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缓刑是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限,暂缓其刑罚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由于刑法对缓刑适用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实务中同样的案件对缓刑的适用因地区和法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就缓刑适用的实质要件、缓刑适用与控制及缓刑的立法完善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刑法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的规定过于粗疏,以致于在具体问题上发生争议。基于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副"的刑事政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罚金刑并未违背罪责自负原则,符合刑罚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应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缓刑适用问题,则应当放宽缓期的刑度条件和实质条件,并且可考虑在我国增设缓予起诉的缓刑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未成年人身上留下犯罪记录。  相似文献   

3.
试论缓刑的适用条件孔德然,刘信波缓刑是具体适用刑罚的一项制度,是预防犯罪和教育、改造罪犯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而缓刑作为具体适用刑罚的制度之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必然需要人们去具体“操作”,这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在何种情况之下才能“操作”运用的问题,这就...  相似文献   

4.
缓刑制度作为一项刑罚执行的制度,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与轻微犯罪作斗争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国现行缓刑制度在司法实践当中,一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推动我们刑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具体问题,比如该适用缓刑的却未适用,不该适用却适用,导致缓刑的目的无法实现,破坏了罚当其罪的立法原则,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缓刑适用制度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缓刑适用制度,可以从缓刑适用形式条件、实质条件以及适用程序三个方面加以完善。具体而言,应当建立罚金刑缓刑制度,适当修正对累犯一律不得适用缓刑的规定;对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规定应当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规定某些应当适用缓刑和不得适用的情节,但同时应保留法官适当的自由裁量权,应当建立我国的法人缓刑制度;应当设置缓刑适用听证程序。  相似文献   

6.
一、适用缓刑的法定条件及其完善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69条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由此可见,适用缓刑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缓刑的适用对象只限于被判处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适用缓刑的前提条件,也是我国刑法关于适用缓刑的刑种和刑期的规定。缓刑是一种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方法来迫使罪犯改恶从善的刑罚制度,这种制度的性质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必…  相似文献   

7.
缓刑作为一种集刑罚社会化、个别化、人道化于一身的刑罚制度,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我国与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相比,缓刑适用率一直很低,为了顺应世界潮流、进一步扩大我国缓刑的适用率,必须完善、改进我国刑法有关缓刑的规定,为缓刑在我国的扩大适用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禁止令是指强令管制犯或者缓刑犯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实施某种行为的一种法定不作为义务。管制禁止令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特性,缓刑禁止令具有与监禁刑关联的属性。禁止令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必要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后者包含关联性、可行性和不得重复禁止等三层意思。管制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与缓刑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不可相提并论。对管制禁止令的违反是对刑罚执行义务的违反和抗拒改造的表现,不属于犯罪行为,故不可能引起刑罚后果;对缓刑禁止令的违反,表明不执行原判监禁刑的法定条件消失,从而引起执行原判刑罚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缓刑,作为一种刑罚适用制度,其设立宗旨在于能够最大化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降低刑罚成本;这也是缓刑适用所追求的目标.有关缓刑适用的法律规定,要符合其宗旨,围绕其目的.为此,我国缓刑制度有必要采用综合缓刑制,完备缓刑条件,明确缓刑犯应遵守的义务,指示其应遵守事项,设立向专门机关负责的监督考察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缓刑类型、缓刑适用、缓刑执行三个角度,考察了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现状。反思了我国现行缓刑制度所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之策,明确适用缓刑的实质要件,指出我国应将缓刑的考察主体变更为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应从宽适用缓刑,法律应对缓刑负担和缓刑指示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我国缓刑的适用范围过大,实质条件不够明确和具体,监督和管理效果较差,致使缓刑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完善缓刑适用制度,一要加强立法,明确缓刑适用的条件;二要加大监督,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规定,缓刑是附有一定条件、暂缓执行刑罚或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是我国刑法适用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而确立的重要刑罚制度之一。实践证明,缓刑制度在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加强犯罪改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如果职务犯罪适用缓刑过多、过宽,就违背了宽缓刑事政策本意,就失去了适用缓刑制度的社会效能,还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对非严重性侵犯音像制品著作权犯罪案件的刑罚适用存在着适用短期自由刑过多、单处罚金刑适用较少的情况,而且缓刑适用率也相对较低,罚金刑数额的确定也比较随意。对这类案件适用刑罚时应慎用短期自由刑,注重缓刑的适用,扩大单处罚金刑的适用率。  相似文献   

14.
缓刑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刑罚谦抑性和刑罚个别化原则在世界刑事立法中的确立和普及,缓刑制度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缓刑制度的立法便呈现出多样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缓刑制度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应尽快完善我国的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15.
禁止令是指强令管制犯或者缓刑犯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实施某种行为的一种法定不作为义务。管制禁止令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特性,缓刑禁止令具有与监禁刑关联的属性。禁止令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必要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后者包含关联性、可行性和不得重复禁止等三层意思。管制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与缓刑禁止令的法律后果不可相提并论。对管制禁止令的违反是对刑罚执行义务的违反和抗拒改造的表现,不属于犯罪行为,故不可能引起刑罚后果;对缓刑禁止令的违反,表明不执行原判监禁刑的法定条件消失,从而引起执行原判刑罚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在一定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能否适用缓刑,应看犯罪分子有没有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准确把握犯罪人“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条件。如何准确  相似文献   

17.
缓刑作为刑罚执行的变通方式 ,对改造犯罪具有特殊的意义。但是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缓刑的适用却存在着随意性和过分谨慎的两种错误倾向。为发挥缓刑应有的作用 ,应改变执法观念 ,树立刑罚社会化的思想 ,进一步改进司法体制 ,同时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完善社会对缓刑犯罪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缓刑作为我国重要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在职务犯罪中适用比例较高,不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有违刑罚公正的要求,容易挫伤人们反腐败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自首认定宽泛化、减轻处罚不当使用、缓刑适用标准模糊化、人情因素的影响,应从细化操作标准、把握自首情节、严格减轻处罚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表现为相关立法不够完善,社区矫正刑罚的适用率偏低,执行机制不健全等。文章对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社区服务刑罪犯提出了适用社区矫正的方法,并提出社区矫正量刑改革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战时缓刑制度是指在战时,对于缓刑考验期内没有现实危险的犯罪军人,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的制度。战时缓刑的适用除须满足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外,同时要求犯罪军人不得被剥夺政治权利。战时缓刑制度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缓刑制度。当犯罪军人在战时缓刑考验期内未曾立有战功时,其法律后果与受一般缓刑宣告者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