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56年9月,毛泽东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说,他在见到斯大林之前,从感情上讲他对斯大林就不怎么样。这是为什么?除了斯大林个人性格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犯过错误。这不仅仅是指王明问题,抗战胜利后,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做的一些事情仍然使毛泽东感到不满。1945年8月,斯大林发来一封电报,毛泽东说斯大林“不让我们革命”;1949年1月,斯大林发来另一封电报,毛泽东说斯大林想搞“南北朝”1945年8月20日,苏联红军驻延安情报组给毛泽东转来一封密电,落款用的是“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当然,谁都知道它出自…  相似文献   

2.
    
"铁托是块铁"——不少年龄稍长一点的人都记得毛泽东曾这样赞赏过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这个超越世界政治的人。说他超越世界政治,是因为当时世界上横着两大集团,苏联和美国,其他国家都像磁铁一样跟随这势不两立的南北两极。然而,铁托既不屑于参加美国的圈子,也不屑于参加苏联的圈子,铁托和他的南斯拉夫表示:走自己的路,不结盟!  相似文献   

3.
南斯拉夫曾是社会主义大国,但是中国和南斯拉夫两国领导人在对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出现过分歧。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毛泽东曾四次批判了铁托,最终认为铁托在南斯拉夫复辟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真正用意之二但是,毛泽东评曹操的用意,并非仅此而止。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对此,也必须结合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问题来分析。斯大林生前支持过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有过功劳”,(周恩来1956年7月8日接见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谈话,见《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第153页)也为发展中苏两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过贡献。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也有过损害”。(同上)“斯大林很不相信”中国人,(《毛泽东外交文选》第23页)“中国人被看作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民族。”(同上)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一些旧账,主要是:“斯大林支持王明…  相似文献   

5.
政治家本身的幽默感很重要,一般说来,他们都比较严肃,但也有例外.赫鲁晓夫就喜欢开玩笑.有一次,他访问南斯拉夫,铁托在一些高级官员的伴随下迎接他.一名高级官员突然提出挑衅性问题,他对赫鲁晓夫说:“俄国和斯大林对我们干了许多坏事,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相信俄国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冷场片刻之后,赫鲁晓夫走到说这番话的高级官员身边,拍着他的肩膀对铁托说:“铁托同志,如果你想叫谈判失败,就任命这个人担任谈判代表团团长.”引起一片笑声.在笑声中,紧张气氛缓和了.  相似文献   

6.
    
“铁托是块铁”——不少年龄稍长一点的人都记得毛泽东曾这样赞赏过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这个超越世界政治的人。说他超越世界政治。是因为当时世界上横着两大集团,苏联和美国。其他国家都像磁铁一样跟随这势不两立的南北两极。然而,铁托既不屑于参加美国的圈子,也不屑干参加苏联的圈子,铁托和他的南斯拉夫表示:走自己的路。不结盟!  相似文献   

7.
关于斯大林在解放战争后期是否劝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对1994年公布的斯大林和毛泽东在1949年1月间往来的电报,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解读。通过对"划江而治"的源起以及斯大林和毛泽东之间往来电报的分析,可以认为斯大林没有明确劝阻人民解放军渡江,但这并不表明斯大林没有使国共双方"划江而治"的想法。苏联战略安全利益第一位和苏美关系的大局始终决定着斯大林此时的复杂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斯大林双重的对华政策和复杂意图。这是毛泽东多次抱怨说斯大林"阻止我们过长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英籍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在其《“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毛泽东在50年代后期逐步退居二线的来龙去脉及其战略设想,现摘要编译如下: 毛泽东本人对于任何一个把他看成是或可能变成另一个斯大林的暗示都是很敏感的。但如果将这说成是他本人只关心他个人的威信,那将是错误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引起了毛泽东对改进无产阶级专政的深深思索。在苏共二大召开后的几个月  相似文献   

9.
1948年末,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苏联和东欧等国颂扬中共独立自主取得的中国革命成就,激起斯大林的妒忌与不满,怀疑毛泽东要走"铁托路线",摆脱苏联的控制。1949年春,美国抢先于苏联宣布拒绝参与调停中国内战,斯大林又怀疑中共中央机关里的美国人泄了密,于是,决定逮捕斯特朗,并命令中共逮捕在新华社工作的美国人李敦白,以考验中共对自己的忠诚度。在斯大林的压力下,中共不得不违心制造了李敦白冤案,此事件体现了斯大林时期中苏两党两国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和斯大林作为中苏两个大团、两个大党的领导人,曾经有过不寻常的交往,结下了不平常的关系。透过这些关系,折射出中苏两党、两日之间的许多恩恩怨怨、去非曲直。“一生写过三批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毛泽东曾经坦言“一生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毛泽东解释三篇文章写作的深层背景说:“第一篇在延安,1939年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当时欧战爆发,苏联需要我们的支持,我“抛弃个人感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祝寿”。“第二篇在莫斯科,是1949年他70寿辰…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破例出席告别宴会 时间在流逝,1949年12月已一去不复返,1950年1月即将过去,2月临近,签订苏中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周年日也将随之到来。 在一次会晤中,毛泽东向斯大林提出一个请求,他说:“斯大林同志,我们想在签订条约后举行一个小型招待会。” “那当然。”斯大林回答说。  相似文献   

12.
奎松 《党史纵横》2001,(8):14-17
不可否认,毛泽东对斯大林和苏联的诸多不满,确有相当一部分是同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他对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的理解是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说法不同的.毛泽东通常更喜欢用"人民"这个字眼儿来说明他的利益所在和追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斯大林的崇高而又神圣 的地位,便平地风波,一落千丈。苏联发生的这一事变 的消息传来后,毛泽东震惊之余,立刻以审慎、敏锐的 眼力,纵览斯大林的功过是非,透视这一事件的利弊 得失,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然而,诚如邓小平所说: "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就说过,这样 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 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 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 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斯大林是否劝阻中共渡江问题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斯大林是否曾"劝阻中共渡过长江"的问题上,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界曾进行过热烈争论.1994年俄国学者齐赫文斯基在俄国<近现代史>杂志发表了<1949年1月的函电往来>一文,公布了斯大林与毛泽东就国共和谈问题的往来电报,有的学者根据1月14日电报,认为斯大林没有"劝阻渡江".①笔者在俄罗斯查到了斯大林与毛泽东往来函电的原件以及其他原始文件,依据这些文件对斯大林是否曾劝阻中共渡江问题试做一次新的辨析,认为斯大林的几封电报及1949年1月底米高扬所说的"联合政府"就是斯大林"劝阻渡江"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这一事件毛泽东最初的感受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盖子,"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是赫鲁晓夫"捅了漏子,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吴冷西,回忆毛泽东—我亲自经历  相似文献   

16.
1952年8至9月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经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8至9月,周恩来访问莫斯科期间,斯大林同他曾举行会谈。会谈速记录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这是继毛泽东来访后,斯大林生前策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莫斯科会见中共中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层代表。8月20日,周恩来与斯大林举行第一次会谈。下面援引会谈速记录。“斯大林:我们也应当感谢中国人民在进行正义的斗争。中国方面的巨大援助还在于中国向我们提供了橡胶。所以我们要感谢中国。周恩来:很遗憾,中国对苏联的援助是不够的。斯大林:你们取得政权晚了,晚了30多年。周恩来请求允许他谈一谈中国代表团来访的目的。他说毛泽东的电…  相似文献   

17.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仍以老大自居,而且全面否定斯大林,这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关系可以用话不投机一言以蔽之。1956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做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3月17日、19日、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毛泽东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一是捅了漏子,造成思想阵线的混乱,不利于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斯大林有错误,但贡献是巨大的,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未能向斯大林一吐积郁 十年内战期间毛泽东与共产国际的争论实际反映了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分歧,而斯大林对此一直没有认识。 毛泽东和斯大林同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家、理论家、军事家、战略家,他们不仅改变了各自国家的面貌,而且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毛泽东比斯大林小14岁,但是他是理解斯大林的。  相似文献   

19.
一、新中国建国前夕的斯大林和毛泽东1949年5月初,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苏,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并代表毛泽东前去与斯大林会谈.师哲作为翻译随刘少奇一同出国.开国前后,师哲在毛泽东身边担任俄文翻译,离休前是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局长兼外文出版社社长.关于那段历史,无疑他是“活资料”了.开国前,毛泽东曾多次对刘少奇说过,成立政府的事不要着急.我不是当过江西瑞金的苏维埃主席么,后来主席还是当不了,不仅当不了,还一口气跑了二万五千里.  相似文献   

20.
舒云 《党建文汇》2005,(7):47-47
毛泽东认为,苏联出了赫鲁晓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斯大林没有选好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他对接班人格外重视。毛泽东自己选过三个接班人:一是刘少奇,二是林彪。林彪叛逃后,他提出要年纪小的、学问少的、立场稳定的、有政治经验的、坚定的人来接班。1973年党的十大上,毛泽东选定了他的第三个接班人王洪文。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发现王洪文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