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协商论坛》2011,(11):29-30
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文化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是高技术化和高文化化的统一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2.
李云峰 《桂海论丛》2006,22(1):40-42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社会生产是全面的,是一个多重矛盾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建立在全面生产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论,它要求社会应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最高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生产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产业金融为研究对象,意在为产业金融提供基于分工理论框架的理论基础,提出分工差异与产品公度的矛盾,是货币产生的原因;产业创新从潜在信息物化为现实生产系统所需要素的规模与社会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矛盾,是产业融资产生的原因;产业分工后产生的产业分立和产业间非标准依赖,是产业金融产生的现实基础.并提出产业金融的功能在于促使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转化为生产系统和维持产业生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产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上有必要、也有可能选择走低碳生态发展之路。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应该从经济发展、能源利用、城市建设、社会消费、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进行战略谋划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5.
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信息事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区别、衡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标志和标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扩大规模的基础;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6.
叶玺 《创造》2015,(8):32-35
<正>云南基础设施、社会和民生事业等历史欠账多,有大量的投资需求,内需和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回调——大背景之下,2015年云南面临的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在新常态下,云南省与全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不同是发展阶段和发展基础的不同。云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回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我  相似文献   

7.
正5G的广泛应用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还正在将中国经验向世界传播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我们认为应当从技术创新、人才、产业链以及推进社会改革和完善法制环境等方面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我国产业升级换代尤其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建议:一、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起到带动经济发展作用;在运营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4,(2)
<正>发展绿色产业关系到经济结构转型和未来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从国际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内容。从国内看,党中央各次会议都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满足我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为此,江苏2013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产业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论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锋 《新东方》2002,11(5):62-66
文明是在产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最先出现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产业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人类社会迎来了工业文明;进入产业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以后,生态文明将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0.
李忠伟 《前沿》2012,(7):91-92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存在能源结构欠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层次较低,工业结构重型化等方面的障碍,因此,调整能源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创新能力,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前,医疗卫生保健产业已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产业之一。在过去的20世纪里,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征服了大多数烈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但是,新的问题已迫在眉睫,当今人类社会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失调、老龄化时代来临、医学模式发生改变,癌  相似文献   

12.
<正>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贵港市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自主创新,推动存量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实现"主导产业成集群、传统产业大升级、新兴产业有突破、现代  相似文献   

13.
2010年2月21日,浙江省开展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正式列为国家发改委改革联系点,浙江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进入到了上下联动、全面实施的新阶段。浙江省11个地级市和义乌市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改革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调整  相似文献   

14.
吕薇 《政策瞭望》2012,(8):51-52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物联网产业发展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当前物联网产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哪些新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推动信息社会发展,提出建设"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并将其作为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出台相关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正>绍政办发〔2015〕5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为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设立政府产业基金的意见》(浙政发〔2015〕11号)和《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规范政府产业基金运作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浙财企〔2015〕70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设立政府产业  相似文献   

16.
重要言论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革命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的基础作用愈益突出。  相似文献   

17.
朱书刚 《前进论坛》2010,(11):23-24
<正>新能源产业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今年召开的"两会"都以倡导新能源及低碳经济为看点。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协商论坛》2012,(5):16-17
自主创新体系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制基础和机制保障。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正>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创新发展方式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方式的新征程",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科学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总结中国发展进程,向世人宣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开启新征程,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中国信心,为世界经济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新时期,对于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维护困难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办法》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办法》应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一、经济发展与社会救助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救助相辅相成。经济发展是实施社会救助的基础,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物质和财力支撑;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制度安排。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期。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