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产生,富有深厚的时代特点。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因女性所处的时代、地位、身份不同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而有所差异,千篇一律公式化的择偶标准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葛清溪 《侨园》2011,(11):44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七月七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中,自发形成的择偶盛会。其主要内容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  相似文献   

3.
李艳艳 《学理论》2012,(28):88-89
择偶作为适龄男女双方选择自身结婚对象的过程,是个体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是缔结婚姻、成立家庭乃至繁衍人类的前提,也是影响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以2000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角度综合叙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有关择偶标准问题的研究状况,对择偶标准研究在研究主题、对象、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本研究描述当代中国青年的择偶标准、行为和观念的现状及其变迁特点.理论讨论围绕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同类婚假设"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似性原则"展开,在对西方理论以实证资料进行检验的基础上,探索当代青年择偶及性别偏好的本土化模式.研究发现,择偶双方的相似相容以塑就幸福稳定的婚姻是择偶标准的主旋律;但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两性资源交换模式依然留存,并出现一些新的特征;同时,择偶标准中对社会地位的相似性和同类婚的偏好相应弱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电视征婚节目的一次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观众对电视征婚的态度和对电视征婚节目的看法.笔者认为当前社会择偶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择偶心态更加轻松,反映出人们择偶观念的开放性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武汉地区大学生的择偶标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我们最近在武汉进行了一次题为“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调查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大学生择偶的标准考察,(2)对大学生择偶标准的取向作出合理的理论解释。(3)就其择偶标准作比较研究,包括群体内的比较和群体间的比较。 调查的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理  相似文献   

7.
杨宏源 《学理论》2013,(8):61-62
择偶是构建婚姻家庭的最重要前提;而在当今社会,公众选择配偶都会持有特定的标准体系、具体规则,无规则、无差异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以征婚广告为切入点,研究人们的择偶标准,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以此为视角,对我国当代社会公众择偶标准性别分层作粗浅研究。  相似文献   

8.
文芳 《各界》2008,(2):24
1912年底,章太炎44岁丧偶,众人为他提亲,问他择偶的条件.他却是疯话连篇:   "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相似文献   

9.
择偶观指的是人们对择偶问題的看法和态度。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什么时候择偶?即理想的谈恋爱和结婚年龄问題。这个问題上的两种对立观点是早恋早婚观和晚恋晚婚观。②求什么样的偶?即配偶的理想模式问題,这又可分为求偶的相对标准和求偶的价值定向问題。前者指的是,对于同一标准,男女之间谁高谁低的问题。例如,在年龄上,一般倾向于男大女小。这种男大女小就是择偶年龄上的相对标准。后者指的是择偶标准上的价值观,如有人以德为主,有人以经济地位为主等等。③以什么样的方式求偶。有人主张自由恋爱,有人主张由媒人来牵线搭桥,有人主张遵从父母之命。下面,我们依此顺序来依次分析择偶观的三个方面。我国早婚早恋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37名19-29岁之间的未婚男性为被试,探讨了他们在信息板上作出择偶决策时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结果显示:男性择偶时优先考虑的线索依次是价值观、性格、健康状况、品德、外貌,而对候选人是否有恋爱经历并不重视;被试在信息板上间接表现出的线索及线索方向性偏好与主观评估的线索及线索方向性偏好并不完全一致;男性选择价值观、品德、健康状况、性格与自己相似的女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在任务较简单和复杂情况下,男性在择偶时倾向于运用启发式的信息加工方式,而在任务中等难度情况下,则倾向于运用复杂式的信息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1.
论自由择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择偶自由和自由择偶的区分出发 ,剖析了影响自由择偶的诸多变数 ,并进一步指出了婚姻生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344位男嘉宾的个人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男性择偶问题。研究发现,在自身条件中,除了年龄、职业、地区外,提及频数较多的依次为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经济条件、学历、能力才干,即偏重精神因素和经济因素。在对配偶的要求中,男性提及频数较多的依次为性格脾气、双方相容互补、相貌、思想品德、身材,即择偶标准向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回归。本文还讨论了以80后为主体的男性择偶标准的四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金灿灿 《青年研究》2006,13(2):20-25
本文分析两国男女大学生择偶的异同,发现大学生总体择偶特点为注重精神因素,看轻物质因素,倾向于自身和对方资源互补;男女择偶模式仍然呈现传统的“男高女低”的趋势;韩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在意家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阳 《学理论》2015,(6):71-75
通过对辽宁省五所高校女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国产家庭伦理剧对女大学生择偶观的影响。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家庭伦理剧的概念界定、分类和发展脉络,并讨论了概念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其次,通过对已有女性择偶观研究的梳理,重新在性观念、择偶标准、女性权利意识及对婚姻生活看法四个维度上界定了女大学生的择偶观。最后,基于对女大学生家庭伦理剧观看状况和择偶观的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研究以上海和成都800位20-30岁未婚青年的样本资料,分结识途径、择偶的社会网络、父母的作用和恋爱方式四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转型期青年择偶过程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6.
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该文以 1 989年以来发表在《青年研究》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 ,综合叙述了我国近十余年来青年择偶标准研究的现状 ,并分析了在研究的对象、方法、指标体系和内容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婚姻与性的态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就大学生择偶条件、对婚姻与性的态度和行为等在厦门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 ,并就此考察了大学生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上的年龄是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概念,它既有生理含义,也包括心理成长过程,还标志着个体对社会价值的内化程度。人类婚姻制度产生以来,年龄就成为男女婚配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尤其在决定青年择偶价值取向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驻沿海部队16个单位486名青年官兵的调查发现,沿海部队青年择偶难的问题逐渐突出。作者就此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北京青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社会参与意识、职业评价与流动意向、闲暇生活、婚恋观与择偶方式、成长环境与共青团工作诸方面对新世纪青年的现状进行调查 ,企图描述和勾画出北京青年的世纪精神、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