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挚友情谊     
马正祥 《现代领导》2010,(12):46-46
在我身边,一直珍藏着我和我的朋友王汝刚在庆贺上海《支部生活》杂志创刊50周年时一起合影的照片。这不仅是因为当年王汝刚扮演的王小毛等艺术形象使我常常会笑出眼泪,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更难忘的是他还和上海《支部生活》的关系非同一般,感情很深。回首往事,多少年来我怎么也忘不了我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2.
《小康》2015,(17)
<正>我是一个成都人,在香港工作,在多年前机缘巧合读到《小康》杂志,非常喜欢《小康》杂志做的城市报道,前不久《小康》杂志的封面故事是成都,这一次则是湖南,我对每一个省市、县域的报道都特别感兴趣,这些文章让我了解到我之前不曾了解的城市、县域,让我知道了中国还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值得亲自去体验,也让我知道我自己的家乡还有这么多我不了解的地方,城市和县域栏目充实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  相似文献   

3.
她——酷“李安得了金熊奖报喜,林惠嘉被电话吵醒还很不爽。”“酷”是李安形容太太林惠嘉的词。他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回忆自己第一次以《喜宴》获得金熊奖时,想着太太支持她这么多年,如今电影获奖要赶紧给太太打电话报喜才对,于是就拨电话回家。当时是美国时间早上5点多,太太被电话吵醒很不爽,“我说:‘我们拿金熊奖了’,她说:‘喔’,我说,跟内地电影一起拿的,她问:‘没有别国参加吗?’我说:‘有,有’,她就挂电话了。她就是这么酷,这么多年来,这些外在的东西对她好像没有一点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者来信     
<正>《人民公安》编辑部:您好!2014年第六期《人民公安》杂志刊登了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公安局吾库萨克派出所的一则小故事,故事的题目是《一碗手抓饭悠悠警民情》。由于喀什距离首都远,这份杂志寄到喀什时已经是4月10日了,当时我在出差,疏附县公安局政工室一位宣传民警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你的稿子上《人民公安》了,图片上还有我呢!"忙完手头事务,赶紧找来当期杂志,我一眼就在杂志目录和第37页上看到了图文报道,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这是我做公安宣传工作这么多年来,头一次在《人民公安》杂志上这么大块头的稿件。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省长汪啸风检查省冬交会布展时,在屯昌县展位上看到有关他本人检查瓜菜基地的照片,不禁锁住眉头对布展工作人员说:“我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把我那幅照片拿下来,换一幅漂亮的瓜菜照片。展位面积小,应着重推销农产品。领导检查工作的照片不要随意挂,如果每个展台都要挂我和其他领导的照片,要占多少位置?在客商面前,要多宣传我们的产品……换照片有点费劲,你们加点班吧。”(见1998年11月12日《海南日报》)。乍听起来,这位汪省长的建议似乎有点小题大做。然细思忖,汪省长的建议实际上向人们提出了这么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  相似文献   

6.
跟《人大研究》的编者打交道多了,也就很熟了。所以每月总能收到一份免费赠阅的《人大研究》。有时也写写稿子,有幸在《人大研究》上露露脸。读久了,写久了,就有一种感觉: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杂志,档次不低。自己这么想,但因为惴惴于视野狭窄,还拿不准。 不料去了一趟北京,却印证了我们的感觉。那次出差,跟几位北京同行侃起全国的杂志来。有一位指着我说:“你们甘肃出杂  相似文献   

7.
就像树干再高、树叶再密、树影再长都离不开树根一样,我们这些从事公安宣传工作的民警的成长也离不开《公安月刊》的帮助和扶持。我是1995年调入公安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的。其实,早在《公安月刊》杂志创刊之初(那时还不叫《公安月刊》),我便在村支书家中读到了她。那时,我还是一名高中生。从事公安宣传工作以后,我始终把《公安月刊》上的文章当做范文来研读,以此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扩大自己的报道范围。此后几年间,我有幸参加了两期公安厅宣传处及《公安月刊》杂志社举办的全省公安系统通讯员培训班。这两次培训,我记忆最深刻的一…  相似文献   

8.
我从2006年开始阅读《同舟共进》,是杂志的忠实读者。此前并不闻其名,经一位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它并喜欢上它,而且乐意成为它的一个投稿者。至今每期必读,不仅自己看,有好文章还推荐给周围的朋友看。我觉得刊物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思想开放,观点鲜明。  相似文献   

9.
与周恩来总理的一段相处张申府在《周恩来选集》下卷《论知识分子问题》一文中,总理谈到了自己的入党问题。他说:“我感谢刘清扬和张申府,是他们两人介绍我入党的。”读到这段文字,心情十分激动,回首往事,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这还得从认识总理说起...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的老师们: 辛苦了! 第一眼看到你们的杂志,就再也无法释怀,有一份温馨、有一份亲情温暖着我、浸润着我,目光所及的文字尤如一根根针抽取着我心底的郁闷,依依不舍地合上这本心仪的杂志,我整个人好像久病初愈,往日沉重的心灵好似接受了一次洗礼,骤然间轻松倍至。豁然开朗…… 哦!原来这搞不懂弄不明的纷繁世界正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我又何必太苛求自己?世《事》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叶永烈在《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中写道:中国人有句挂在嘴边的话:“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句话,在各种各样的文件上常常看到,这句话,在大大小小的报告中常常听见;这句话,在人们回顾往事时候.总要这么说;这句话,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里,属于“高频词”。  相似文献   

12.
以前我爱看动画片和武打片,那多有意思呀,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聪明的小老鼠把猫要得团团转,真有趣。再看那些武打片,那些“功夫人”多棒呀,会飞檐走壁,能靠“功夫”打天下。我还想,自己要是也能有一身功夫就好了,这样,不但谁也欺负不了自己,而且还能见义勇为,帮助其他弱小者呢。但自从观看了爱国主义影视片后,我可变了。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真正值得我们观看、学习的影片。我先后看了《红孩子》、《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永不消逝的电波》、《闪闪的红星》、《两个小八路》、《党的女儿》等优秀影视片。我…  相似文献   

13.
你在他乡还好吗? 手中握着你的照片, 我真的感觉很遥远…… 《你在他乡还好吗》这首歌是光头李进首张个人专辑里的主打歌,相信它一定湿润了许多人的眼眶。这些年李进似乎保持得很低调,但也一直没有闲着,除了专事自己的音乐之外,还随波逐流地和许多艺人一样开起了公司。近日,记者在美丽的北京,美丽的秋天里采访了这位光头帅哥。 记者:众所周知,关于安全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了,尤其是交通安全。从个人而言,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李进:这些问题也是我一直很愿意谈论的。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交通安全尤其显得重要。如今…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如饥似渴般的感受编辑部:《人民公安》是我最喜爱的刊物。每次收到此刊,我都爱不释手地读啊读。我在基层公安机关工作了25个春秋,酷爱自己的工作。由于《人民公安》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因此,读《人民公安》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读了这期盼下期,总觉得它太短、太薄,还未等你尽兴,就已读完了。有时我还会把过去的已装订成册的《人民公安》拿出来再翻翻,总想从中找出点什么来。作为一名基层领导,我想与你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要加强《法博士信箱》这个栏目,基层民警很愿意看这个栏目,它对基层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过去…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几期《支部生活》,随手翻了翻,颇为惊讶:这就是传说中的《支部生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支部生活》注定还是记忆中的那本充斥了程式化语言、摆着一副严肃面孔、动辄就给人以说教的小册子!而手头这几本杂志,彻底颠覆了自己对《支部生活》的刻板印象,其内容之丰富、语言之鲜活、装帧之精美,使其远超同行。我是做研究的,遍阅杂志无数,不成想《支部生活》可以做得这般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6.
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不只有严肃的政治商讨.也时时流淌出对民生和社会热点的汩汩深情。在科技二组的一次小组讨论上,董庆生委员就难抑自己的真情。“兰考一把火,令人震惊。当时听说这件事,我心里真的很难受,…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董庆生说,“孤儿、弃儿、残疾儿、流浪儿.他们在这个社会上一出生,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4月,人民日报社的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写一篇关于人大监督的稿件。受领任务后,我心里很是忐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要知道,自己从部队转业到人大工作还不到一月时间,对人大的职能、责任是什么,几乎是两眼一摸黑,更别提立法的程序、人大的监督了。这都还是一些陌生的概念。"你翻翻《人大建设》杂志,或许对你有所帮助。"见我茫然,同事帮我找来历年的《人大建设》杂志,有新出版的,也有往期。这也是我与"她"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佟金亮 《半月谈》2020,(9):31-32
从小我就喜欢书,父亲看书,我也趴在跟前看。那时我只知道,父亲常看的那本书有三个字,中间一个是“月”字。慢慢地,我知道那本书的名字叫《半月谈》。起初,我读不进《半月谈》。我一直想,编杂志的人怎么能绞尽脑汁编出这么深奥的内容?《综述:企业改革新走向》《步入市场经济新轨道》《第二季度国际形式综述》《气象与农业》……这勾起我的好奇心。那些文章如有魔力,吸引我翻阅。而父亲仿佛无所不知,凡是我看不懂的地方都一一解答。有了父亲的解读,渐渐地,我喜欢上《半月谈》。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待业女青年,也是《中国残疾人》杂志的忠实读者。当我从杂志上看到国内这么多残疾人生活在幸福中,看到残疾人保障法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响,我感到高兴和自豪。可是我们山区的残疾人仍然得不到重视,招工因种种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这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亚的政策相距大远了。一想起这一些,我就心灰意冷,再想到自己就更苦恼!我没什么手艺,也不会写作,至今白白浪费了几年光阴,是一个无用之材。爸爸为我以后能自食其力地生活,操碎了心,依然四处碰壁。现在我对一切都失望,也没勇气去战胜这一切。前途茫茫,路在何方?望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