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贵阳市四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家庭为样本,对农民工子女家校合作的现状及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看法存在误区;其学校与家庭的家校合作形式简单,但在某些方面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家校合作有助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与理解,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研究还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韩莉 《学理论》2012,(30):58-59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强以及人们婚恋观念的变化,离婚率不断上升,与之相伴的单亲子女的数量也急骤增多,单亲子女的品德、行为问题也在增多,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予以正确的品德教育,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就此阐述单亲子女的品德、行为现状,探析问题成因,并分别从单亲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角度围绕单亲家庭子女品德教育的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务实解决打工子弟学校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农民工子女在北京就读,平均每年比当地学生多缴856元北京市统计局调查,目前京城有十三万多农民工子女就读于297所打工子弟学校,这297所打工子弟学校中获得办学许可的仅58所,属于未经许可自行办学的239所。打工子弟学校这种“自立救济、自行解决”的现象,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与改革过程中的资源分配也紧密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尊重现实,务实处理问题不留后患。  相似文献   

4.
陆阳  杜桂娥 《学理论》2012,(23):53-54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条件的提高,有这样一类群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就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这些孩子由于家长入狱,以致存在监护缺失、贫困、失学、被歧视、边缘化等现象,这些已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影响到服刑人员的改造效果。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现状及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一是解决家庭教育;二是解决学校教育;解决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6,(7)
正2009年印发的《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关于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相关问题的规定》,其中规定今后华侨子女如果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将与大陆居民的子女一样,依法免缴学杂费。规定要求,接受华侨子女的学校,要积极做好华侨子女的教育培养工作,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设立针对华侨子女经的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按照这一规定,华侨子女今后在其国内监护人户口所在地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6.
万苏 《侨园》2012,(2):46
英语是世界上的通用语言,但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口数量上来看,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都越来越重要.在意大利米兰,著名的文科高中从今年1月起开设了中文口语与写作课程.每周上课两次,共40小时,教授谈论家庭、爱好等相关内容.除语言课程外,学校开设书法和传统风筝制作等实践类课程,另外,还向成年人提供晚间中文课程.学校还为高中生提供申请优先权,他们可以和米兰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国老师进行对话练习.  相似文献   

7.
熊易寒  杨肖光 《青年研究》2012,(1):71-82,96
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两种主要渠道。本文在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框架下,讨论学校类型对于农民工子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1)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更接近主流价值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与主流价值观表现出一定的疏离;(2)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更为强烈地感受到城市主流社会的歧视;(3)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对于个人前景的预期低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挫败感。可见,单纯的教育吸纳对于促进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的作用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8.
瞭望哨     
《瞭望》1993,(39)
多办些“平民学校”河北李乾文报载,河南周口工艺美术学校创建七年来,培养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出身农民。而其余部分。则是普通教师和工人家庭子女。学校收费不高,还往往根据不同情况,对学生应交的学杂费分别实行减免缓。学校办得又受群众欢迎,又很红火。与装备精良、专服务于有钱人的“贵族学校”相比,这所条件并不很好、面向一般收入家庭子女的美术学校,显然是一个“平民学  相似文献   

9.
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毫无选择地要接受家庭的教育 ,具体说就是父母的教育 ,而这些教育是其人生成长及形成个性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志趣爱好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父母能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 ,在人一生中任何人对自己家庭教育是无法摆脱和选择的。父母教育对幼年的子女影响最大 ,子女愈小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愈深 ,父母的不同教育对子女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为人处事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子女 ,事实上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家…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子女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公立教育,与教师的认识、态度和意愿是分不开的.本次调查发现.城市公立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流动人口子女素质不如城市学生、公立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存在较大困难、对相关政策的了解不多且认同度不高.公立学校教师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认识,应归因于流动人口子女给城市公立学校所带来的资源压力以及社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结构性排斥.  相似文献   

11.
日本"单身赴任"研究对我国留守子女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佘凌  罗国芬 《青年研究》2005,18(10):34-40
留守子女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东邻日本社会所长期存在的"单身赴任"现象所造成的一些问题,与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所造成的留守子女问题有某些类似之处.为把留守儿童研究引向深入,本文对日本的单身赴任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思考,分析日本单身赴任研究对我国留守儿童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区教育的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是“三农”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本文尝试从社区教育的视角,从协调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入手,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校开设法律课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途径,也是实施以法治校,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环节.从当前学校进行法律教育的种种方式上看,有许多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为全面实施法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运作中,我们不能忽略一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一些学校开设了法律课程,但课时量少,或者仅开设一个学期,就匆匆结业,没有形成规模,达不到实际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  相似文献   

15.
异形     
一位我熟识的人,说了一个他熟识的人的计划:开设一家医院,专为未婚先孕、超生怀孕而且已经临产的打工妹做人工流产手术,然后再"帮助"他们找个人家当"奶妈"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外来人员子女教育模式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为主要渠道接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是广州市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的主要特点。本文从学校、学生、教学质量、家长 4个指标对这种模式进行分析 ,发现它影响了外来人员子女向上流动和与当地社会整合的机会 ,代际传递明显 ,不利于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阶层与群体和缩小事实存在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材料和官方统计资料,分别从国家力量、民工子弟学校和社会参与三方面论述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6,(13)
在广西大化县岩滩库区,记者看到库区子女上学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设施简陋,危房严重,目前有53所校点的危房威胁师生安全;二是上学交通不便, 移民子女上学大多靠竹筏或舢板船,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三是移民家庭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仅2005年失学、辍学的就有467人。另据悉,大化县移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了65%。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呈现新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使处于弱势地位的随迁农民工子女产生权利贫困的社会现象。融合教育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不仅强调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吸收到现有的城市经济生活联系与教育框架中来,改变他们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存在状态,更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即通过融合教育构建一个融合的社会。要以心理融合、身份融合、文化融合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融合教育协同机制,使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4)
城市公办学校接纳随迁子女的比例不断上升,而随迁子女进入重点学校的数量却凤毛麟角。公立学校应对所有受教育者开放并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不应该人为地把学校和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提供有差别的教育,造成教育不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