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重构城市社区--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范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治理理论审视和分析中国城市社区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拓展目前正在兴起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实现社区治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城市社会的进程引起了社区治理的巨大变革。治理理论为此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指导和分析范式。观照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 ,着手于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组织体系、治理关系的转换是社区走向善治的理性取向  相似文献   

2.
方然 《思想战线》2015,41(1):154
社区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并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社会群体,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一直发挥着独特的社会治理作用。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状况,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地区社区治理特点和优势的深入总结和研究,无论对于促进社区治理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需要回归社区,从社区自身固有的属性和特点出发,探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从当前的治理实践来看,社区具有生活属性,表现出规模小、样态差异大、公私兼具、侧重调整局部微小利益关系等特点。这些属性和特点决定了社区治理内在依循底层逻辑、生活逻辑和社会逻辑,讲求权力分散、因地制宜、灵活便捷、包容实用、公正和谐。据此,优化社区治理,就要倡导内生发展,重视非正式运作,强化情感治理,坚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4.
5.
《社区矫正》作为司法警官院校核心课程,其相应的配套课程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起步较晚。其主旨是通过系统的社区矫正知识传授和社区矫正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具有与社区矫正工作岗位要求相匹配的技能。因此,在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必须加强与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社区矫正机构的紧密合作,充分利用全国司法警官职业院校刑事执行资源库,构建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用型的《社区矫正理论与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体系的统领性要件。在党的政治建设中,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政治建设是党的政治属性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政治维度,目的是提高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能力,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蕴含其问题指向、规范要求和基本功能三个指向。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建设的实践机制可归纳为构建和完善党的思想路线方略直达基层一线的制度渠道、创新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体系、落实党的上级领导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组织及其党员的制度机制、加强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政治纪律监督检查体制、建构科学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吸纳与清退机制等五个方面。党的基层组织政治建设的加强将为党的长期执政和新时代事业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基层政治能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未来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其治理不再是政府单向指挥的独角戏,而是以多元合作为根本结构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的新治理变革。这一新变革有着自身的演进发展逻辑,是国家成长和社会自治发育的必然结果,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它开启了一条经由生活世界的民主走向国家民主与社区善治的路径,契合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社区治理模式新选择,同时它也代表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新方向。然而,未来社区的治理显然是超前性的,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今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如何化解合作治理过程中的行动限度,就成为未来社区治理体系构建成功与否的关键。党建引领、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智慧治理的治理架构,为未来社区合作治理的实现提供了空间可能。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宏山 《传承》2011,(4):49
卡尔·波拉尼指出,现代社会的源泉和基础是市场经济,现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受双重运动支配,即"市场的持续扩张以及这一运动所遭遇的在特定方向上制约其扩张的反制运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且会对政府治理构成挑战,并促使政府重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这一发展逻辑为理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变迁及面临的挑战提供了较好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文化治理作为一种兼具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治理形式,既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理网络空间的手段措施。当前,网络空间文化治理面临文化环境“变化”、治理体制“简化”、主流文化先天“弱化”、流动开放性“强化”等诸多现实障碍。因此,要在厘清网络空间文化治理逻辑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寻求突破现实障碍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琼  齐源 《桂海论丛》2016,(4):123-127
社会治理实际组织运作中,同时存在科层、市场及网络三个理想类型,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数皆聚焦于其中一个,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社区治理创新需要综合这三种模式,即通过科层规则确保稳定与公平、市场竞争确保弹性与机会、社群网络确保贴近公民需求,同时逐步调整三种治理模式的分配结构。由传统重视科层治理模式,转向新公共管理强调的市场治理模式,同时,更要强化网络治理模式的地位。具体的运作策略需要涵盖结果导向、市场竞争与公民参与三大理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反贫困实践,建立科学的反贫困制度,走出一条正确的反贫困道路,进行精准、持续的国家治理,进而形成的科学的反贫困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杨宏山 《传承》2011,(2):49-49
卡尔·波拉尼指出,现代社会的源泉和基础是市场经济,现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受双重运动支配,即"市场的持续扩张以及这一运动所遭遇的在特定方向上制约其扩张的反制运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结构,而且会对政府治理构成挑战,并促使政府重构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这一发展逻辑为理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变迁及面临的挑战提供了较好的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技术在我国基层治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其治理效果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着眼于现代城市社区,以A市的12345热线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为例,讨论技术深入基层时的运作机制及对基层治理逻辑的重塑.技术的便捷性与可视性直接推动了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规范化,但也导致了基层治理空间的挤压与社区自主性的消解,并通过各种责任规避诱...  相似文献   

14.
15.
社会主义演进过程的范式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克学  何继勋 《求索》2010,(1):101-103
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的演进过程,会发现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已出现了三种范式,即:逻辑范式、革命范式、建设范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则标志社会主义从革命范式到建设范式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杨英杰 《长白学刊》2021,(2):92-100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历史逻辑清晰地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质量均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理论逻辑则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要素禀赋及由此衍生的制度和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论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政府作为惟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适应,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应适当向社会和社区转移。社区警务战略推动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出现,这使得社区内的各种团体、组织和个人成为社区警务更为广泛的力量。对社区警务而言,在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结构下,政府仍在整个网络内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政府权威和社会自治团体分享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时,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各治理主体要通过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机制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最终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18.
喻丽心  ;阳秋林 《求索》2008,(8):44-45
公司治理实践的历史表明,公司治理模式的多样性长期并存以及大多数学者认为的各国公司治理结构将会快速收敛于最好的美国式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观点似乎不太可能成立。引入互补性的概念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被看作是由一些互补因素组成的系统是有用的。互补性是路径依赖的原因,这也支持社会一生物学观点。由互补因素组成的系统的动态特征是快速收敛于普适性的、最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不可能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诚信文化建设与社区治理存在显著的互动逻辑。诚信文化建设是社区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形态,能够促进社区治理的提升优化;社区治理助推诚信文化建设的实施。两者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能够有效促进社区治理目标的实现,协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要真正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从理论逻辑上讲,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沿着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根本方向来努力,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以促进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有机统一为根本原则;从实践路径来讲,必须把握价值观的传播、接受与形成规律,使现实经济政治状况、党风政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常态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