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读点经典     
《当代贵州》2012,(17):65
《周易》二则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系辞下》)《呻吟语》二则君子畏天,不畏人;畏名教,不畏刑罚;畏不义,不畏不利;畏徒生,不畏舍生。(《存心》)怠惰时看工夫,脱略时看点检,喜怒时看涵养,患难时看力  相似文献   

2.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入了歧路。  相似文献   

3.
清朝张聪贤在《官箴》中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至理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时值中央大力反腐倡廉之际,拈来读之,仍能给人以极大的教诲,为各级领导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楚奇 《党课》2012,(6):78-79
威信重在一个“威”字,有威压、威迫、威慑、威严、权威的意思。有的领导者看重权力、强调威力,恰恰是人冶社会的遗迹,体现“重权、为权、谋权”的官本位思想。古人讲:“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公生明,廉生威。”  相似文献   

5.
心有所畏     
《江淮》2008,(12)
领导干部如何保持廉洁?有位曾经当过领导干部的同志提出了"四畏"说,很是发人深思:"一畏人民利益受损,二畏国法政纪森严,三畏亲人家属受累,四畏身后骂名流传。"古往今来,为官清廉者无不保持着有所畏惧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约访周泽。向他询问某个案件的具体材料,他说:"你在网上搜‘周三畏’就可以了。"几个人异口同声:"原来‘周三畏’就是你啊。"质疑养路费"周三畏"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2006年8月,一篇题为"养  相似文献   

7.
朱镕基严于律己,举世皆知。他自定的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五戒”,一时传为佳话。但这位作风严谨,一贯自我要求极为严格的共和国总理,还是先后四次破了“不题词”的戒条。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次:为日本友人题写 “清正廉明” 1989年8月,朱镕基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时,经日本友人一再要求,为上海—大阪结成友好城市15周年举办的书法交流题写了“清正廉明”(还写上“录以自勉”),足见此四字在他心中的分量: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正大光明,既自勉,也励人。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我廉,民不畏吾能而畏我公。公生明,廉生威。”又云:“贿其物也,则吏背其公利而圆其私利也,此教之所以必废而不行也。” 朱镕基从上海市市长到共和  相似文献   

8.
一位网名为"雨虹浪侠"高校男教师,因为急于出名,就在网上大晒其半裸照。面对记者的质疑,他腆颜道:"网络中没厚脸皮活不下去,我脸皮是装甲护板,砖块不怕,身体不知能否过大家法眼!"  相似文献   

9.
《先锋队》1996,(7)
王爱龙勤政廉洁筑富路黎城县交通局现任局长、局党总支书王爱龙,以"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为座佑铭,在公路建设中推行了"财务公开,工程预决算公开,承包工程公开"制度,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置于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上任二年来,他成就突出,被誉为"勤政敬业好局长"...  相似文献   

10.
廉政声音     
《先锋队》2011,(14)
薄熙来:做清官是大智慧,当干部一定要算好人生大账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政法系统大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廉洁是一种力量。古人有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  相似文献   

11.
位于渤海之滨的海兴,近年来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跃然奋起,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阔步前进着。在这大潮中有一位搏击在潮头的人,不畏风吹浪打,不畏海礁鲸鲨,奋勇地始终独领“风骚”,他就是海兴县海达餐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金海。  相似文献   

12.
呼唤敬畏     
正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可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越思考越觉神奇,内心也越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当然,  相似文献   

13.
何以留后人     
近读史书,发现有作为的皇帝、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有“怕后人笑”的历史责任感。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怕史官;清朝康熙皇帝不批明史,都因为“不畏当时而畏后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晚年编集子时,十分严肃认真地修改作品。夫人劝道:“何必自找苦吃,还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答:“不畏先生嗔,却怕后人笑。”他们把严肃认真的精神留给后人。  相似文献   

14.
侯艳芳 《学习月刊》2011,(16):45-46
信奉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不是荀子的独创,而是继承前人思想观念的结果。当然,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继承的是孔子与孟子两位大儒关于天概念的思想。一、人之命在天孔子主张"畏天命",君王的统治要"则天",即施"仁",所以他提出了围绕"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孟子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一位多边外交谈判高手,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他的声音代表中国无数次响起: 他,被誉为中国的外交斗士,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畏强手,敢于斗争,勇于亮剑;  相似文献   

16.
正将张作霖塑造成不畏日本、力争国权的爱国军阀形象,并不符合史实。为自身利益,张曾向日本出卖东北利权,也曾抵制日本对东北利权的进一步渗透。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流传着张作霖不畏日本,力争国权的段子。如说一次日本人向张作霖求字,张在落款时将"手墨"写成"手黑",并解释说:"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而在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少帅》中,  相似文献   

17.
忆朱德元帅     
秦刚 《廉政瞭望》2006,(12):53-53
史料载,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对臣下说:“有人说,做天子的可自尊自崇,无所畏惧,我则以为应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我每出一言,行一事,都是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生怕难称天意,不合民心。”据说,李世民的这种畏民心理几乎存在于他当皇帝的全过程。唐太宗用合不合民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18.
正发现汉阙要写重庆考古史,常任侠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翻开他的《战云纪事》,里面记录了他与朋友们在江北考古的事:1939年5月20日,"与金静安、刘子植、朱遏先、缪赞虞渡江至磐溪访碑"。5月29日,"与金静安、刘节在嘉陵江磐溪发现汉阙(墓)一处,其中一室有‘永寿四年六月十七日盳作此冢’十三字尚完好,可为汉冢之确证,书法之美如礼器碑,归后在此拓片上题字"。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到这样一件事:某乡有一位副乡长,在家门前为官十多年,政绩赫赫,群众视他为知冷知热的亲人,尤其对他的"琵琶反弹"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有一位叫石瑛的官员不畏权贵,敢于碰硬。他骂过孙科,打过戴季陶,辱过陈果夫,冒犯过汪精卫,向孔祥熙掷过墨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