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一段饱含深情的开场白,拉开了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的序幕。700多名中外记者,再次见证了一位大国总理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感情,强烈感受着中国领导人忧患意识背后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2.
话语新闻     
“我们这个民族在历史上灾难太深重了,这就培育了我们的忧患意识、生存意志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我们这个国家太大,问题太多,太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这个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定信心、永远奋斗。”———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在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浙江要重点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大问题,尽心竭力把为民办实事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当代广西》2011,(6):28
"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又要树立信心,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3月14日上午10时许,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温家宝总理清晰有力的声音再次响起,现场近千名中外记者凝神静听……  相似文献   

4.
妙语     
《时事报告》2011,(4):5-5
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但对于管好通胀预期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这样说。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科学》2008,(2):2-3
这几年,每次全国“两会”闭幕后的总理答中外记者问,都是关注中国问题的人们必看的“压轴戏”,它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善于倾听民意、时时关注民生、积极践行民主的“平民总理”的形象,而且表现了中国政治生活越来越开放的姿态。透过温总理的庄严承诺和精警妙语,我们看到了新一届政府为了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有理由对新一届政府充满期待,因为这是春天的声音,春天总是令人充满希望的季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轲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一个人,在忧患环境中往往能顽强生存下来,而安乐的环境却导致了死亡。这是何因何故呢?我国古老而常新的一门学问———易学号称“忧患之学”,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发展史,易学和儒学的忧患生死观与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工程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忧患是民族生存的动力源。再塑民族之魂必须从忧…  相似文献   

7.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朱钅容基总理等答中外记者问[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今天举行记者招待会,大会新闻发言人曾建徽邀请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钅容基和副总理李岚清、钱其琛、吴邦国、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朱钅容...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黄菊、吴仪、曾培炎、回良玉,18日上午应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姜恩柱的邀请,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温家宝总理首先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各位副总  相似文献   

9.
士大夫阶层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精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历史上一些积极有为的士大夫,往往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谱写了一曲曲忧困忧民的爱国主义颂歌。士大夫忧患意识,同我们整个巾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存在着总体上的一致性,当代中国公务员,各级党政群团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继承我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20,(11)
正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记者会采用网络视频形式进行。16时7分,李克强总理在发布会主持人张业遂介绍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李克强总理说:"首先感谢媒体的朋友们在特殊的时期,而且克服了特殊的困难,对中国的两会进行报道。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用视频连线的形式开记者会,我想这个距离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时间有限,请大家提问。"路透社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造成  相似文献   

11.
士大夫阶层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精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历史上一些积极有为的士大夫,往往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谱写了一曲曲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颂歌。士大夫忧患意识,同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存在着总体上的一致性。当代中国公务员,各级党政群团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继承我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士大夫忧患意识中汲取营养,增强报效祖国、强我中华的历史使命感。江泽民同志曾郑重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他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似文献   

12.
所谓忧患意识,是指人们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以理性的。富有远见的眼光和戒惧沉毅的心情对待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是在充分估计前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前瞻意识,反映了对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强烈关注。胡主席强调指出:“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这是对部队建设特点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加强部队建设必须贯彻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3月14日10点许,刚参加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位于大会堂三楼的金色大厅,如约与中外记者会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已成为他任总理以来的一项固定活动,而对于参加“两会”报道的三千多名媒体记者来说,这一刻也最为他们期待。  相似文献   

14.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大会发言人张业遂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参加。李克强总理向中外记者介绍了各位副总理,并对大家表示感谢,欢迎大家提问。彭博社记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成功使数亿人脱贫。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我们认为中国改革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朱镕基在他当选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面对六百多名中外记者非常动情又非常坚定地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并宣布国家成立了一个“国家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他亲自任组长,第一副总理李岚清任副组长,这向世界昭示,我国科学与教育的又一个春天来到了。科教兴国,这既是一项光荣使命,又是一付千斤重担,21世纪的大门已近在咫尺了,作为公安战线的高等学府,应以何种姿态把怎样的一个公安教育带到21世纪,这是我们每一个公安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一、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21世纪需要…  相似文献   

16.
<正> 忧患意识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是在民族和国家多事之秋中生发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困患的警觉和力图消除、缓解这种困患的强烈责任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忧患意识的传统。并把当代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忧患意识?(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忧患意识。(2)批判性与建设性统一的忧患意识。(3)自省心与自信心结合的忧患意识。(4)知识分子与全国人民共识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2010,(10):24-24
温家宝总理谈话体现了我们对台方针的一贯立场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纽约和记者座谈时,就回应台湾要求大陆撤除导弹的问题,表示这个问题将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西》2007,(3):5-5
纪律对领导干部个人而言。是挡在悬崖边上的一道护栏,是一种关爱和保护。要用纪律这把“快刀”狠刹歪风邪气,没有这个狠劲。不下这个决心,教育就很难有说服力,制度就很难有约束力,监督就很难有震慑力。  相似文献   

19.
生命礼赘     
冷梦 《前进论坛》2008,(7):61-62
记下这段文字是想说:一个民族成熟了。 灾难让总理走进了人民的心里,是因为总理用他对百姓的深爱和大爱感动和温暖了苍生。感谢新闻工作者,感谢他们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感人的瞬间,并且把它们定格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和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温家宝在地震发生后5个小时,就赶到了灾区,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创造》2008,(4):5-5
不久前,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四位副总理,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温总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这就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需要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如果说前者是因的话,后者就是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