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代党员》2006,(8):74-74
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公司自2000年组建以来,经过“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已经在推进企业改革改制,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实施扶优扶强的企业发展战略等改革、调整和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回顾重庆当年率先在流通领域推行的“四放开”改革,意义深远,这项改革在重庆商业和全国商业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带动作用。l991年,在面临市场疲软、国合商业出现萎缩的形势下,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以放开国合商业企业的经营、价格、分配、用工为内容的“四放开”改革。这项改革在重庆由11个试点企业迅速推广到90%的商业企业及其他一些行业。全国2O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负责同志纷纷前来考察学习。l991年11月,在全国搞活国合商业座谈会上,田纪云副总理充分肯定了重庆这项改革,他说“重庆在当前这种环境下搞‘四放开’真了不起!你们能够这么冲破,对全国都是一个贡献!是立了一个大功!”。这项改革后来正式被国家体委和商业部推向全国。重庆商业“四放开”改革,拉开了我国第二次流通体制改革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陈振一 《唯实》2006,(1):32-35
“行政性分权”、“放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取得过某些效果。由于没有触及企业制度的本质,所以,最终都没有能够使企业恢复生机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法学角度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当代党员》2011,(3):14-17
“五个重庆”、“唱读讲传”、“打黑除恶”、“民生十条”、“户籍改革”、“房产税”……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重庆热词,频频出现在国内外主流媒体上。阔步前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庆,正成为国内外媒体观察中国变革的重要窗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登《渝外媒体评述重庆热词》,汇聚各方意见,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促进共同富裕,是解决当前中国内部矛盾的良方。重庆已经看到了两极分化带来的问题,正在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重庆提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找准了发展的症结所在。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建设、扶持微型企业发展……重庆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系统性的,并且十分有力,尤其是扶持微型企业的措施,尤为难得。只要扶持微型企业的政策得到落实,全民共富将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6.
1998年长春市打了一场卓有成效的企业改革攻坚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重点总结分析了其中主要的七种做法:实施战略调整,优化资本结构;抓好企业脱困,增强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的发展活力;突出产权改革,促进中小企业转机建制;超常规运作,攻克企业改制中的难点;把改制与经营紧密融合,以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建立“推进体系”,促进企业改革的深化;“三重并进”,有效推进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7.
猛萍 《红岩春秋》2008,(6):24-25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日子里,刘谷音作为重庆这座改革试点城市的探路人之一,为企业改革破局,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为那段改革艰难时期企业家群体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8.
我市的一些民营企业主一直有“怕”的思想。怕什么,怕政府有的部门的“J、Q、K”:先引你上“钩”,如果不行,就用各种方式“诓”企业,一旦企业投资,便施“卡”招。 市委书记汪洋最近指出,要打“鬼”,打阻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落后观念的“鬼”,打一些机关部门缺乏服务意识的“鬼”。他说,只有打掉了这些“鬼”,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为重庆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在自身任务、工作内容,还是在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对象等方面都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形势下要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果.就必须强调创新,以创新激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活力。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中,一批原中央和省属骨干企业下放重庆,一段时间重庆笑声不断。但这批企业同原重庆地方企业一样,都带着旧体制造成的伤痛,生产潜能受到压抑。因此,笑声过后,重庆市委在中央直接支持和指导下,用改革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率领这支新的企业军团进行了一场走向市场的大规模战略转移,最终成就了重庆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本文资料翔实,情节生动,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完善重庆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殚精竭虑、奋发努力的风貌,栩栩如生,读来亲切感人。从文中展示的当年这场战咯转移中,还能看到眼下一些重庆支柱产业的酝酿和萌芽过程。  相似文献   

11.
余次 《当代党员》2009,(1):18-18
海外抄底,金融风暴下渝企“走出去”的重要手段,正悄然从重庆的制造企业向地产开发企业延伸。2008年9月,天气转凉,钰鑫集团董事长尹兴明不断往返于澳大利亚和重庆之间,心里却一团火热。  相似文献   

12.
袁应 《当代党员》2012,(3):21-22
近年来,重庆林权改革的“三把钥匙”,打开了农民以林致富之锁。  相似文献   

13.
熊莉萍 《共产党人》2005,(23):39-40
有企业界人士提出“最有效的竞争是创新,最大的竞争是人才,最高的竞争是文化”,从这里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改革试验,重庆热潮涌动;先行先试,企业悄然前行。美心集团和建工集团从去年开始,已悄然从城市转身走向乡村,去探寻一条城乡统筹的新路子,那么这条路上有什么不同的风景呢?  相似文献   

15.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后如何把改革引向城市和企业,成了深化改革的重点议题。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在这个背景下,中央在错综复杂的行政和经济关系中,打破常规,确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选取重庆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由此,启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本刊推出这篇文章,将重庆计划单列的台前幕后细细道来,读者会从中更清楚了解中央对重庆的期望,以及重庆对全国改革开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当代党员》2006,(9):73-73
重庆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十五”期间,重庆移动全体员工紧紧国围绕“争创世界一流通信企业”的战略目标,弘扬“改革创新,只争朝夕,艰苦创业,团队合作”的企业精神,大力实施“服务与业务领先”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7.
“大面积亏损”,这是直辖之初重庆国有企业之“痛”。“7个一批”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让国有企业成功突围;国资委长袖善舞,“渝富模式”和“重庆模式”使重庆国企轻装上阵、集团作战,重庆国企再创辉煌:2006年重庆工业利润跃升为155亿元,10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风暴肆虐的“寒冬”,企业将何去何从,是弄潮是呛水还是掉队?有经济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抵御金融风暴,企业要“抱团过冬”,更要“自我救赎”。重庆一些企业靠着敏锐的洞察力,坚毅的创新力,在“寒冬”里逆市前行:——三温暖从海外市场敏锐地洞察到了金融危机,提前穿上“防寒服”,大力开发适合国外市场需要的产品,正蓄势待发,扬帆远航。  相似文献   

19.
吕琦 《当代党员》2014,(8):34-35
2014年盛夏,四川省广安市滨江路夜宵一条街生意火爆。路边停车位上,随处可见牌照为渝A、渝B的小轿车。重庆人已习惯把这里当成“后花园”——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70%的企业来自重庆;广安农业产业园。80%的产品销往重庆……从政府合作迈向企业合作,成就了“渝广合作”这样一个经典样本。2008年9月12日,渝广签订《广安重庆经贸合作备忘录》。  相似文献   

20.
江西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涉及面广,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情况十分复杂,改革工作量之大、触及矛盾之多、处理遗留问题之难甚于前两年的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但江西硬生生地将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近日,来自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的消息说:我省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顺利完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截至5月底,共有1779户企业完成改制,安置在职职工34.91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