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洪蔚 《中国减灾》2010,(8):30-31
有人说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灾荒史,灾害和饥荒的记载充满其间。翻阅中国灾荒史,久而久之又会感到中国的灾荒史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民族在饥饿中艰难挣扎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2.
王刚 《群众》2022,(13):52-53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他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苏粮集团作为江苏最大的国有粮食流通企业,肩负着服务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深化改革创新,始终把粮食安全保供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全力当好服务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3.
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把“三农”放在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战略基础上加以认识和提出对策的,既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相一致,也符合我国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对文件的学习发现,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着重注意: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二是促进城乡一体化,三是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连续十年出台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问题。2013年5月,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协调下’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率致公党中央调研组赴江苏省调研“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把脉中国农业,探寻发展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刚 《群众》2023,(4):38-3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调节市场、稳价保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压舱石”。新时代新征程,省粮食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守主责主业不动摇,持续推进全国行业一流企业建设,坚决扛起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光荣职责,勇当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主力军。  相似文献   

6.
李成琳 《公民导刊》2005,(12):27-29
“三农问题”的解决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全国上下千方百计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大格局里,地方人大常委会如何发挥作用,促使“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并积极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三农”难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2009年,经过反复酝酿、认真谋划。我区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将粮食安全、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兽医、水产、林业、生态农业等作为重点对接领域。聘请13位院士为首批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借高端智囊服务我区高层决策和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枫桥经验”与社区警务创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实践层面看,“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及其具体做法,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社区警务不谋而合、各具特色。“枫桥经验”具有社区警务的典型性、特色性、原创性、先进性,是中国特色社区警务的典型代表。是社区警务的“东方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社会治安阶段性特征、警务变革发展趋势等,对社区警务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坚持并发展“枫桥经验”,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支撑,以情报信息为引领,以推进城乡警务一体化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和能力为保障,主动顺应警务变革的新潮流,不断推动社区警务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浩 《重庆行政》2010,12(2):65-66
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持续加快,城市外扩力度加大,城区面积迅速膨胀,城市建设占用耕地资源逐步增加。同时,国家的保障粮食安全政策和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促使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形成了新的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受俄乌冲突、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负担加重,全球粮食体系转型挑战增加。中国是全球粮食体系中的受益者,也是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世界粮食安全与中国粮食安全紧密相连,使得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引发国内粮食市场的变动。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负外部性随全球粮食体系韧性的弱化而日益严峻,影响了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稳定。在全球粮食危机加重、南北发展鸿沟持续扩大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忽视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客观需求,打造基于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小圈子,强化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此,中国既要增强自身粮食安全韧性,也要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体系去地缘化,以实际作为打破美西方国家的污名化。同时,中国还要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粮食-气候-能源”安全的系统治理,防止关联危机的发生对粮食体系的破坏,助力全球发展倡议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本文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分析“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和挑战.我国政府对此极为重视,把粮食安全提到保证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但是.由于种粮效益低下.所以在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指标的农村工作实际中。粮食安全又很难摆上应有的位置。如何认识和解决好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必须从效益机制入手,确立种粮增效目标,加快农民增收.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我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渊科学发展之路,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着力打造一批粮食生产大县,突出粮食核心区建设,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进一步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安阳市政协联系实际,近期,对粮食核心区建设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朱有国 《湖湘论坛》2009,22(2):86-88
粮食安全问题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事关重大,但工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然造成耕地减少,加之人口总量的继续增加及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气候变化等因素,势必形成我国粮食供需长期的“紧平衡”状态,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只能主要依靠自己来解决。力保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两大基本面。消减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和加大对农民种粮的补贴是两大重要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龙方 《求索》2007,(10):16-19
进入新世纪,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关系到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要保障新世纪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要以中国粮食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为依据。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目标体系,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供给,适度利用国际市场,力求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具体目标有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现实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量的目标和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开展社区建设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20多年来,社区从学者们的书斋概念变成政府的政策实践.进而变成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理念.并逐步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方式.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巨大进步的标志之一。完善的社区建设和丰富的社区生活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这个国家走向成熟的标志。“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社区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公共服务重点工程.把社区发展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对推动中国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前一阵为了“去中国化”,台湾当局先行修改历史教科书,把“台独”教育变成了“台独”思想教育。除了将高中第二册历史原来的“本国史”改称为“中国史”,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部改为“中国”,  相似文献   

18.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物流业作为十大支柱产业发展之一,明确要求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发展,推行低碳节能,减少农产品损耗,保障食品安全。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冷链运输业在未来五年内将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史国史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专门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党史国史记录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觉醒到不断实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开创了发展道路;学习党史国史,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20.
叶晓云 《今日浙江》2011,(15):32-33
“十二”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城市化持续健康推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