用不规范,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失信惩戒执行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我省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