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当前,官员腐败现象可谓五花八门。在这些腐败中,还有一种新的腐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还在蔓延,这就是“文凭腐败”。“年龄越报越小,工龄越报越早,学历越报越高”的极不正常现象再次向政坛敲响了警钟。虚假的文凭不但害了干部自己,也危害了一方百姓,危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有些干部的文凭即使是真的,但里面的含水量已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文凭腐败”,已逼近政坛。“攻硕”“攻博”——官场“另类风景”近年来,从政的干部们有不少突然变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戴起了“硕士”、“博士”的桂冠;还有一些干部…  相似文献   

2.
腐败的微观机制:成本——收益决策树模型。“腐败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产生腐败的动机很多,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和道德因素等。从腐败动机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将腐败分为两类:行政腐败和政治腐败。行政腐败主要指的是公务员为了个人或其亲属谋取经济利益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而政治腐败指的是高层政府官员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考虑,为谋取个人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进行的个人或集体腐败行为。对公务员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入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越腐败,死得越快”。日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在广州举办讲座,谈论贪官命短的话题。洪昭光指出,病由心生,贪官们之所以易患病或短命,是其心中的贪欲及由之而来的心理压力所导致。在列举了贪官命短的例子后,洪昭光说:“腐败的官员都活不长!”  相似文献   

4.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显性腐败而言的。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力度的逐年加大,一些贪官已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逐渐转向隐蔽性较强的信息贿赂、期权贿赂等隐性腐败行为。随着官员腐败行为渐渐从“地上”转为“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由“现货”转为“期权”,“隐性腐败”便成为时下腐败行为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读起来拗口.可现实生活中确有这样一些官员。面对来势强劲的廉政风暴,他们变换招数。其“应对”手段也日渐多样化。有的官员在职时不伸手,但处处留“人情”,离职后四处伸手索回报,美其名曰“换手抠背”;  相似文献   

6.
“德不胜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这句古话的意思是说,身居高位的人若没有相应的道德和才能,其下场一定是可悲的。笔者最近读报,看到一篇发人深省的追踪随访文章。文章说巴西有一个名叫马丁斯的医生,他分别对被控有贪污受贿行为的583名官员和清正廉洁的583名官员做了长达10年追踪随访,发现贪污受贿的官员有60%患病和死亡,清正廉洁的官员仅有16%患病和死亡。腐败官员死亡的病因大多是癌症和心脏病。其中有16名福利局贪官,死亡年龄只有41岁。因此,马丁斯医生分析得出了“腐败短命论”的结论。解读…  相似文献   

7.
蒋韦 华薇在8月8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官职升迁的不确定性己经成为诱发一些干部迷信的动机。关于官员迷信的原因,传统解释主要破.是这些官员共产主义信仰缺失,祈求神佛保佑掩盖腐败行为。“这些见解有些道理,但我对传统解释并不满意。”任建明说,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无神论,如果说官员迷信的动因主要是共产主义信仰缺失,那么只要加强共产主义教育就能解决问题。而现实情况是,空洞的教育不少,而部分官员依旧迷信。“我觉得传统的解释并不充分,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就更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实表明,官员“私生活”已经和一些官员的腐败结伴而行。预防和惩治官员“私生活”背后的腐败,必须要强化政治教育、严格制度规范、创新评价机制、实行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23):76-77
近年来,政府采购领域不断出现“天价采购”现象,政府采购部门官员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采购环节存在漏洞缺乏监管,相关法规不够细化完善,公民诚信道德指数偏低等原因都导致了政府采购领域饱受诟病。专家建议,只有细化制度,让更多主体参与进来,全程监督,“阳光采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整顿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对官员的监管体系,除了法律监督,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言行进行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1.
杨黎源 《学习论坛》2002,(12):17-19
现代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人的本性、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腐败产生的根源 ,认为对人的本能约束的软化是现代政府官员腐败产生的人性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政府官员的负面影响是历史根源 ;道德约束的软化和法制的不健全是现代政府官员腐败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官德”是社会道德的核心 ,是有效行政的基础 ,是遏制权力腐败的内在屏障。加强“官德”建设 ,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实施“以德治国”的关键。加强“官德”建设 ,当务之急 ,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官德”体系 ,激活领导干部的道德自律机制 ,建立健全权力约束机制 ,实现领导干部“有德可依 ,有德必依 ,失德必纠” ,并以此推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3.
言论集萃     
《先锋队》2004,(15)
“腐败成本”该怎样计算有人细算了三笔“官员腐败成本”账。经济账:为不义之财放弃已有优厚待遇不值得;法纪账:贪赃枉法必将受到法律严惩;良心账:对不起组织、人民和家庭,将受到道德和良心的审判。这三笔账,算得一清二楚,全面、准确地阐释了“腐败成本”。但是,我感到这个算法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腐败者败露的可能性。如果腐败者败露的概率是零,那么形式上的惩罚再大、损失再多都无济于事。当腐败的好处大大地超过了“经济账”、“法律账”、“良心账”的总和,贪官们“前腐后继”也就不难理解了。(雪里埋)官员的责该怎样问近来…  相似文献   

14.
《党建文汇》2014,(12):24-25
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结合广东省查处的腐败案件分析,认为: 当前腐败和不正之风具有八个普遍性特点 一是“官商勾结”。一些官员在与老板交往过程中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各取所需,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埋下了隐患。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发现,一个腐败官员周边往往围着几个不法商人,一个老板背后往往傍着几个官员,官商形成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0,(21):77-78
“州官敢放火,我就敢点灯”——国人的公平观念 当下,不少人高呼“打倒贪官”,主要是痛恨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而并非真的出于捍卫法治正义。所以,当腐败现象难以消除时,他们会认为社会对己不公,从而为自己的腐败找到“正义”理由:“州官能放火”,为什么我就不能“点灯”!于是,反对大官用大权腐败的小官,会心安理得地用小权腐败;反对腐败官员的平民,自己也会托人结识腐败官员。  相似文献   

16.
肖剑 《廉政瞭望》2012,(15):68-69
对腐败的容忍度问题,最近存国内成了热门话题。皆因目前社会上存存着一些“应该理解、允许中国存在适度腐败”的论调。在现实中,也显然没有真正做到对官员“芝麻小事”的“无情打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词典》对“德”解释为“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培养良好的官德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综观近年来官员腐败案件,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贪官的背后多有一个“贪内助”在帮助官员受贿或者直接受贿,以至于官员腐败出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倒下一个官员,其家人,尤其是妻子也难逃其责,双双甚至更多的家人进了监狱。  相似文献   

19.
人文荟萃     
□“削权养廉”才是治本之策旅美学者傅红春为中国反腐败开出的药方是:削权养廉。“高薪”难以“养廉”。中国官员的腐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正常收入低下。而且,“高薪”的标准如何确定?以中国媒体公开报道的官员腐败案例,金额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再高的“高薪”也填不满他们的贪欲。“严刑”也难以“养廉”。任何投资者,如果有高回报诱惑,那么再高的风险,他也会铤而一试。对中国官员来说,腐败是立竿见影、实实在在的收益,严刑却是有很大的机会可以逃脱的。中国官员的腐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权力太大。所谓“削权…  相似文献   

20.
刘冬舒 《廉政瞭望》2014,(11):46-46
地方官员可以轻易以“执行行政命令”作为其不严格遵守规定的借口,借此掩饰其腐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腐败行为无疑更为隐蔽和难以证实,因此从整体上遏制腐败的难度自然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