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战期间,英美两国倡导创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统筹协调战后世界各国难民的救助与遣返工作.战后,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指导与帮助下,国民政府精心筹划组织,动用大量人财物力,开展艰苦卓绝的东南亚华侨遣返复员工作.因国民政府对缅遣侨过程最为复杂,外交交涉最为困难,遣返人数亦最多,故成为整个遣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二战胜利初期,泰国首都曼谷华侨居住区耀华力路发生泰国军警和华侨之间冲突的事件,被称为"耀华力路事件"。面对来自中国国内的抗议和泰国华社的护侨请求,作为五大国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国民政府积极就该事件展开交涉。鉴于中泰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国民政府以该事件为契机,采取先建交后护侨的策略。经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因双重国籍问题的存在导致国民政府在泰国的护侨成效不彰。  相似文献   

3.
卢宣玮 《港澳研究》2023,(4):69-83+9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国民政府借此机会试图解决香港问题。出于不与英国交恶的考量,国民政府并未要收回整个香港,仅在中英新约谈判中向英国提出收回新界。在两国交涉的过程中,国民政府虽然积极争取美国的支持,但英国直接拒绝将这一问题列入议题。而在新约签订后,国民政府虽没有放弃努力,但始终缺乏坚持到底收回新界的决心和手段,又受制于国际局势的压制,面对美国支持英国重占香港的局面,最终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放弃了收回香港的要求。抗战期间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交涉的全过程,体现出国民政府难以跳出民国外交“始争终让”的规律,说明其难以超越民国外交的半殖民性。  相似文献   

4.
缅甸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中缅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为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1954年至1960年,中缅两国进行了多次交涉。交涉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中国政府的态度经历了由"暂缓解决"到"希望尽快解决"的变化,缅甸政府的态度经历了由"希望尽快解决"到"不愿解决"的变化。中缅双方的不同态度,导致华侨双重国籍问题最终未获解决。  相似文献   

5.
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郝志刚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在长期友好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胞波”友谊。在历史上有许多的中国人到缅甸谋生,经商和定居,在缅甸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华侨华人群体,缅甸华人华侨华文教育也随之而产生。1962年以后缅甸政府推行国有化政策,...  相似文献   

6.
回国定居是华侨的基本权利,保障华侨回国定居权的实现是国家的法律义务。但由于长期受权力本位观念的影响,侨务政策僵化,侨务立法数量不足而且位阶偏低,我国华侨回国定居权保障制度存在政策与法律相互矛盾、法律规定模糊不清、申请条件严苛、权利救济不力等问题。笔者建议树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理念,坚持平等保护与适当照顾原则,制定华侨权益保护法,重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全面放宽华侨回国定居申请条件,完善难侨回国定居制度,发挥侨联在华侨权利救济方面的作用,实现对华侨回国定居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吴努时期,缅甸华侨中存在国籍(选择)问题的主要是第一代移民、一代和少数二代以上的侨生.这一时期这部分华侨入籍并不积极,入籍比例较低.这主要是缅甸民族主义政策对华侨的影响,吴努政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实践,中缅关系的亲善,中国对缅甸华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华侨”名称的出现考证者颇众,李长傅要言不烦,于《南洋华侨史》云:“清末因革命运动,中华二字始注入侨民之脑中,有中华会馆、中华学堂之建设,乃发生华侨之名称。”“中华”两字是否因为清末革命运动,始注入侨民之脑中,鄙意对此窃有所疑。 “中华”一词由来已久,最初曾以人名出现于史前传说,《路史》有关于黄帝封东山而  相似文献   

9.
东亚金融危机后,缅甸经济明显有恶化的趋势,政治仍然不稳定,“民主化”政治近期内难以出现,但中缅关系继续保持着友好发展的势头。缅甸华侨华人在危机后仍然以经济发展为主,政治地位有所提高,文化状况有所改善,但较长时期内仍将无法取得与缅族同等的政治地位。缅甸华族形成进程受若干因素制约,将是一个充满变数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添 《东南亚研究》2023,(4):17-39+154-155
缅甸在军方重新接管政权两年多来,国内危机持续外溢,在国际上遭受西方制裁等危机。既有文献从军方合法性、反对派动员和大国博弈的角度去解读,但仍难以系统诠释缅甸危机的僵局所在,也即缅甸内部政治互信与国际信任赤字相互叠加的结果。缅甸在政权更迭后,无法由内而外塑造“我群”共识,与国际行为体产生难以调和的认知歧异,继而生成了多重身份危机,包括遭受制裁、难以“重新融入国际社会”的转型身份危机,难以继续融入“东盟大家庭”的地区身份危机,以及与大国关系失衡的中立身份危机。缅甸的国际身份在2011—2020年的转型十年间逐步明晰,而在2021年转型受挫后,外交困局也随之而来。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缅甸看守政府改善外交处境的前提是努力确保国际身份清晰化,同步争取外部共识。鉴于中短期内缅甸难以确证转型身份和中立身份并回归“正常国家”,通过“东盟方式”重塑地区身份仍是最不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一场佛教僧侣和学生带头的和平示威平息之后,美国参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强烈要求东盟暂停缅甸的会员资格,缅甸问题成为东盟会议关注的焦点.经过磋商,东盟最终拒绝了美国参议院要求东盟暂停成员资格以惩罚缅甸军政府的要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峰会开幕仪式致词时说:"东盟将努力防止缅甸问题成为我们加深一体化和建立东盟共同体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东北的交收问题成为中苏间重要议题之一,但国民政府的多次对苏交涉均处于下风。苏联为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延迟撤军,加上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 终于激起中国民众的不满,1946年2月爆发了蔓延全国的反苏运动,国民政府由最初的始料不及到被动应付,并引起国际的关注。在反苏运动和国际压力下,苏联军队最终被迫撤出东北。  相似文献   

13.
试论侨民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侨民,大国有之,小国亦有之。侨民的存在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社会现象,侨民问题也是共同关切并丞需研究妥善处置的重要课题。 研究侨民历史问题,首先必须研究侨民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它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制定出正确的侨民政策。这是研究侨民历史首要的课题,也是我国华侨史研究的首要课题。本文试图就侨民形成、发展的历史原因、桥民的作用、侨民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布在世界五大洲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侨民或中国血统人,约达三千万人。海外华侨和华人所拥有的资金相当可观,估计在两千亿至三千亿美元左右。海外华侨华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大多数处于劳动阶层之外,进入工商界、科技界、文教界的海外华侨、华人也越来越多。能不能做好对海外华侨华  相似文献   

15.
由韩国华侨经济人组成的非经营性的社团法人组织“韩国华侨经济人协会”1999年5月27日正式成立。韩国华侨经济人协会成立典礼于5月27日在汉城明洞乐天大酒店举行,韩国华侨学者协会。韩国山东同乡会、韩国华侨药剂师协会和韩国华侨韩医协会等团体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了成立典礼。韩国华侨经济人协会会长哀国栋在致词中说:“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在韩从事经济活动的华侨成立了社团法人组织,今后必将更积极地开展活动,进一步发挥世界各地华侨与韩国经济相联系的纽带作用。”韩国华侨经济人协会成立  相似文献   

16.
韩国华侨简况柳耀广有关韩国华侨的文字资料奇缺。除了前汉城华侨协会会长秦裕光的《旅韩60年见闻录》一书外,其它有关韩国华侨的资料多是零星的,散见于韩、中文的报章杂志上。另外,大韩民国与台湾断交之前,当时的台湾驻韩“大使馆”每年编印“限阅级”的《大韩民国...  相似文献   

17.
“朴定阳事件”是朝鲜政府试图摆脱清政府的干预,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外交行动。从1887年9月到1891年12月,中朝两国围绕着“朴定阳事件”,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反复交涉。清政府在阻止朴定阳出国、遵守三条规则(“三端”)、惩治朴定阳三个环节上,作出了诸多努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化为泡影,最后只得以“不得委以重任”、“不准再充使臣之职”为台阶,尴尬收场。清政府在这场旷日持久交涉中的唯一收获,就是阻遏了朝鲜政府遣使驻扎欧洲的计划,勉强维护了宗主国的体面。该事件反映了朝鲜政府对清政府后期全面干预政策的不满与抗争,昭示了朝鲜谋求国家独立的坚定意志。它作为一杆标尺,验证了清政府对朝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陶铸作为党和政府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主持中南局和广东省的工作。陶铸十分重视华侨高等教育,曾亲自担任“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和在广州重建后的暨南大学首任校长,为暨南大学的重建与发展,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聪慧 《东南亚研究》2023,(3):133-152+157-158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缅甸的援助活动主要围绕其对缅中立外交的认知展开。入主白宫后,艾森豪威尔对东南亚区域一度奉行整体遏制战略,漠视缅甸独特的中立外交政策和援助请求。随着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以及中苏两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逐渐放弃区域整体战略,不仅接受了缅甸的中立外交立场,还向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在此过程中,美国不断做出“妥协”与“退让”,在援助谈判中便出现了施援国处于被动地位而受援国占据主动地位的吊诡现象。总的来看,美国寄希望于利用援助影响缅甸的内政外交,而缅甸期望通过“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外援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双方在援助目标上的分歧构成了美国对缅援助的结构性矛盾,也凸显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援助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即美国对外援助并不完全是影响受援国的有力工具,反而会成为受援国试图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20.
要深入研究华侨史,无疑需对“华侨”一词的含义及其概念、定义,有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认识。但是,恰恰在这些问题上,中外学者众说纷纷。因此,有必要对华侨这一事物的实际,从理论上加以探讨。 一 关于华侨的概念,首先,有些学者从“侨”字的字形和词义的沿革来解释或理解。他们根据史籍查证,“侨”字在先秦已出现和使用,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侨”字作旅寓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