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建筑在以苏联为主要敌人的基础之上。苏联的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的消失。对美国而言,在争夺世界霸权中来自苏联的现实威胁已基本解除,同时,美国也面临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估和调整。美国的亚太战略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也要作出调整。本文主要针对美国对东亚太平洋地区的新战略以及克林顿政府对该地区的政策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明确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大战略一直是建立在遏制理论基础上的,即挫败苏联的扩张目标以使苏联有朝一日不得不面对其内部的种种矛盾。此言不虚。具体来说,遏制战略不仅是美国和西方的对苏战略,更是美国事实上的国家大战略,更是被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奉为保障美国国家安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全球权势环境的大战略。  相似文献   

3.
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思维的系统化呈现。剖析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的差异,是促进中美相互正确认知、增加战略沟通成效的重要环节。对于彼此战略意图和行动的判断,成为中国和美国国家安全观中他者构建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观建立于相互关系定位和发展预判之上。美国是"安全威胁"范式,中国是"安全状态"范式。在安全维度、安全区分思维、安全措施、安全价值等方面,中美的国家安全观存在系统的差别,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政治基础以及实践机制等多维的塑造力量。正确认识中美国家安全观的差别及其原因,有助于规避中美战略沟通过程中的偏差,增进双方安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1999年后,全球艾滋病流行问题进入了美国的安全政策框架。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美国对全球艾滋病问题的认知从一项国际安全威胁转变为国家安全威胁。美国政策准备过程中的政治动员重点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从重视对国际社会进行说服变为强调国内团结,尤其是争取宗教保守势力的支持。不同的安全化进程导致了美国对国际合作形式选择从多边转向双边,主要合作方式从政策施压转变为资源投入。在这一全球治理议题上,美国面临着加强投入和重视国际协调难以兼顾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苏交恶造就了中国的反苏战备政策。在改革开放初,由于苏联威胁难有定论,中国只得同时推进战备和经济建设。而苏联和越南的扩张刺激中国先后实施了外交公关和边界作战等措施,并形成了通过打击苏联的盟友来消耗苏联的"间接消耗战略"。强力对抗使中国的决策者意识到苏联威胁是有限的,于是调整了中国的安全战略,即以"间接消耗战略"破解苏联的战略包围,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备战改为裁军。到1985年,中国决策者最终确认苏联威胁是有限的,并将安全判断上升到"和平与发展"的理论高度。苏联为摆脱沉重的负担而约束盟友,满足了中国的安全诉求。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认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明确将同中国协力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势必导致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共同进退,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其战略针对性和威胁度。  相似文献   

7.
◎越南空军的创建与成长 越南空军于1956年开始组建,越共中央最早提出的建军方针旨在有计划、按步骤地建立一支能够配合地面防空兵力保卫越南(北方)领空的防御性空中力量。越南空军的建军计划从一开始即得到苏联和中国在装备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大力援助。1963年10月,鉴于美国日益更深地卷入越南北方与南方之间的国内战争并对越南(北方)国家安全构成紧迫威胁,为了便于对国家空防力量和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美国对生物武器、生物恐怖主义及生物技术滥用等蓄意生物威胁问题格外关注,逐步推动其议题"安全化",并不断加强应对蓄意生物威胁战略的构建与发展。在安全化理论的视角下对这一战略的形成和演进进行审视和研究,会发现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状况:合理的安全化和"过度安全化"现象并存。合理的安全化部分基本实现了美国应对蓄意生物威胁的战略目标,满足了预防生物武器威胁的安全需求;而对生物恐怖主义的"过度安全化"操作导致美国肆意发动生物反恐战争,反恐形势"越反越恐",对生物技术滥用问题的"过度安全化"也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这一战略对全球生物安全也产生了双重影响,在促进和推动美国与其他国家、相关国际组织生物安全合作的同时,也有可能触发"生物安全困境",阻碍生物科学技术的交流与进步,并恶化国际生物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9.
浅析布什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对美国的社会、经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开始了长期复杂的反对世界恐怖主义的斗争。一年来的反恐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国家利益优先和军事优先的独断专行。2002年6月1日,布什提出了被称之为布什主义的基本框架。9月20日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对这个主义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美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强国力和反恐斗争的领导地位是布什主义提出的物资和道义基础,继续推进国际反恐斗争、谋求绝对安全与霸权是布什主义的动力。布什主义认定: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国际恐怖主义及其支持者“罪恶轴心”,是恐怖主义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结合;对付这样的敌人继续冷战时期的遏制和威慑已经无济于事,必须采取先发制人的预防性打击,在威胁形成之前将其清除;为了有效打击敌人,美国必须不断加强军事力量,保障国土安全,采取单边行动。布什主义的目标就是建立以美国为霸主的实施美国的模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0.
邢媛媛 《南风窗》2010,(1):85-88
苏联侵阿主要目的是完成地缘政治任务,即保障苏联的边疆安全和稳定、对抗美国特工发动的叛乱和颠覆、回击北约决定在欧洲部署美国中程导弹、遏止伊朗输出"革命"、防止中美联手反苏。2001年,俄总统普京对一群美国记者表示:苏联在阿富汗并未战败,且"在军事方面实现了所有的既定目标",只是"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政治错误"。  相似文献   

11.
宫云牧 《国际展望》2024,(1):54-74+159
拜登政府于2023年3月发布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这是自小布什政府以来美国发布的第四份网络安全战略报告。作为在网络空间拥有非对称技术资源优势与支配地位的国家,美国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始终以护持网络霸权为目标。从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到特朗普政府,再到拜登政府,美国在网络空间的战略目标从国内控制、国际塑造、单边护持,发展为多边“竞赢”;其针对网络安全的策略也经历了本土防御、网络威慑、进攻性行动与综合性遏制四个阶段。美国政府相继推出的网络安全战略既具有延续性,又存在显著差异,其背后反映出美国对网络空间、自身实力地位与安全威胁的认知演化。随着综合实力的变化,美国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对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的认知也不断变化。在地缘政治与网络空间安全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针对网络安全的战略叙事也随之变化,这成为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演进的主要驱动机制,由此加剧了网络空间的泛安全化与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收缩态势日益明显,以色列面临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以色列通过开展一系列军事、政治和外交政策予以应对。在国内层面,以色列通过维持庞大的国防开支和构筑多层次的防空体系,保卫国家安全;在地区和国际层面,以色列努力与阿拉伯国家改善关系,积极维系与美国的联盟关系,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同时以强力手段震慑可能威胁以色列国家安全的境外敌对力量。但在未来,以色列仍将面临内部政治纷争、巴以问题升级和美伊博弈加剧所带来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初期,中国对西方的外交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关键是中国与多年的政治对手美国的关系有了历史性突破。面对苏联的霸权主义威胁,毛泽东审时度势,抓住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历史机遇,实行联美抗苏的新国际战略。由于文革时期的错误路线影响,中国未能充分利用与西方国家关系全面改善这个有利条件,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错过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它的战略安全息息相关,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外交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4.
从舆论安全视角看苏联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安全的舆论形态,是国家安全在舆论领域的体现。从这一角度对苏联演变的原因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苏联国家舆论的传播失效、引导失灵及自我更新失当,使解体前夕苏联国家舆论的各种功能紊乱,舆论安全出现严重危机。这一切最终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动荡,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中俄武器交易来到十字路口?美国专家展望中俄军售新格局21世纪的亚洲是全球防务市场的增长热区,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在亚洲各国武装力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已拥有或即将拥有进攻性导弹武器。中国的国家安全被笼罩在了弹道导弹和攻陆巡航导弹的阴影之下。中国将如何应对威胁和挑战,如何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技术扩散的令天保护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期间,对外援助在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冷战的结束,对外援助的战略地位下降。“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布什政府提出了一套以反恐为核心的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开始重新强调对外援助的战略重要性。为了适应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实现对外援助战略效能的最大化,布什政府在对外援助的目标、机构和重点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形成了与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国家安全战略相适应的对外援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分裂主义对国家安全特别是国家核心安全的威胁巨大,它不仅危害到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对国家认同造成严重冲击,而且在分裂主义采用暴力方式和外部干涉的情况下,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军事安全。分裂主义不是非传统安全的问题,而属于传统安全威胁。中国所面临的分裂主义威胁非常严重,在反分裂及安全研究方面,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体系来解释我国的核心安全利益问题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澳大利亚为何追随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澳美同盟不仅没有像人们想象地逐步弱化,反而出现不断巩固和强化的趋势。澳大利亚在冷战后并没有明显的安全威胁,其安全环境甚至得到显著改善,为何仍然维持和强化澳美同盟关系、紧密追随美国?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案例,分析冷战后澳大利亚追随美国的原因。作者认为,冷战期间,澳大利亚追随美国主要源于保障安全以应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冷战后澳大利亚追随美国意在提升地位,以争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四)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与七十年代中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七十年代中期,西欧对缓和依然是坚信不疑,在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上,他们对苏联做出了让步,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合法性。更糟的是,西欧一些国家还欢迎苏联逐步加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以为这样可以减少苏联对西欧的压力。七十年代末,西欧诸国及日本,如美国一般,开始进一步认识到缓和的严重局限性。这部分是因为美国的军事优势已经消失,因而他们日益希望支持中国以制止苏联的扩张。在中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2月6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了美国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在继承和延续2010年5月奥巴马政府首份报告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报告立足过去几年来美国国内发展状况和世界形势出现的新变化,着重对美国面临的战略环境和威胁挑战进行新评估,对综合运用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方式与途径做出新部署,对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