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的世界霸主英国,希望借战争机会重建其霸权地位,并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展开了对战后世界秩序的规划。但英美双方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存在根本性分歧,两国因而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最终,由于严重的国力衰退和战事的实际进展,英国的构想大部分未能实现,美国主导了战后世界秩序的建设。英国的战后世界秩序构想方案,反映了其国家领导集体长期以来的全球治理思想与实践,均受到殖民帝国主义理念的深深毒害。其在二战中所提出的战后秩序设计仍保有战前殖民帝国主义的浓重色彩,毫不顾及民族自决原则,彻底违逆人类进步发展的时代大潮。  相似文献   

2.
庄斌  李桂峰 《人民论坛》2011,(7):228-229
"多米诺骨牌"理论是战后美国遏制理论的延伸,是美国干涉越南事务的指导性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是艾森豪威尔在阐述印度支那在美国遏制战略中的战略重要性时提出来的。但是,追根溯源,"多米诺骨牌理论"则是战后美国政府领导人反共主义思想、地缘政治观和二战教训错误反思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霸权秩序还是民主秩序 2003年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美国强行发动伊拉克战争,它是美国霸权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划时代标志.围绕伊拉克问题在战前战后进行的一系列国际斗争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含义和影响,而建立什么样的世界秩序则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际秩序观是一国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理念指引,反映了一国政府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态度、立场以及对理想国际秩序的主张和愿景。作为权力、制度和观念因素共同作用的起点,国家身份认知对本国的国际秩序观塑造有内在建构的影响。本文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不仅强调自身“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大国”的内生身份认知,还在与国际社会的积极互动中确立了“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式改革者”的社会身份认知。这两类身份认知通过国内和国际层次影响着中国政府对国家利益的主观认知和界定,进而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立场以及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理想国际秩序主张与愿景。  相似文献   

5.
卫灵 《人民论坛》2022,(7):111-115
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始终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也始终在探索和追求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讲话,对第三世界国家争取主权平等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国际体系向着有利于维护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不仅有利于战后总体和平的维护,更有利于捍卫亚太地区的和平秩序;也为国际秩序的变革、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阐明了调整国际秩序的法制化途径,提出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戴秋菊  康银平 《湖湘论坛》2007,20(3):106-107
通过列举美国高校学生观和学生事物观,并对中美两国学生工作的现状对比,在比较中找出中美两国高校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异同点,借鉴美国高校管理经验,然后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哲学史上,对正义本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自由、平等、公平、安全、效率、美德、交往权利、与生产方式的适应等方面,但鲜有专门从秩序的角度梳理和规范正义的实质。本文从神话朴素秩序正义观、宇宙论秩序正义观、理性秩序正义观、法定秩序正义观、神义秩序正义观等角度对秩序正义做了梳理,并认为秩序是自正义产生以来就具有的基本价值,或者说,保证社会的秩序是正义的底线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 美国曾是英国殖民地,也曾是一个弱小挨打的发展中国家。美国独立后的几十年中,英国仍肆意拦截美国的舰船,掠夺物资,打死、打伤和劫持美国船员,煽动印第安人暴动,在美国制造内乱。英国的挑衅导致两国在1812年重新开战。开战后,美国不堪一击,英军很快占领了华盛顿,纵火焚烧了白宫和市内其他建筑。  相似文献   

9.
汪小平 《台声》2001,(3):41-42
时间追溯到 1942年,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当时国内各界掀起了一股废除不平等条约和要求战后收复中国领土的呼声。出于打败日本的共同需要,美国和英国在废约上表现慷慨。通过中国政府努力, 1942年底,基本上废除了强加在中国头上 100多年的不平等条约。同样,在有关战后收回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交涉中(特别是东北和台湾),美英也表现出支持的态度。但是也有一些美国人的言论使中国人感到愤怒和不安。   1942年 8月,美国《幸福》、《生活》、《时代》三大杂志的编辑人共同组织的一个关于战后和平方案问题研究委员会,印行随…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把赵树理研究与战后日本知识界的战争悔恨和对中国的负罪意识相结合,与美国高压占领政策导致的赤色清洗产生共鸣,用异质的赵树理文学反省日本的中国观与亚洲观,用赵树理文学异质的现代性重建战后日本国民文学,试图拯救日本民族意识。他们的研究根源于生活和时代,反思知识分子命运,追问革命与文学的内在可能性,既面对外在严酷环境,又直面内心惨烈挣扎,在反省与批判中重建自我,在学术研究中投进整个生命的精神力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薛亚梅  洪文婷 《前沿》2008,(11):19-21
国际关系理论发端于对国际秩序的追问和探寻,构建国际秩序理论模式是每一种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规范性价值追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谱系包括两个发展脉络: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国际秩序观: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如果将和谐世界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相对接,可以说,和谐世界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谱系的综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9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向全国发表的讲话中表示,他将向国会要求870亿美元的财政拨款,以保证美军未来一年内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国各项军事行动及战后重建行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他还认为,联合国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美国提出的伊拉克问题新决  相似文献   

13.
傅小强 《时事报告》2014,(11):28-29
中国可以在美国正努力构建的打击“伊斯兰国”反恐联盟和中国打击“东突”的反恐国际阵线中寻找交集,以我为主,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以“伊斯兰国”崛起为标志,2014年的国际恐怖新生态大体成型。战后的伊拉克和叙利亚成为中东恐怖大本营和策源地。美国迫于形势,结合中东战略调整反恐政策,出台针对“伊斯兰国”的新战略,加紧筹建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反恐新阵线。中国可以顺势而为,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严防新一轮国际恐怖威胁冲击中国。  相似文献   

14.
张焕利 《时事报告》2012,(11):66-67
日本非法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的行为,其实并非简单一场“闹剧”,而是蓄谋巳久的。日本多届政府很早就想把钓鱼岛“国有化”,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这次,日本政府借机公然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国际法效力,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公开挑战。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制定对日战略的基础之一,就是通过美日联盟来保障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美国这一决策始于战后《旧金山和约》的对日安排,其次是《美日安保条约》的签署。60多年来,美国的亚洲战略始终紧锁着“把日本变成美国的附庸”这一设想,其目标是“使日本在战略和行为上与美国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许以民  王艳华 《传承》2008,(20):122-123
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趋向、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状况及作用、日本国内的日中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的现状、日本国内的国际战略思维和美国因素等五个方面的原因致使了两国政治关系发展明显滞后,并日益趋冷,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亚洲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就经济实力的现状、潜力及发展趋势看,在21世纪世界多极经济格局中,美、日、德、俄将构成主要的四大部分。 世界经济的三大极——美、日、德 日、德的迅速崛起,使战后初期开始的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在70年代被打破,美、日、德三极格局开始出现。80年代以来,三极格局由美国占有较大优势向均势方向迈出显著一步。这种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指标的变化中显示出来。从国民生产总值看,美国固然一直占世界首位,但从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25.9%下降至21.5%,  相似文献   

17.
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发展趋向、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状况及作用、日本国内的日中友好团体和友好人士的现状、日本国内的国际战略思维和美国因素等五个方面的原因致使了两国政治关系发展明显滞后,并日益趋冷,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外交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亚洲及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战后欧盟的发展给人印象深刻.二战中的法德两国能够抛弃前嫌,加强合作共建欧洲,取决于多种因素.既有欧洲国家自身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冷战提供的特殊的有利环境.其中美国因素尤为重要.而战后东亚未能形成与欧盟类似的和解与合作机制,除日本对二战历史的认识尚未与其余国家达成一致外,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也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东亚的合作和一体化的问题,只能通过相关各方拿出诚意,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正>80年前,巍然屹立数千年之久的埃及金字塔见证了一段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伟大历史事件。1943年11月下旬,世界反法西斯主要盟国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元首齐聚开罗举行高峰会议,会后三国政府于12月发表著名的《开罗宣言》。开罗会议及其通过并发表的《开罗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对于加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构建战后世界秩序特别是战后亚太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历史意义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20.
贾蓓蓓 《传承》2011,(11):4-5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日本士兵中广泛流传"拒绝投降论"和"俘虏否定观",所以战场上很少有日本士兵主动投降。随着抗战的持续,被共产党俘获的日军逐渐增多。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对日俘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功地促使了日军俘虏从帝国军人到反战勇士的转变,不仅有效地瓦解和削弱了敌军,也为战后中日两国的友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