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论摘编     
会议新闻要减少程式化报道《中国新闻出版报》刊文说,要想改进会议报道,必须明确究竟什么才是会议新闻,了解会议的新闻价值到底在哪里。现在一般的会议报道着眼点是放在了会议本身,报道的主体是会议主办者的主观意图和领导同志“指导工作”的讲话,所以,大多是枯燥的程式化的报道,而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会议新闻。所以,会议报道改革的指导思想,首先就是要减少程式化报道,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变“会议动态”为真正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记者在参加各种会议时,要时时想着“新闻”二字,善于从各种会议当中发掘出新闻采,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2.
过多过滥的会议报道,令人生厌,可是新闻圈内人皆知,出入会议、采访会议,是新闻记者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会议也是新闻的“富矿”。新闻史上许许多多的精品名篇,就出自会议。对创新会议报道的要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把握搞好会议报道的规律性、增加会议报道的创造性,跳出会议报道一般化、程式化的“窠臼”而赢得受众。必须明确,新闻媒体是创新会议报道工作的主体。我们可以发现,同样一个地方,不同的媒体,对于同一个会议的报道,常常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因此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媒体之间会议报道的整体创新工作也会存在差异。这说明,媒体对…  相似文献   

3.
李贵华 《学习月刊》2010,(4):136-137
2010年全省宣传部长会议提出了"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贯彻这一要求,繁荣发展是方向,改革创新是动力,制度建设是保障,共享成果是目的。必须彻底化解工作程式化、落实概念化、标准一般化的不良倾向,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与时俱进,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编辑部经常听到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叹苦经:经济报道难写活写深,容易唱“四季歌”。编辑同志也常议论:大量经济新闻稿件工作味浓,程式化东西多,缺乏新意。两者议论的角度虽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同样的主题——经济报道如何创新的问题。“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经济报道的编辑、记者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不断调整思维方式,以独特的创新视角,寻求经济报道的新思想、新内容、新形式,真正让经济报道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那么,在采写经济报道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创新的视角呢?笔者结合十多年从事经济报道工作的经历,对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媒界链接     
中央媒体努力尝试改进会议报道最近一段时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努力改进会议报道,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增强新闻报道的实效性。新华社近日播发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闭幕消息,记者的报道视角没有放在会议本身,而是跳出会议从中提炼出了具有新闻价值的实质内容:新闻出版部署将下放权限,今年内出20多项新政策和新举措,在一大批大中城市向外资企业开放书报刊零售市场。经济日报报道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以《跳出“部长报告”的水利亮点》为题,报道撷取了会议上水利部长报告中的新思路、新做法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分小标题列出,如“水利不是垄断行业”、“南水北调的性质”、“水务改革大势所趋”等,突出而醒目,十分吸引人。中央电视台记者采写的《中国今年将成为全球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等会议报道,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3,(3):9-9
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到版面编排、栏目设计、节目制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要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不发一般化的工作报道。要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  相似文献   

7.
李长春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他强调,新闻工作"三贴近",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一精神,从"三贴近"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8.
记者是一项主体性实践性强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新闻实践中,记者是否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业务触角,对于及时捕捉新闻,准确反映新闻关系极大。新闻敏感是记者的重要基本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所必须具备的特殊素质和重要基本功。新闻,就是报道近期发生的,对面上工作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事实。记者如果没有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鼻”和“新闻眼”。只有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价值,才能下决心去报道它,经营它,否则稍纵  相似文献   

9.
消息标题的文化品位,就是从文化视角透视消息标题所达到的水平。不同的记者在写同一题材的消息时,往往在文化品位上有高下之别、文野雅俗之分。由于文化品位不同,消息的审美价值、信息含量也就大相径庭。然而,眼下似乎是受“新闻无学问”的谬误影响,有人错误地认为“消息标题无品位”,“消息没必要像文艺作品的标题那样讲究文化品位”,在这种糊涂认识的指导下,一些白开水般淡然无味的标题也就应运而生。如会议报道,无论大会、小会、长会、短会,一律采用《××××会议在××××隆重开幕》,工作成绩报道,动不动就是《××××××工作成效显…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的素材。它是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特殊素质。那么,新闻敏感从何而来?它来自记者对形势的正确分析与预见,对新闻线索的鉴别与判断,对采访事件的研究与估量,对到手材料的认识与挑选。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政治敏感,把握舆论导向。这种敏感同时有着新闻活动的规律。任何一条新闻,都是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过选择报道出来的,哪怕是一条经济动态消息,也并非单纯地就经济谈…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地方新闻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并非任何事情都能成为新闻,因为新闻具有时效性和公众关注性,同时,地方新闻还有地域性(接近性)。报纸要办好,增强可读性、地方新闻资源决不能忽略,必须用足用好。转变观念是充分利用地方新闻资源的前提新闻资源是有限的,而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资源的利用在认识上又有许多狭隘片面之处,这样更制约了我们对有限的新闻资源的利用。过去、地市报在地方新闻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上,主要是依靠本地区的党委和政府。什么可以报,什么不能报,什么要强化,什么要弱化,走的是“指令性”的路子记者也习惯于往政府扎口部门跑这样办出的报纸每天版面基本雷同,消息程式化,一厂一店的颂歌多,很难吸引读者、占领市场。有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使我们对今年及今后新闻宣传工作的大政方针、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结合襄樊日报社的实际贯彻落实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今年我们报纸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以新闻扩容来强化主报。读者对报纸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新闻的选择,为此今年要大力实行新闻扩容,不断丰富新闻品种,特别是要增加对公众有效的信息,提高新闻关注度。一是要把新闻做“新”,一版要加大昨日新闻的比重,“近日”、“日前”之类的新闻一律不登;对程序化、工作性报道要实行新闻化处理。二是要把新闻做“近”,在编发新闻时,要尽可能拉近各类信息与读者需求之间的距离,寻求贴近读者的切人口;对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新闻事件的宣传和发布,要从市委、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的规律,要求记者具备广博的知识,至少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者都是社会活动家,需要广泛的交际、敏捷的才思、落笔成章的能力。而为了确保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报道内容事实的准确,要会进行严细的考证、缜密的思维、有探隐索秘的执着精神。有人认为,记者的工作讲速度,导向的正确靠法度,知识面无关紧要。这个看法不无道理但失之偏颇。因为记者的工作还要讲力度,讲精度。从新闻史的角度分析,一些有名望的中外记者,往往在知识上涉猎颇广,能以广博的知识为依托,站在社会透视的高度从事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类似“强调”、“指出”、“要求”这种近乎程式化的“三段论”,在地方党报的领导活动及会议报道中司空见惯。有些记者,也愿意在原有的模式下凭着领导讲话或是会议材料照本宣科,或出于惰性,不愿意创新,或出于麻木,已然忘记了要有所突破。但是,如同厨师总是做那老三样,顾客断然会不买账,自然门庭冷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已有296座广播电台、651座电视台、1272座广播电视台、2000多家报纸、8000多家杂志。新闻资源是有限的,媒介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如何在相似的面孔中打出自己的牌,走出自己的路,是记者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加强深度报道,连续性报道,从不同切入点着手都是新闻工作者探索得到的媒介突围之道。但同时,很多非常态的新闻现象也出现了。奇闻逸事、耸人听闻的消息,犯罪新闻及种种软新闻充斥着报纸版面,电视画面。一些记者将道听途说而来的“路透社”新闻不加考察核实就发表出来;更有甚者,为了取得轰动的效应,自编自导新闻。《新闻记…  相似文献   

16.
胡越 《城市党报研究》2004,(6):37-38,34
新闻工作的规律,要求记者具备广博的知识,至少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者都是社会活动家,需要广泛的交际、敏捷的才思、落笔成章的能力.而为了确保新闻舆论导向的正确,报道内容事实的准确,要会进行严细的考证、缜密的思维、有探隐索秘的执着精神。有人认为,记者的工作讲速度,导向的正确靠法度,知识面无关紧要。  相似文献   

17.
谈起人大新闻报道,一些同仁往往认为,除了每年一次的代表大会相对集中些外,平日除了开全会就是视察,干巴巴的。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我认为,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人大工作既神圣又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新闻采写的角度讲,人大工作的报道同样是新闻的“富矿”,埋藏着众多有价值的“金子”,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大会年年开岁岁有不同每年一次的市人代会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作为记者,在做好会议常规报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本届人代会与以往比较有哪些不同的突出特点,由此而梳理出新的报道主题和线索。近年来,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消除环境污染成了社会的热门  相似文献   

18.
县市工作性报道怎么做?地方新闻如何做出“厚重”?我认为,首先记者要有思想要有观点,只有记者具备了这一点,才能通过采访报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写出有思想性、指导性、有个性化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浮在面上"是政工实践的痼疾,搞搞宣传发动,造造舆论声势,有时虽然需要,但关键还在于"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干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边做才能边创新,边做才能边提高,"为"是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前提。"为"的实质是实践。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革命实践服务。那种只练"唱功",不练"做功",既不从工作实践中来,又不到工作实践中去,一般化地开会布置,空泛地喊口号,做表面文章,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应回到实践中去,把着力点放在基层,围绕工作实际来展开。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身体力行,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有效克  相似文献   

20.
42岁重新当记者,49岁身患重病;一辆电动自行车,10年颠簸崎岖路;10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村镇;50多项各级别新闻奖,100多篇重点和深度报道……看了这样一串数字,我们不禁要问,要怎样的理想和意志才能铸就这样的骄人成绩?要怎样的执着和淡定才能磨炼出这样的无私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