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历久而恒新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和谐—失衡—再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现实困境,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等观与价值观、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文明休闲和制度环境等是实现人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有效路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继往开来,明确中国富强、生态文明、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为国有企业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报告通篇充满了新意——"新"来自思路,是理念的更新,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欣喜地发现,生态文明建设被浓墨重彩地摆在了报告的突出位置。而作为"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我们的家乡——三晋大地也必须美丽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国际视野、前瞻话题、务实对话,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以近100场高规格、高水准的论坛,赢得了世界赞誉,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里,产业界、政界、学界、媒体、非政府组织,围绕着绿色发展的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开放式、非官方的氛围引来全球有识之士聚而论道,论坛成为一个共享、共融的国际性高端平台。这是一场思想的盛筵。绿色金融、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生态文明与反贫困、碳汇市场……一场场紧扣时代主题的论坛,汇聚起中外嘉宾的思想洪流,无论是同声相应,还是针锋相对,思想文化在这里激荡,论坛成为全世界关注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4月19日,二师二十二团二连工会组织职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文明公民等教育内容,以道德建设教育促职工文明建设,这是该团工会开展"美丽幸福滩、文明伴我行"活动的一个缩影。随着团场"三化"建设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团场建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3,(Z2):124-126
<正>一、创新系新思维的诞生过程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对产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传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农村是主战场,农民是主力军。近年来,吉安市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围绕创建"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7.
余全胜  郑宗柱  郑扬  徐程  峥嵘 《江淮》2012,(6):54-55
2011年,霍山县作为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代表,应邀参加全国第一届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经验交流会暨生态文明成果展,荣获"国家生态县"称号,成为全省第一个、中西部第一个、全国第四个国家生态县。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提出,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延续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文明发展道路"的精神,又将不断开拓"文明发展道路"作为中国未来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一、"文明发展":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既源于生态文明,又高于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和"五化同步"的最高层次和时代创新。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当前和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科学认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目标,全面确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新任务要求,在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领域实现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意味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具有特别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改革、完善政绩考评标准,试行绿色GDP考核地方政绩;要建立健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基于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和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而做出的科学判断和理性选择。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辛勤探索、继承和发展,经历了起初的萌芽和坚持不懈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完整、成熟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也彰显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此之前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就以"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题,进行了专题学习讨论,我市召开了着力推进"两个环境"建设暨经济形势分析会,为此,我们要以十八大为契机,着力推进我市"两个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五四运动是一场精神革命,在文明核心价值上通过彻底打倒"孔家店"所代表的儒家价值,而拥抱现代西方文明的科学与民主等核心价值,从而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开启了中国通往西方文明的道路。五四运动虽然造成了中国文明的革命性断裂,但这个断裂是中国文明自身发展逻辑的一部分,即如此激进地反传统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在最高文明理想被毁灭的背景下,退而求其次来实现文明最低理想,由此形成了现代中国"为救亡而启蒙"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部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法治文明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整体性概念,价值层面的法治基本理念、静态层面的法律制度内容和操作层面的法治技术手段一起,构成了法治文明的"三维"结构,形成了法治文明整体架构的环环相扣的横向链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则构成了法治文明"一体化"的建设任务,形成了法治文明整体架构自上而下的纵向目标体系。只有实现"三维"结构的相互同构和相互整合,实现"一体化"建设任务的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实现"三维"和"一体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进步,法治文明的整体架构才会完整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美丽中国"表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也从另一个层面进一步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文明"特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是一种文明论,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彰显出系统性与进步性;另一方面,从生态、经济、社会等应用层面彰显出其实践成效。理论与实践的"文明"属性为世界文明形态转型贡献出来自中国的声音,成为人类追求长远发展、探求生态文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一兵 《党史纵横》2014,(9):F0004-F0004
正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重大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加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康平县是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全局工作,建设富庶和谐秀美康平,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最好落实,是对康平发展远景的科学概括,标志着康平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必将引领康平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巴特尔 《实践》2013,(8):6-7
环境是关系到发展和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安全的饮用水和清洁的空气是人类生存发展、面向未来的基本条件。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要以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为指导,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举措,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美丽内蒙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正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摘录:"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如果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都能够延续至今,并实现现代国家的转型,那么它们今天也可能是"文明型国家",但这种机会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两山"理念揭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最终落脚点。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系统解读和诠释"两山"理念的四重理论贡献,最后提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实践路径,为深化探索"两山"理念实践、扎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促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取得的有益的精神成果。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缘起于"本土"与"舶来"因素在"实践"中的融合;完善于"高能"与"低碳"目标在"发展"中的兼得;在"全面"与"重点"中关注"民生",在聚焦"微观"现实中展现理论的未来走向。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完善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彰显,也将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