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史文苑》2010,(10):F0002-F0002
鹰潭是赣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下,举行了威震赣东北的贵(溪)余(江)万(年)暴动,亦是赣东北红十军与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会师地。  相似文献   

2.
鹰潭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承要组成部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下,举行了威震赣东北的贵(溪)余(江)万(年)暴动,亦是赣东北红十军与中央红军第三军团会师地。  相似文献   

3.
张斌 《党史文苑》2008,(5):16-19
1935年,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方志敏英勇牺牲,赣东北人民为革命付出了沉痛代价。继方志敏后的一代赣东北人并没有消沉,为中国革命继续做着伟大的贡献。1949年,赣东北的几千知识青年,为了理想和革命,为了贵州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开发建设,他们西进贵州扎根乌江苗岭,艰苦奋斗,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贵州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4.
邓涛 《党史纵览》2015,(2):32-36
<正>1928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在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后,依靠群众,积极扩大革命根据地,壮大武装力量,并于1930年打通了赣东北根据地与闽北根据地的联系,遵照中央指示,将两块根据地合并,成立赣东北省委和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以后改称闽浙赣省委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成立了革命政权后,方志敏意识到,建立了自己的苏维埃政府,这个世界已经是我们的了,现在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都归我们自己所有,吃的东西、穿的衣服、住的房屋,虽不能说是  相似文献   

5.
1927年,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驱领导了震惊周围数省的弋横起义,为建立赣东北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1931年初,中共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横峰葛源镇成立。1932年底,经中央批准,赣东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中共徽州工委(后改为皖南特委)及其所属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从而构成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纵横约50个  相似文献   

6.
以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赣东北苏区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根据地的商业贸易,鼓励和动员苏区内外的商人,积极开展商业贸易活动,想方设法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保证了红军的粮食、服装及军需品的供应,缓解了苏区军民的生活困难,红色商人们为苏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邵式平都是老一辈革命家。两个人都是搞农民运动出身,早年毛泽东与朱徳在井冈山,而方志敏、邵式平则在赣东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33年初,蒋介石不甘心3次"围剿"失败,又调集30多个师的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这年1  相似文献   

8.
樊宾 《党史文苑》2009,(8):11-14
以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赣东北苏区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根据地的商业贸易,鼓励和动员苏区内外的商人,积极开展商业贸易活动,想方设法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保证了红军的粮食、服装及军需品的供应,缓解了苏区军民的生活困难,红色商人们为苏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邵式平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及红十军的主要创始人、领导人之一,曾任赣东北军委主席、闽浙赣军委主席、红十军政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赣省军区司令员、中共闽赣省委书记等职,对赣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黄如松 《党史文苑》2009,(12):46-47
江西老表都知道,江西省弋阳县出了个方志敏。方志敏是赣东北苏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曾称赞“赣东北的同志有很好的创造”。在极其艰苦和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创建苏区银行,发展金融事业,支援革命战争,便是“赣东北的同志”伟大创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梅宏 《党史文苑》2010,(1):26-27
邵式平1900年1月27、日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1916年入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92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入团,同年转为共产党员。1926年回弋阳、横峰地区领导农民运动。1928年1月与方志敏、黄道领导弋(阳)横(峰)暴动,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冬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员、军委书记、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12.
闽浙皖赣(又称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共产党人领导四省边区人民创建的,纵横约50个县.它曾荣获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毛泽东在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称赞“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很好的创造”.这块苏区,当年在税收工作方面也是有很好创造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苏维埃财政和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为苏维埃政权建设和革命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武夷山大安村,流传着一个彭德怀与挑夫的动人故事。这位当年的挑夫名叫暨财生,生于1918年,是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人。土地革命时期,大安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打造的赣东北苏区的一处亮点,后为中央苏区一部分。1933年1月,15岁的暨财生参加了红军。不久,暨财生和闽北25名红军战士一起被抽调  相似文献   

14.
正苏区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局部执政的实验田。由方志敏、邵式平、黄道领导创建的闽浙皖赣苏区(又称赣东北或闽浙赣苏区),在中华苏维埃运动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先后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坚强的苏维埃阵地",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被誉称为"苏维埃模范省",并授予其"苏维埃模范省"的光荣称号。毛泽东同志指出:"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贵州》2011,(25):71-7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4,(11):34-34
方志敏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他英勇就义时只有36岁。虽然方志敏同志的一生很短暂,他的许多抱负和才华都来不及施展,但他在党史上的重要贡献却是不可忽视和磨灭的。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文苑》2011,(23):58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赣东北省委、省苏成立80周年,在全国范围内宣传伟大的方志敏精神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光荣历史,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和中共横峰县委、县政府于11月29日在横峰联合召开"方志敏精神与执政党的建设"学术研讨会。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8.
1935年,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方志敏英勇牺牲,赣东北人民为革命付出了沉痛代价。继方志敏后的一代赣东北人并没有消沉,为中国革命继续做着伟大的贡献。1949年,赣东北的几千知识青年,为了理想和革命,为了贵州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开发建设,他们西进贵州扎根乌江苗岭,艰苦奋斗,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方志敏式”的赣东北——闽浙赣——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并为1934年1、2月间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优秀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率先在苏区的策源地和中心区域——赣东北建立起坚强的共产党组织.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并逐步扩展到闽浙皖赣边区.党组织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苏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与此同时,党组织还积极慎重地发展到白区.苏区鼎盛时期,赣东北的共产党支部发展到972个,党员达17375人(未含闽北、浙西、皖南数)在“左”倾错误领导者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赣东北的共产党人,依然坚守共产主义信念,格守入党誓言,高举红旗,或随中央红军长征,或游击于闽浙皖赣山区,继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转战大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闽浙赣苏区的廉政建设是在以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在极端困难的斗争环境中,团结和领导苏区人民不畏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