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梦妮 《法制与社会》2010,(31):140-140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刑事办案中一项重要的技巧,渎职案件讯问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使其如实供述所犯罪行不仅是一起攻坚战,更是一起心理战。本文拟从司法实践出发,对这一技巧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6年以来,我国各级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必须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规范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过程,提高了办案质量,大大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这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时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检察机关加强自身执法办案监督,规范侦查讯问活动,保障严格执法、文明办案的新举措。在司法实践中,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推行全程同步录音要遵守“五项”原则。推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必须遵  相似文献   

4.
讯问笔录中用省略号不妥何东彪公、检、法机关办案人员审讯被告人,都应如实制作讯问笔录。在司法实践中,当被告人沉默不语或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时,有些办案人往往对此用省略号一笔带过。笔者认为这种作法不妥。对于被告人的沉默或犹豫不决的态度,不应省略不记,而...  相似文献   

5.
一、远程视频办案工作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一)远程视频办案模式的兴起远程视频技术最早的应用场景是远程视频会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项技术日渐成熟。近年来,远程视频技术逐渐被应用至司法审判领域,电子法院成为司法改革进程中的一大特色。比如,1998年澳大利亚法院首次在庭前会议中采用远程视频技术。  相似文献   

6.
2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在法律规范层面上确立全程录音录像制度,2006年3月1日起,全国检察机关分步实施、分级推进,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录音录像制度开始正式运行。这一制度在实施中首先有利于固定案件关键证据,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其次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同时保护办案干警免受不必要的诬告;再次通过再现审讯过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效率。从根本上说,这一制度符合现代司法文明的发展方向,但经过近几年的司法实践,这一制度目前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著辐学者何家弘在其新著《证据法学》中将“笔录”表述为:“所谓笔录,是指司法人员、执法人员或者法律工作者在证据调查时所作的各种记录”。检察机关制作的讯问笔录是指为了查清案情.对犯罪嫌疑人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讯问而制作的书面记录.讯问笔录制作的好与坏,不但影响办案效率,而且还关系到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8.
郭民 《刑事技术》2008,(5):67-69
在讯问工作中,讯问笔录正面临诸多挑战,如,法官不能通过讯问笔录完全了解犯罪嫌疑人的态度,犯罪嫌疑人翻供的案例日益增多,更有犯罪嫌疑人借口讯问人员对其刑讯逼供,以干扰办案和法庭审判。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依托司法办案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是检察机关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时,不止于就案办案,针对办案中发现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的漏洞问题,注重从源头上帮助涉案企业堵漏建制,从更高站位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用检察建议补上数据安全漏洞,将办案效果进一步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实施自侦案件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其目的在于及时全面固定犯罪证据,强化对讯问活动的监督,规范职务犯罪侦查活动,有效防止刑讯逼供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保障办案质量,维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文明办案。但随着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在录音录像与讯问活动的对接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因为犯罪嫌疑人健康问题而影响办案的趋势日趋增多,虽然多数情况下并未引起犯罪嫌疑人死亡,但由于其健康问题的影响,导致讯问无法继续进行或无法采取相应强制措施,而使侦查工作受阻,甚至导致案件搁浅的情况并不鲜见。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健康问题与办案的相关研究,科学设定应对预案,对于确保办案的有序运行,加大打击职务犯罪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条件下讯问笔录的制作还存在一些有违规范化要求的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解决。其不规范问题主要表现为:讯问与记录的时间不同步,讯问与记录的内容不同步,讯问方式在笔录和录像中反映不一致。认识不到位、"有罪推定"的办案模式和办案思维及侦查人员能力水平的有限性是造成不规范的原因。作好讯问笔录的注意事项和恰当的讯问技巧是在同步录音录像条件下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金磊  杨华 《中国检察官》2013,(13):60-63
远程视频审讯又称远程视频提审,是指讯问人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的音视频信息传输通道及终端设备等媒介,实现异地讯问的审讯方式。远程视频审讯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审讯方式。与传统的审讯方式相比,远程视频审讯最大的特点在于讯问人可以在不直接面对被讯问人,而是通过在音视频信息交互传输的方式对其进行讯问,讯问人和被讯问人分别在检察院和看守所同步实时完成审讯活动。远程视频审讯相较于传统的审讯方式,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其强大的检察资源  相似文献   

14.
刘克忠 《政法学刊》2003,20(2):68-70
在侦查讯问中,累犯、惯犯的讯问始终是侦查人员讯问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办案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因此,研究累犯、惯犯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讯问策略和方法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为审查起诉阶段的必经程序和调查核实证据的核心环节,较之侦查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办案人员应当认识到审查起诉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价值,对其慎重对待,为之做好充分准备,针对不同的案情、不同的犯罪嫌疑人采取不同的讯问策略和讯问方法,在讯问时规范讯问语言、恰到好处地控制表情、将说服教育贯穿于讯问过程的始终。同时注重讯问内容的全面、正确看待犯罪嫌疑人翻供以及如实制作讯问笔录,以期全面掌握案情、履行侦查监督职能,从而提高讯问的有效性,为法庭指控犯罪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6.
讯问是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就案件事实和与之相关的问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的一项侦查活动,是每个案件必经的诉讼程序。首次讯问是侦查工作由秘密转向公开的开始,是第一次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的较量,其讯问效果对于掌握侦查的主动权、突破全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办案的一些体会,就如何把握首次讯问的时机、营造首次讯问氛围、首次讯问的基本策略等进行粗浅探讨。一、把握首次讯问时机  1.从程序上把握首次讯问的时间  首次讯问一般在立案之后进行,这样可以利用立案后刑诉法赋予的侦查手段进一步收集、固定证据,待有相…  相似文献   

17.
李艳 《法制与经济》2010,(12):44-45
为加强检察机关自身执法办案的监督,规范侦查讯问活动,保障严格执法、文明办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讯问植物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并且制定了《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来保障这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此举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人民普遍认为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步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8.
侦查人员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是证实犯罪,查清犯罪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就职务犯罪案件而言,讯问有些时候甚至直接影响案件的侦破。由于职务犯罪嫌疑人大多具有相当的社会阅历及一定的社会地位,且有些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故其对抗心理十分严重,对其的讯问难度也较大。这种情况下,侦查人员是否掌握一定的讯问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此仅就办案中总结出的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张序 《天津检察》2009,(4):27-27
《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听取被害人的意见是审查起诉工作的一项内容,不能忽略。然而,听取被害人意见的司法实践却不尽人意,甚至有的承办人不进行这项程序就提起公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办案人员的观念问题以及缺乏相应的问责制度。在传统观念上,办案人与犯罪嫌疑人会见是必不可少的,而与被害人会见则不是必须的。观念上的成因,必然有其根源。办案人之所以对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执行到位,是因为害怕办错案、办假案。会见犯罪嫌疑人能够复核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20.
巩继平 《法制与社会》2011,(21):221-222
办案工作区是检察机关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所创建的,由司法警察部门单独管理,用于自侦案件的讯问、询问及接待相关人员,开展同步录音录像的专门场所。它既是检察机关安全办案的基地,也是科技强检的示范平台、检察形象的展示窗口。如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如何达到高效管理、规范使用,是充分发挥办案工作区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