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秦至秦汉时期,世代生活在岭南地区的骆越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或遗物,这是骆越人民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骆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铭刻着骆越社会发展的印记,见证了骆越人民的智慧和开创精神,叙述着骆越文化与百越乃至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开展对骆越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阐明保护的对象与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丧葬作为人类一种临终关怀,对死者妥善殓装和安葬,以示对死者的敬重与悼念。以墓葬和随葬品为载体,以死亡观念、祖先崇拜为核心,以丧葬礼仪、祭祀习俗为事象,构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丧葬文化体系。骆越丧葬文化习俗源于史前时期,流行集体丛葬、土坑葬、二次葬和屈肢蹲式葬;周至战国出现拾骨岩洞葬。骆越丧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骆越是先秦至东汉时期生活在岭南西部(包括今越南北部)地区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属于我国南方百越的重要支系。骆越是由本地区的史前人类发展而来,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东汉以后,骆越族称在史籍中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乌浒、俚、僚或蛮。宋代以后,发展演变为壮、侗、黎、布依、水、傣、仫佬、毛南等民族,传承和发展了骆越文化。  相似文献   

4.
骆越工艺文化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银器、滑石器、竹木器等产品及其制作工艺,涉及原材料的开发、深加工、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制作工艺等复杂的工序,是骆越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间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对后骆越时代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然环境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饮食文化类型。古代骆越人利用当地良好的亚热带自然条件和丰富资源,开创了以稻作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形成以稻米为主食、以稻田养鱼或捕捉鱼类为副食的"饭稻羹鱼"饮食模式,对后骆越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节日庆典的举办,骆越文化逐渐走进了现代社会、走向了大众。通过网络平台、动漫作品和数字音乐等形式的传播,骆越文化数字化传播取得一定效果,但还存在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受众面狭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整合优秀资源,选好文化表征,强调人的主体性,加快骆越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进程,不仅能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骆越文化,还能为大众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从而达到文化传播、教育、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特定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形成了骆越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以服装材质、款式及其装饰为载体,以审美和功用为核心,以原料选择与加工、纺织和缝制方法、印染工艺、服饰习俗等为事象的骆越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骆越族裔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舞蹈文化是以舞蹈语言即舞蹈动作、舞蹈组合和舞蹈语汇为载体,以舞蹈观念、意蕴、功能及审美为内涵,以舞蹈习俗、装束及配乐为表征等构成的文化体系。骆越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别具特色的舞蹈艺术,使之成为其民族文化体系中一组亮丽的篇章,是骆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0.
11.
遗址类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遗址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在数量和范围上不断缩小。只有通过明确概念、完善专业立法、加强地方立法、制定配套措施的综合模式,才能够防止"遗址"的独特价值受到进一步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厚重,具有四大特点:一、具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二、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三、具有持重、节俭、尊崇礼仪、讲求信义的性格特征;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同时也具有不易变革的弱点。山西民俗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生存危机。近年来,山西民俗与社会经济、文化挂钩,一些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和弘扬。山西民俗资源保护工作,应做好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3.
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进程.随着国家财政窘迫及社会生活现实需要,战前文化遗产局限性显现.在人与文化遗产关系的调整中,文化遗产经营理念逐渐形成.法律规制及时对经营主体适格性、经营对象、经营形式作出回应.西欧国家的经验对中国文化遗产法律体系的建构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特殊,本身具有易逝性且开发保护要求条件复杂,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传承过程艰难,经费不足,因此,极易被人们忽视而导致中途流产。为了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产业效益,政府和社会应从树立合理开发理念、抓住开发重点、完善筹资渠道、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正在消亡,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是海洋法领域的一个新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研究和开发空间越来越广阔,但这些活动同时引发了很多弊端,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便是其中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11月2日通过的《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于2009年1月初正式生效,该公约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最为全面、系统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专门公约,其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的明确和科学界定、对于水下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机制以及其关于争端解决的多样化规定等都极具开拓性,为更好地规范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面、科学的法律依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是在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具有空间、时间及文化属性“三位一体”的特征。河南作为文化遗产大省,文化遗产数量多、分布广、价值大、影响深,在整体性传承利用和保护展示方面具有极大的地缘和文脉优势,其中以黄河轴带为线,擘画出区域整体文化遗产块状连片开发布局的新格局,划定核心区以及东、南、西、北四周的延展区,并确定主题文化保护展示利用区。以河南特色文化遗产为基础,整合相关重要遗产,打造线性产品,共同构建统一的线性有机发展整体,可以提升河南文化遗产的标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商标权保护模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一种,利用此种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其他模式没有的优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权保护制度建构的探讨,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补充与完善,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实现和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9.
著作权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保护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出台。民族、社区、部落等团体型权利主体和国家可以授权一个机构来对外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能够取得著作权保护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仅给予人身权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其财产权的保护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老挝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国,两国开始互通有无可以追溯至2500年前。在老挝掸国时期,中国便与掸国进行交流。从堂明国时期起,中国便与老挝正式进行第一次官方的往来。1961年建交以来,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和老挝的文化交流不断向前发展。目前,中国和老挝的文化交流向着纵深和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在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国和老挝文化交流更为紧密,传统友谊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