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各项要件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规则性、权利性、高度理性和相对性等特征,与法治方式相关的治理方式主要有人治方式和德治方式,而正确理解人治和德治的内涵要区分其字面含义和历史含义。人治的历史含义是指君主专制,字面含义是指依人而治,依人而治容易发展为专制,其危害性远大于法治的缺陷。德治的历史含义为传统儒学之德治,字面含义是指唯德之治,德治无法独自承担国家治理的重任,国家治理的方式应以法治为主,德治辅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心论点: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章在对法治、人治、德治等概念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两个价值层面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作了具体论证。作者认为,在目标价值层面上,法治属于政治文明范畴,德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二者的关系应被视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在手段价值层面上,二者的关系应被视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因此,法治与德治应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 一、旧德治属于传统人治的范畴 一提起以德治国,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德治或毛泽东时代的德治。这两种德治的内容和形式虽有很多不同,但就其主体来看仍都是传统旧德治,属于人治的范畴,它们与法治的基本精神是相悖的,对依法治国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非但无益而且会构成阻碍。因此。要实现以德治国,就必须首先对传统德治加以剖析和反思。传统德治与现代法治的要求有哪些不符?它们所宣扬、所追求的以及实际所达到的社会效果到底怎样?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  相似文献   

4.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毫无疑问,儒家的德治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古代的德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古代的儒家的德治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上,是人治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而“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法治与德治是相互联系的,法治与德治虽然范畴、内涵不同,但二者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从法治与德治的性质和地位看,二者都属于人类文明这个总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6.
人治下的德治与法治下的德治,两者的联系在于其对象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继承性和手段上的共同性;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地位不同、内容不同和治理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7.
人治下的德治与法治下的德治,两者的联系在于其对象上的一致性、内容上的继承性和手段上的共同性;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地位不同、内容不同和治理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全面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要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当前 ,执政党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 ,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本上说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必要性 ,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 ,法治和德治相比应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 ,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 ,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 ;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 ,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 ;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 ,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 ;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 ,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9.
德治和法治不是同一个层次上的概念,从本质上看它们不能并列。能够跟“法治”并列的概念是“人治”。在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并提的时候,首先让人误解的是法治,因为它混淆了”以“和”依“的本质区别,等于把法治又降低到了“以法治国”的水平。同时,“以德治国”也进一步暴露出我们对道德的本质和功能的错误理解。治国的根本原则只能是一个。如果在法治之外再提德治,那么这种德治就只能意味着人治,等于承认和鼓励法外执法。所以我们今后不宜再提以德治国,而要提“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林瑞英 《探索》2001,(4):91-94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联系的当代相对最好的治国方式,其根本标志就在于"法律至上"权威地位的确立.法治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这对任何法治社会来说都概莫能外,但这并不是我们党强调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党之所以在强调法治的同时,把"德"也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主要是基于我们预定实现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伟目标决定的;当然,也还同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有关.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有其特定的含义.对之有了正确理解后就会明白强调德治,不可能"干扰"和"影响"法治,更不意味着要回复到人治的老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