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蕾 《政府法制》2011,(6):26-27
不止一位委员有更进一步的观点,坚持将这条"老年人免死"的规定完全删除。假设,有一位老人划了根火柴,结果火灾殃及整栋大楼,造成了几十人、上百人的死亡,后果很严重,该不该判死刑?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75岁以上老人免死"设限,立法"留尾巴"引发激烈争论。如果目前的草案得以通过,中国这种附加限制的"老人免死",将成为世界上罕见的立法例。有人认为,对于中国的现实来说,老人免死的限制,也是"遗憾的必要"。另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社会潜意识里多强调打击犯罪,而少有宽宥平恕之心。  相似文献   

2.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同时采纳25个省区市的做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道德规范是否适合入法?有操作性吗?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喜与忧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保护老年人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许多老人为使自己精神上有个依托,生活上有个照顾,又能给彼此留下心理缓冲期、规避一些矛盾等,选择了"搭伴养老",即是指老人未办理结婚登记便同居生活。一家社科院的统计表明,老年再婚者中选择"搭伴养老"的已占50%以上。毋容置疑的是,由于"搭伴养老"缺乏法律保障,也面临着许多困扰,甚至引发了诸多纠纷。未办结婚登记只有"说走就走"【案例一】2013年1月13日,68岁的向志萍收到了"老伴"的最后"通牒":3日内必须走人。泣不成声的她怎能忘记:自己早年丧夫,含辛茹苦地将孩子带大成人,直至儿子成家、女儿出嫁,本以为可以放心地找个老伴解除自己多年的寂寞,安度晚年,可子女偏偏反对。无奈之下,她最终只好不惜与子女"决裂",于2010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北京开卖老人意外险。有数据统计,该产品两天售出近7000份,被称为"史上卖得最好的保险"。由于之前多地出现扶摔倒老人遭讹诈的新闻,该保险一经推出即被寄予厚望,希望能解决老人"扶不起"的难题,被不少人解读为"摔倒险"。在理论上,"摔倒险"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老人因摔倒发生的实际损失,这既是对老人权益的保护,更能使究竟是老人摔倒还是他人撞倒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然而,笔者以为现实情况并非那么乐观。目前"摔倒险"在本质上属于商业保险,而商业保险恐难以承担老人摔倒之重。  相似文献   

5.
舒锐 《法庭内外》2014,(3):31-31
正近日,北京开卖老人意外险。有数据统计,该产品两天售出近7000份,被称为"史上卖得最好的保险"。由于之前多地出现扶摔倒老人遭讹诈的新闻,该保险一经推出即被寄予厚望,希望能解决老人"扶不起"的难题,被不少人解读为"摔倒险"。在理论上,"摔倒险"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移老人因摔倒发生的实际损失,这既是对老人权益的保护,更能使究竟是老人摔倒还是他人撞倒显得并没有那么重要。然而,笔者以为现实情况并非那么乐观。目前"摔倒险"在本质上属于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房山法院窦店法庭,一奶同胞,姐弟六人,为"谁孝顺老人",在法庭上争得面红耳赤。而老人的诉求很简单,子女每周至少保证探望一次。老人称,自己不缺钱,有退休金和医保,但就是孤独寂寞。据了解,由于工厂改制,老人居住的小区里,年轻人都到市区或外地自谋生路,孤独老人越来越多。六年前,该小区就有一位老人写下了"生不如死"遗言后,自缢身亡。(《新京报》11月25日)为了让子女多探望自己,这位83岁的老人不得不将6个子  相似文献   

7.
何牧 《法制与社会》2010,(33):61-62
8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进行审议,对于争议多年的"恶意欠薪罪",在修正案中也得到了回应。对于"恶意欠薪"行为的各种争议,本文将从"恶意欠薪"是否应当入罪,本罪和刑法相关罪名的关系,以及如果入罪的注意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老怀 《江淮法治》2011,(14):12-13
退休后,老人们颐养天年可谓理所当然。 可是,偏偏有一部分老人乐于发挥余热,再找份工作,自愿成为一名“退休打工族”。不少企业也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热衷于聘用退休人员。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退休后打工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遇到劳动纠纷时,劳动部门无法认定“工伤”,法院还有可能驳回诉讼请求……面对一系列的维权困境,他们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9.
劳动关系是目前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劳动合同法》正是调整这一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因而《劳动合同法(草案)》一经公布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上海美商会作为美国在华企业的代表也发表了对草案的意见。本文结合相关的劳动法律理论,对上海美商会关于事实劳关系的意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周亚楠 《中国律师》2012,(11):72-73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即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为强制性规定。劳动合同具体又分为三类,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即为其中的一类。《劳动合同法》对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情形分为三类,即"协商订立"、"应当订立"、"视为订立"。劳动法律作为一部社会法,其本质上有别于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合同法,其内容体现了强烈的国家干预,当然亦不乏意思自治的部分体现。实践中,对"应当订立"与"视为订立"二者之间的涵涉关系及法律后果有不同认识。有观点认为"应当订立",但因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和"视为订立"而未实际补订  相似文献   

11.
退休后,老人们颐养天年可谓理所当然。可是,偏偏有一部分老人乐于发挥余热,再找份工作,自愿成为一名"退休打工族"。不少企业也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热衷于聘用退休人员。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退休后打工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遇到劳动纠纷时,劳动部门无法认定"工伤",法院还有可能驳回诉讼请求……面对一系列的维权困境,法律界人士提醒,如果家有"退休打工族",请一定要签劳务合同,而非劳动合同,以便维权……  相似文献   

12.
1980年,邮电部发行了一枚猴年生肖邮票,在集邮市场被称为"猴票",猴票背景为红色,图案是由著名画家黄永玉绘制的金丝猴。由于是第一枚生肖邮票,图像美观,印刷精致,深受集邮爱好者欢迎,目前,在邮市上单枚猴票价格都上万元。4个骗子以珍邮猴票买卖为诱饵,设计出情节紧凑的"剧情",由骗子们分别出演相应的角色,上演一出出"猴戏",专门骗取老人钱财。日前,经安  相似文献   

13.
正案例回放2013年6月,因家庭琐事困扰,李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表达当时心情不佳的文字。她写道:"躺在床上,扪心自问,自认坚强,不知还能坚持多久,也许快了,泪流满面。无愧良心和天地,此时窗外雷声不断,老天为我在流泪。人在做,天在看!"李女士这条吐槽的微信被同是朋友圈"好友"的某公司老板唐先生看到后评论道:"如果一份工作让人如此悲伤,不做也罢!"随  相似文献   

14.
《检察风云》2011,(3):40
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相似文献   

15.
重典治霾,处罚无上限;规范广告,不能说"疗效"……近日,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广告法修订草案在内的多部法律修订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舆论关注,一方面说明公众知法用法的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立法和修法的民生导向、民意关切。公众关注这些法律,因为它们确实与每个人的权益都息息相关:食品安全法保障的是"舌尖上的安全";大气污染防治法或许能让人少吸入一点PM2.5;而一部细致入微的广告法,既可以换来荧屏前的耳根清净,也能让广告更称职地成为"消费向导"。  相似文献   

16.
刘家安 《中外法学》2006,(2):240-24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在第20章规定了"占有",共设有7个条文。这是我国民事立法第一次系统地对占有制度加以明确规定。在各种物权类型之处单设关于占有之规定,这本身就体现了物权立法向传统民法理论的靠拢,值得称道。然而,《草案》不仅只有6个条文,显然过于简单,而且立法者究竟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占有"并构造其基本规范也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本文拟结合《草案》的相关规定,以占有的概念和性质为中心,就占有制度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而检讨《草案》部分条款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邓光扬 《检察风云》2013,(16):67-69
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检索法院劳动案例,我们会看到,法官们适用原劳动法律法规裁判既往案件中,充分发挥法律智慧,诸多案子中隐含着新法的"雏形",折射着新法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新老年法草案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就是说,引起广泛共鸣的常回家看看,将不再只是一种企盼,还有可能变成法律义务。这个消息引起热烈争议,最主要是痛陈年轻人的无奈以及质疑,用立法手段是否真能收回世道人心?当然,也不乏支持的声音,认为伸张了老人的权利,可以约束不孝子女。这条草案的出台,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最好别成为法律。  相似文献   

19.
《人民调解》2020,(2):51-52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一位名叫Brooks的老人在监狱中度过了50个春秋,获释后只能靠着患有关节炎的双手生存。后因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在墙上刻下"Brooks was here"后,上吊自杀。而现实中的Brooks们面对困境是如何融入社会呢?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司法局给出了答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无缝对接真情在、安置帮教暖人心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20.
现在,一个个神秘的房地产"鬼市",已在夜幕下悄悄开市。可房地产"鬼市"的赃物与贼娃子们卖的赃物不一样,他们大都挂着"政府优质资源"的黄金招牌。如果你看到挂着"政府优质资源"招牌的二手房出售,十有八九为政府官员们急于出手的豪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